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对60例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在60例分娩方式中,剖宫产是引起产后出血的最大诱因,本组共35例(58.3%),其次是在家中分娩后胎盘未娩出而引起的出血,本组共15例(25.0%)。60例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45例(75.0%),胎盘因素11例(18.3%),软产道损伤4例(6.7%)。 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强调入院分娩,做好产妇分娩时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探讨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984年1月~1997年12月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21,816例孕妇中因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的18例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了其孕期特点、分娩方式、剖宫产适应症、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子宫切除的并发症。结果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者占分娩人数的0.83‰。其中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13例。行子宫全切术者6例,子宫次全切术者12例。出血原因为;宫内感染(33.3%),胎盘植入(22.2%),前置胎盘(16.7%),胎盘粘连(11.1%),胎盘早剥(11.1%),宫缩乏力(16.7%),子宫复旧不良(5.56%)、子宫切除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子宫切除术是抢救产后大量出血的重要手段,但其对产妇的身心健康有一定影响。产后出血致子宫全切的发生率在剖宫产组中高于阴道分娩组,故应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它产率,并加强围产保健,尽量减少产后出血所致的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3年2月~2013年3月发生产后出血分娩产妇68例的临床救治体会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其次为胎盘因素和软产道损伤。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3.8%)较正常的阴道分娩(1.1%)高。68例患者经补充血容量,及时输液输血,改善微循环等积极抢救、精心治疗措施,预后良好,无一例死亡。结论:针对产后出血原因,积极预防和治疗,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1~2004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96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2.6%,多数发生于产后2h内。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比阴道分娩发生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引起产后出血的病因依次是:子宫收缩乏力75例(78.1%)、胎盘因素11例(11.4%)、软产道裂伤9例(9.3%)、凝血功能障碍1例(1%)。结论 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防治措施关键是加强产前检查,严密观察产程,特别注意产后2h观察。及时发现子宫收缩乏力和其相关因素,及时防治;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1997年,我院剖宫产产后出血106例(A组),并与同期阴道分娩产后出血213例(B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7.29%)明显高于B组(3.15%)(P<0.01);A组产后出血量的严重程度(>900ml)明显高于B组(P<0.01)。A组病人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80%)、前置胎盘(10.4%)、子宫切口撕裂(3.7%)。A组11例严重产后出血病人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术止血,均成功止血。结论:我们认为,应该降低剖宫产率,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宫腔无菌纱条填塞是剖宫产术严重产后出血的有效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后出血危险因素10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分娩方式、择期剖宫产、急诊剖宫产及临产后剖宫产(潜伏期、活跃期早期、活跃期晚期及二产程)进行病例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中剖宫产组出血(4.54%),明显高于阴道分娩(0.89%);临产后剖宫产(5.64%),明显高于急诊剖宫产(2.68%),更高于择期剖宫产(1.41%);活跃期晚期及二产程剖宫产(7.41%),明显高于活跃期早期剖宫产(5.26%),更高于潜伏期剖宫产(2.23%)。结论: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时机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本院分娩的1209例产妇,其中顺产436例,剖宫产773例,发生产后出血66例,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顺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降低剖宫产率,预防产后出血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78例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产后出血201例(11.2%),结论:宫缩乏力,切口出血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前置胎盘不仅是剖宫产出血的高危因素,也是引起术中大量的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林海梅  钟新娥 《广西医学》2011,33(11):1535-1536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12例产后出血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1%(412/10026),原因以子宫收缩乏力为主,其次为胎盘因素;剖宫产发生率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P〈0.05),而经产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产妇(P〈0.05);经对症综合治疗后406例痊愈顺利出院,3例行次全子宫切除,2例行子宫切除,1例死亡。结论子宫收缩乏力、剖宫产是导致产后出血最主要原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注意高危因素有助于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而正确筛查出血原因并采取正确止血方法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6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表明剖宫产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出血率(P<0.01).影响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切口出血。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必须首先重视剖宫产问题,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提倡阴道分娩,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剖宫产产后出血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患者产后出血的基本原因,并对不同分娩方式下产后出血的差异情况进行对比。方法对在我院妇科分娩的患者进行分娩方式统计,并对其中因为剖宫产和阴道分娩而产后出血的情况进行对比,比较两者出血频率、出血原因以及出血量等。结果剖宫产产后出血量明显高于阴道分娩(P〈0.05);两种分娩方式出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剖宫产主要原因为手术与体位因素。结论分析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情况与原因的差异,有利于控制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2.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56例分娩方式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15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41例与随机抽取非瘢疤子宫阴道分娩(VBNC) 41例进行对照.结果:156例中64例进行阴道试产,41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4.1%.选择性剖宫产91例.VBAC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再次剖宫产(RCS)产后出血量比VBAC组高,平均住院天数比VBAC组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剖宫产史不是再次剖宫产的指征,应结合前次剖宫产的指征、手术方式、术后情况,本次妊娠情况及B超监测伤口情况综合考虑,符合试产条件者,严密监护下可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3.
