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母乳性黄疸仅有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随着母乳喂养的增加,我们收治的母乳性黄疸新生儿也有明显增加。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环境多种因素影响。根据日令、体重及黄疸程度对母乳性黄疸进行干预治疗,避免发生不可逆损害。  相似文献   

2.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黄疸之一,近来报道发病率高达30%,临床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由于未结合胆红素的神经毒性,特别是早发型患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未结合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造成中枢神经损伤,导致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旱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影响。方法 在我院出生的符合母乳喂养的足月正常新生儿1845例.分为剖宫产组(803例),经阴道产组(1042例)。均于出生后第2d起清晨进食后用同一经皮测胆红素仪测前额皮肤至产后一周,有异常者抽取静脉血作生化检测。结果 共诊断旱发型母乳性黄疸142例。顺产组新生儿发生旱发型母乳性黄疸的低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 剖宫产可增加新生儿旱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清开灵治疗母乳性黄疸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开灵治疗母乳性黄疸31例胡义保(江苏省邳州市中医院邳州221300)关键词:清开灵,母乳性黄疸,血清胆红素近年来,随着对母乳性黄疸(breastmilkjaundice,BMJ)认识的提高,诊断率明显曾加。然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笔者自1992...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病情况及病因,观察吗丁啉、开塞露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对1~4日龄新生儿263例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观察黄疸变化,调查胎便排泄规律、哺乳习惯,以及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相关性,分别应用吗丁啉口服、开塞露灌肠对3日龄新生儿进行干预,观察其干预效果.结果 2~4日龄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率分别为 11.03%、22.05%、29.28%和34.99%.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呈明显相关(r=0.16,P<0.01);而与开始喂母乳时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应用吗丁啉、开塞露干预的第3日龄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病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病与胎便排泄延迟密切相关,应用吗丁啉、开塞露干预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48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早发型母乳性黄疸64例,血清胆红素水平最高为518μmol/L,>256.5μmol/L。晚发型母乳性黄疸284例,胆红素浓度最高503.4μmol/L,>256.5μmol/L有140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均进行听力检查,发现听力异常8例。晚发型母乳性黄疸选择性做听力检查74例,异常12例。结论:母乳性黄疸预后较好,但血清胆红素浓度>342μmol/L时,有引起轻度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对母乳性黄疸(尤其是早发型)应积极预防及治疗,以避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7.
母乳性黄疸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所占比重可高达80%以上。目前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二类。迟发型指母乳喂养儿黄疸出现时为生后6~8天,持续数周至数月消失。本所指及所观察为迟发型母乳性黄疸,查阅有关献对母乳性黄疸的发展及消失转归时间均无明确记载。观察母乳性黄疸转归时间,对指导母乳喂养,做好乳母思想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迟发型母乳性黄疸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新生儿母乳性黄疸间的关系。在34例迟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新鲜尿液沉渣中,11例找到典型巨细胞包涵体细胞,阳性率32.3%。因而认为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是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机制可能是巨细胞病毒感染抑制了新生儿肝脏二磷酸尿甙葡萄糖醛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引起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对2003年4月-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402例进行分析。结果402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迟发型母乳性黄疸142例(35.3%),早发型母乳性黄疸105例(26.1%),围产相关因素53例(13.2%),感染相关因素52例(12.9%),ABO血型不合溶血44例(11.0%),红细胞增多症等其他6例(1.5%)。结论母乳性黄疸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浅谈母乳性黄疸的诊治体会。方法:我院2008年9月~2010年10月诊断母乳性黄疸新生儿75例,全部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结合黄疸持续时间、诊断和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文75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入院时总胆红素小于220.6μmol/L(12.9 mg/L)30例,占40%,但黄疸持续时间均超过2周。全部预后良好。结论: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延迟的常见原因。血清胆红素测定值在所谓"生理性黄疸"范围内不能排除母乳性黄疸。其预后期望并不依赖于盲目的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1.
