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应用抗EB病毒膜抗原(EBV/MA)的单克隆抗体检测51例病理确诊的鼻咽癌(NPC)活检标本的冰冻切片,其中49例有EBV/MA的表达。经细胞形态学分析首次发现鼻咽癌癌细胞,增生上皮细胞以及正常鼻咽部上皮细胞都有EBV/MA。以Southern杂交法检查20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EB病毒核酸(EBV/DNA),结果证实鼻咽癌组织中不仅有EB病毒核酸的重复序列W片段,还有与细胞转化有关的K片段的序列存在。进一步表明EB病毒在鼻咽癌的发生中并非“过客”,很可能是其病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D25^+细胞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EB病毒感染对CD25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25^+细胞在鼻咽癌组织和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病毒对其表达的影响。对照组选取鼻咽慢性炎症组织。结果CD25^+淋巴细胞在鼻咽癌组织中比在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且在未分化癌中表达高于角化型癌和非角化型癌(P〈0.05)。原位杂交显示EB病毒与CD25^+淋巴细胞高表达有关。结论CD25^+淋巴细胞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慢性炎症组织,EB病毒感染与CD25^+淋巴细胞表达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用单克隆抗体UCHL-1、L26及EB病毒编码的潜在膜蛋白-1(LMP-1),免疫组化染色确定肿瘤的免疫表型及EB病毒转化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编码的EBERs。结果:21例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EBERs5例阳性的(23.8%),其中给内淋巴瘤3例,肺和胃肠淋巴瘤各1例。阳性细胞约占肿瘤细胞的10%~70%。5例EBERs阳性病例中仅1例表达LMP-1,为结内淋巴瘤。结论: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可能与EBV的感染有关,LMP-1的阳性率较EBERs低。  相似文献   

4.
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EB病毒(EBV)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胚鼻咽上皮和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CNE-2),对照为EBV受体阳性的Raji和Ramos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现FITC-EBV 可与Raji和Ramos细胞结合,如事先经未标记的EBV处理则与 FITC-EBV 结合的阳性细胞数明显下降。贴壁生长的鼻咽上皮细胞不能与FITC-EBV 结合,而刮落的鼻咽上皮细胞则能与FITC-EBV 结合,结果提示鼻咽上皮细胞质膜微细损伤可能成为EBV 直接进入细胞的门户,受损的鼻咽癌细胞更易为EBV 侵入。  相似文献   

5.
陈冀  张绪超 《循证医学》2023,(3):181-188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肿瘤相关病毒,与鼻咽癌、胃癌、肺淋巴上皮样癌和几种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EB病毒阳性的实体瘤中,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特征及上皮细胞内在固有免疫在其中发挥重塑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当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在病毒相关性肿瘤中初步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重点综述EBV感染细胞的机制、EBV阳性实体瘤中细胞内在固有免疫的变化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EBV相关肺癌等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B病毒抗体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时251例血清进行EB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在251例标本中共检出阳性227例;36例肿瘤科病人EBV—EA.EBV—CA—IgG和EBNA同为阳性的有23例,215其他病人EBV-EA.EBV-CA—IgG和EBNA同为阳性的有37例;在15例EBV—EA和EBV—CA—IgG同为阳性的标本中〈2岁的有11例;在24例EBV阴性的标本中儿童占了22例。结论:EB病毒是成人中普遍存在的病毒,EB病毒与一些肿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对50例鼻咽部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鼻咽部慢性炎症、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均为100%,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7.5%。本实验首次报道鼻咽部慢性炎症粘膜端粒酶活性表达较弱,但在癌前病变.鼻咽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强,唯一1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检测不出端粒酶活性。结论从慢性炎症、癌前病变到鼻咽癌的演变过程中,端粒酶可能在癌前病变期激活,并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可能与鼻咽部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志兴  马韵  刘懿霄  徐华 《重庆医学》2013,(27):3272-3274
目的观察叉头蛋白3(FoxP3)在鼻咽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调节性T(Treg)细胞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oxP3在57例鼻咽非角化鳞状细胞癌和22例鼻咽部黏膜慢性炎症中的表达情况及CD8在鼻咽癌中的表达。结果在鼻咽癌组中FoxP3阳性Treg细胞数(105.05±52.22)显著高于鼻咽部黏膜慢性炎症(6.35±6.06),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阳性Treg细胞的数量与患者性别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在鼻咽非角化鳞状细胞癌中,FoxP3阳性Treg细胞的增殖可能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并为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血浆中EB病毒的定量与鼻咽鳞状细胞癌分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组织学为鳞状细胞癌的鼻咽癌38例,运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中EB病毒DNA水平和外周血CEA含量.结果 不同分化组患者血浆EB病毒定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8).不同分化组患者血CEA无统计学差异(P=0.806).结论 血浆中EB病毒DNA水平与鳞状细胞癌分化关系密切,血浆中EB病毒定量与组织中的EB病毒RNA水平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并且由此影响着疾病的转归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提示,EB病毒(EBV)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研究人员报道说,他们在100例侵袭性乳腺癌患者的51个肿瘤组织活检标本中查出了EBV,但在30个对照标本中仅查出3个标本有EB病毒。此外,病毒阳性肿瘤与EBV阴性肿瘤相比更有可能属于较高组织学等级,亦更可能缺乏类固醇激素受体和更有可能来自患有3个以上肿瘤阳性淋巴结的病人。  相似文献   