路云珲  张莉  于达 《当代医学》2021,27(1):63-65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前阴道试产时间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行剖宫产术前阴道试产产妇140名的临床资料。阴道试产时间<6 h的产妇作为A组(n=38),阴道试产时间在6~18 h的产妇作为B组(n=63),阴道试产时间>18 h的产妇作为C组(n=39),比较3组产妇的母婴结局、产后出血、产后住院时间,并分析剖宫产术前阴道试产时间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结果C组产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多于A、B组,且B组的产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的产后感染、新生儿窒息、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产后出血率高于A组、B组,阴道分娩率低于A组、B组,B组产后出血率高于A组,阴道分娩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分析,剖宫产术前阴道试产时间与产后出血呈正相关(r>0,P<0.05)。结论剖宫产术前阴道试产时间与产后出血呈正相关,产妇阴道试产时间越长,产后出血的风险越高,临床上因综合评估产妇情况,及时给予正确的干预措施,如应用缩宫素辅助生产等,以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促进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的变化与产科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1993年至197的步同分娩方式的资料,计算出剖宫产手术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和阴道助产平均每年递减速度,同时同出血率率,新生儿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结果:统计分析表明我院5年中剖 率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递增,而阴道助产率以平均每年13.64%的水平下降。分娩方式变化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1997年比1993年明显下降,而产后出血率、新生儿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剖宫产及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加深对产后出血的认识,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44例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中,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的频率高。结论:产后出血是多种原因和多种危险因素所致,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明显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临床医生应该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陈琼  郑剑兰 《当代医学》2021,27(8):101-10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IVF术后双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IVF术后双胎妊娠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n=91)和剖宫产组(n=21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妊娠期并发症及母婴结局。结果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为32.8%;剖宫产组初产妇比例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剖宫产组产后出血量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转NICU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剖宫产组低体质量儿比例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是IVF术后双胎妊娠最常见并发症,IVF术后双胎妊娠的初产妇倾向于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IVF术后双胎妊娠经阴道分娩不会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但要警惕新生儿窒息。  相似文献   

17.
朱明芸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8):2213-2214
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妊娠计划分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符合试产条件并自愿试产的102例临床资料。结果:与同期非疤痕子宫再次阴道分娩组相比,疤痕子宫阴道分娩组的产后出血量、产程、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母婴不良结局,再次剖宫产组产后出血量比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组多。结论:疤痕子宫足月妊娠如处理得当计划分娩,阴道分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一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275例孕妇的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一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及可能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之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275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133例经阴道分娩成功,作为VBAC组(vaginal birth after previous cesarean section),即观察组,阴道分娩失败29例作为TOLAC (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delivery)失败组,入院后直接选择二次剖宫产113例作为ERCS(elective repeat cesarean section)组。比较分析3组间孕妇的年龄、孕周、身高、入院体重、孕期体重变化、宫颈Bishop评分、产时出血量、产后24小时出血量、新生儿体重等指标。 结果 VBAC组与TOLAC失败组相比,体重增加数及Bishop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BAC组的体重增加数相对较小,Bishop评分相对较高。其余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BAC组与ERCS组相比,Bishop评分、产时出血量、产后24小时出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BAC组的Bishop评分相对较高,产时出血量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相对较少。其余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对一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经过合理孕期管理,分娩前充分评估后实施VBAC是可行的,可适当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胡丽红 《广州医药》2011,42(6):68-70
目的 探讨疤痕子宫阴道分娩产程观察及护理.方法 对具备阴道试产指征的80例疤痕子宫阴道分娩的孕妇做好心理护理和产程观察.记录产妇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等情况.结果 80例有阴道试产条件的孕妇中有68例行阴道分娩,阴道分娩成功率为85%,阴道试产中改行剖宫产术的12例,产后出血1例,无子宫破裂、新生儿窒息及其它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