微量胆红素监测母乳性黄疸2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母乳性黄疸血胆红素的变化特点,指导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5年3月~1996年10月母乳性黄疸患儿22例,进行微量胆红素(MB)动态监测和出院随访。结果:黄疸出现时间为生后2d~4d,MB20513μmol/L~42662μmol/L、>20513μmol/L者占64%(14/22),黄疸高峰时间在3d~31d,持续时间17d~76d。结论:母乳性黄疸的血胆红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的生理性黄疸,而且黄疸高峰时间出现晚,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提示血胆红素浓度监测可以早期发现由于母乳喂养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高胆红素血症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早发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头颅血肿及其他皮下出血:此时红细胞遭破坏,使胆红素增加而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头颅血肿越大,皮下出血越多,黄疸越重,且持续时间越长。根据所见血肿等可与母乳性黄疸鉴别。若二者重叠时黄疸更重。药物引起的黄疸:催产素引产分娩是引起高胆常见的原因,一般用量2.5U以上就有促使高胆发生的危险性。另外母亲用安定、异丙嗪、新生儿用水合氯醛可使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可根据相应用药史与母乳性黄疸鉴别。半乳糖血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是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缺陷所致血半乳糖浓度增高。临床表现为出生后母乳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与蓝光照射治疗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4年2月我院门诊收治母乳性黄疸患儿164例。根据患儿家属意愿,治疗上分为单纯停止母乳改配方奶粉组(对照组)50例、茵栀黄口服液组(茵栀黄组)58例和蓝光照射组(蓝光组)56例。治疗后3 d和1周分别抽血复查总胆红素水平。结果对照组、茵栀黄组和蓝光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及1周时,茵栀黄组与蓝光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茵栀黄组与蓝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茵栀黄组和蓝光组黄疸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暂停母乳喂养的基础上,采用茵栀黄口服液和蓝光治疗新生儿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疗效确切。由于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一定风险,推荐优先选用茵栀黄口服液。  相似文献   

14.
王颖 《吉林医学》2008,29(11):939-940
目的:对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分析。方法:选择84例母乳性黄疸患儿,诊断标准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只能将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进行鉴别,逐一排除后做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也可以进行试验性诊断。结果:对轻度母乳性黄疸患儿停母乳3d,胆红素降至原来水平的50%,占85.7%。中重度母乳性黄疸:对于胆红素在256.5~342.0μmol/L之间的中重度患儿,停止母乳喂养改配方乳并进行光疗,配合药物治疗,血胆红素降至原来安全范围。结论:母乳性黄疸其主要特点是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临床分早发型与迟发型。确诊后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一般不主张放弃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因及早期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青萍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2):1182-1183
对158例符合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胆红素。结果示母乳性黄疸69例(43.7%)占第1位,围产因素63例(39.9%)占第2位,其次是新生儿ABO溶血10例(6.3%)和细菌感染10例(6.3%)。认为由于胆红素对神经系统有损害,故要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47例母乳性黄疸婴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72h后47例母乳性黄疸均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达50%以上者有40例,占85.1%,黄疸消退时间为生后2周~8周。无核黄疸发生。结论对早发型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均联合应用思密达口服安全有效,黄疸迅速减轻或消退或迅速下降50%以上。本病治疗简便,临床经过及预后均良好。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而母乳性黄疸又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特点为母乳喂养后,健康足月的新生儿于1周左右未结合胆红素增高,2周~3周达高峰,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而其他方面正常,分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36例婴儿母乳性黄疸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根据不同的血胆红素值进行不同方案的疗效分析.方法:对34例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分为A、B、C3组,分别以中药、中西药、中西药加蓝光照射治疗.结果:三组治疗5天后复查,血胆红素均下降30%~50%,无1例胆红素脑病.结论:对母乳性黄疸,可根据血胆红素的不同值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开展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125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5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进行病因分析,其中感染所致47例(37.5%),母乳性黄疸37例(29.6%),围产因素22例(17.5),感染因素所致黄疸出现早,胆红素下降快,病程短;母乳性黄疸出现时间晚,胆红素下降慢,病程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及体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88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分成3组,母乳喂养组31例,混合喂养组26例,人工喂养组31例,观察各组不同喂养方式1d(第1天)、3d(第3天)、5d(第5天)、7d(第7天)的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和体重变化。结果 不同喂养方式1d各组间血清胆红素和黄疸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喂养方式3d、5d、7d,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均低于人工喂养组(P<0.05),且混合喂养组血清胆红素和黄疸指数低于母乳喂养组(P<0.05);不同喂养方式1d、3d,各组间体重增加量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喂养方式5d、7d,混合喂养组体重的增加量相比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要高(P<0.05);不同喂养方式7d,母乳喂养组体重的增加量高于人工喂养组(P<0.05);并且血清胆红素减少量和黄疸指数减少量与体重的增加量呈正相关性。结论 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患儿黄疸未消退前,需要帮助母亲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适当增加婴儿配方粉,确保足够的奶量摄入,有利于黄疸消退,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