11.
作者应用原位核酸杂交技术,采用EB病毒BamHI-W片段为探针,检测了湘南地区正常鼻咽粘膜、鼻咽低分化鳞癌和未分化癌,高分化和中分化鳞癌,颈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鳞癌,颈淋巴结其它部位转移癌及鼻咽临近区恶性肿瘤标本。EBVDNA阳性例数分别为0/10个,24/26个,2/7个,6/6个,0/4个和4/24个。同时,对上述病例进行血清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抗体检测,低分化鳞癌和未分化癌阳性例数为23/26个,与EBVDNA检测结果一致,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具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1)湘南地区鼻咽癌的发生中EBV感染起非常重要作用,EB病毒与鼻咽低分化鳞癌及未分化癌关系密切。(2)血清EBV壳抗原IgA抗体检测可作为对鼻咽癌早期诊断的有效监测指标。(3)在颈部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中有EBVDNA片段的检出,对确定鼻咽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EB病毒( EBV) miRNAs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探索EBV诱发鼻咽癌的分子机制,寻找鼻咽癌防治和诊断的生物分子标志物.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EBV miRNAs ebv-miR-BART4?和 ebv-miR-BART18-3p在36例鼻咽低分化鳞癌组织和32例慢性鼻咽黏膜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结果 ebv-miR-BART4? 和 ebv-miR-BART18-3p的表达水平( Ct 值)在鼻咽癌组织中分别为(26. 97 ± 2. 67)和(27. 02 ± 2. 32),在鼻咽黏膜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 38. 49 ± 3. 05 )和( 39. 39 ± 2. 16 ) ,两种EBV miRNAs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鼻咽黏膜炎症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 结论 EBV可能通过ebv-miR-BART4?和ebv-miR-BART18-3p高表达诱发鼻咽癌,它们是鼻咽癌诊断和防治的潜在生物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活捡确诊了的低分化鼻咽癌进行光镜定位、电镜观察,根据其癌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分化程度,探讨其组织来源,作者认为癌可起源于鼻咽部各型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咽癌细胞与淋巴细胞溶癌现象的超微结构特征,为临床诊断鼻咽癌患者提供临床病理学诊断依据。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对10例血清中EB-VCA-IgA抗体测定结果阳性的鼻咽部恶性肿瘤组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鼻咽癌细胞的形态特征为:细胞分化,癌组织中淋巴细胞与癌细胞常有接触,且溶癌现象均表现各异,在泡状核细胞癌,低分化鳞癌中淋巴细胞溶癌现象最为明显。结论:鼻咽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细胞分化与淋巴细胞的溶癌现象有不同表形,为鼻咽癌及鉴别诊断其肿瘤类型提供了形态学方面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PC cell-derived growth factor,PCDGF)在人鼻咽癌中的表达,研究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鼻咽癌HNE-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34例鼻咽癌、20例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PCDGF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PCDGF基因设计合成2条siRNA,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鼻咽癌HNE-1细胞。通过PT-PCR、Western blot、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转染后细胞PCDGF 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MTT检测转染后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FCM法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34例鼻咽癌组织中PCDGF阳性表达率为85.3%(29/34),20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中阳性率为15.0%(3/2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条重组质粒均能特异性的抑制PCD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其中siRNA-1的沉默效率最高。转染48 h后,HNE-1细胞中PCD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调64.7%和69.8%,细胞增殖抑制率为(37.07±12.4)%,siRNA-1组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结论特异性siRNA能够有效沉默PCDGF基因表达,并显著抑制鼻咽癌HNE-1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细胞培养、免疫酶标和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探讨了鼻咽癌(NPC)病人、EB病毒壳抗原IeA(IgA/VCA)血清学阳性和阴性健康成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HA和ConA诱导产生的调节细胞对EB病毒(EBV)感染B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PHA诱导细胞对EBV感染PBMC的EBV核抗原(EBNA)阳性细胞和~3H-TdR掺入量均有抑制作用,而ConA诱导细胞的作用则相反,具有促进作用。上述影响作用可分别被T_4或T_8单克隆抗体(McAb)所阻断,提示诱导细胞对EBV感染PBMC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主要与T_4或T_8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在转录水平上,利用转录载体PGEM-2与两种EB病毒基因片段(LMP和FBER-1)分别构建重组质粒,以SP~6和T~7RNA聚合酶合成含有~35标记的单链反义RNA(Anti-sense RNA或cRNA)和正义RNA(sense RNA),并分别与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组织40例进行组织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与40例鼻咽癌组织原位杂交后,LMP单链反义RNA有36例呈阳性,其阳性率为90%;EBER-1反义RNA40例均呈阳性,阳性率为100%;两种基因片段的单链正义RNA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8.
EBV病毒全基因组cDNA探针的设计与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设计和克隆所有EB病毒(EBV)已知和预计的编码基因作为cDNA探针用于构建EBV微阵列,以促进研究EBV在其相关疾病中的发病学作用。方法 cDNA探针首先由Oligo6.0,Blast和Primer Primier软件设计和筛选全EBV基因组探针,它们的长度被定在300~600 mer并且具有高度特异性。从B95-8细胞和NPC组织的基因组DNA和RNA中,通过PCR和RT-PCR方法扩增这些探针,之后克隆入T/A克隆载体。所有的探针被测序鉴定。结果 除LF1和LF3基因在B95-8细胞的EBV基因组中不存在外,其余85个基因片段(BWRF1基因有7个重复阅读框架)和两个EBERs基因被成功克隆。结论 EBVcDNA探针的设计和克隆为制备EBV微阵列和进一步研究EBV基因组在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