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细胞中端粒(telomere)的长度与细胞寿命的调控密切相关,端粒长度的维持需要端粒酶(telomerase)的激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端粒酶的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研究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a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来检测36例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12例良性乳腺病变,6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6例乳腺癌组织中,有33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91.7%,而且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的状态,临床分期有相关性.36例癌旁组织中,有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6%.12例良性乳腺病变中,仅有1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3%.6例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论乳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人微言轻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a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来检测36例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12例良性乳腺病变,6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36例乳腺癌组织中,有33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91.7%,而且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构状态,临床分期有相关性,36例癌旁组织中,有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6%。12例良性乳腺病变中,仅有1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3%。6例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论:乳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端粒酶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方法检测了3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33例癌旁组织、4例肝转移癌及其4例癌旁组织、6例肝良性肿瘤和6例正常肝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3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有30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90.9%。33例癌旁组织中,有9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27.3%。4例肝转移癌端粒酶活性均阳性,4例癌旁组织中,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6例肝良性肿瘤中,仅1例端粒酶表达阳性。6例正常肝组织端粒酶表达均阴性。肝癌组织端粒酶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肝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而良性和正常肝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少表达。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喉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原发喉癌及相应癌旁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并探讨其作为喉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以PCR技术为基础的TRAP方法研究了39例原发喉癌和17例相应癌旁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39例原发喉癌组织中,发现有3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9.7%,端粒酶表达与喉癌临床资料无相关性。在17例癌旁组织中有6例显示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35.3%。结论:端粒酶激活与喉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喉癌的临床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乳腺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PCR ELISA法检测79例术前乳腺肿瘤穿刺活检标本和大体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 :乳腺癌 65例 ,穿刺组织端粒酶阳性 5 7例 ,阳性率为 87 7% ;大体组织端粒酶阳性 5 4例 ,阳性率83 1% ;淋巴结有转移者端粒酶活性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乳腺良性疾病 14例 ,端粒酶阳性 2例 ,阳性率 14 3 %。结论 :术前乳腺肿瘤穿刺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利于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可以间接了解乳腺癌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乳腺癌中的活性表达情况。[方法]利用非放射性的PCR ELISA反应试剂盒检测51例乳腺癌及其中20例癌旁组织和9例正常乳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51例乳腺癌、20例癌旁组织和9例正常乳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2 4 %(42/51)、5 %(1/20)和0(0/9) ;乳腺癌中不同组织分类之间及不同临床分期之间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端粒酶在绝大多数乳腺癌中表达 ,其活性与乳腺癌的组织分类、临床分期和肿瘤大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端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Fu J  Zhang W  Jin S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6):434-436
目的 研究端粒酶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TRAP方法检测了3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33例癌旁组织、4例肝转移癌及其4例癌旁组织、6例肝良性肿瘤和6例正常肝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有30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90.9%。33例癌旁组织中,有9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27.3%。4例肝转移癌端粒酶活性均阳性,4例癌旁组织中,2例  相似文献   

8.
口腔颌面部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口腔颌面部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行 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银染TRAP法检测32例口腔颌面 部癌组织及其相应的32例癌旁组织、4例混合瘤、4例乳头状 瘤、2例造釉细胞瘤、5例正常口腔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 果]32例口腔颌面部癌组织中,有30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其阳性率为93.7%。32例癌旁组织中,有2例端粒酶表达阳 性,其阳性率为6.3%。4例乳头状瘤、4例混合瘤、2例造釉 细胞瘤、5例正常口腔粘膜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口腔颌面 部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 相关性(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 活性表达,而口腔良性肿瘤和正常口腔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较少表达,端粒酶可作为诊断口腔颌面部癌的肿瘤标志物 。癌旁组织端粒酶活化提示有少量肿瘤细胞,应随访以证 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乳腺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PCR-ELISA法检测79例术前乳腺肿瘤穿刺活检标本和大体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乳腺癌65例,穿刺组织端粒酶阳性57例,阳性率为87.7%;大体组织端粒酶阳性54例,阳性率83.1%;淋巴结有转移者端粒酶活性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乳腺良性疾病14例,端粒酶阳性2例,阳性率14.3%。结论:术前乳腺肿瘤穿刺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利于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可以间接了解乳腺癌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Zhao D  Zhang W  Jin S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3):199-201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肠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方法研究了40例大肠组织(包括37例大肠癌,3例良性大肠疾病)和20例相应癌旁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20例癌旁上皮和3例良性疾病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而37例大肠癌组织中,35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为阳性,阳性率为94.6%。结论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有可能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He GP  Shui QL  Huang Y  Zhang SZ  Yu H 《癌症》2004,23(9):1041-1046
背景与目的:端粒酶是一种在细胞永生化及癌症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核蛋白酶。最近关于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预后因素间的关系,因研究方法的差异而呈现出不一致的报道。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行的银染端粒酶定量检测法,以探讨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学预后因素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SS-TRAP)检测了52例新鲜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32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4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对结果予以定量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癌旁组织、良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0.38%(47/52)、28.85%(15/52)、31.25%(10/32)、0(0/14)。端粒酶分别为36.91±15.35、8.27±4.37、14.10±5.28、0(TPG单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中端粒酶的表达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03及0.004),即随着肿瘤的进展,端粒酶活性亦增加。其中,浸润性非特殊癌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浸润性特殊癌(P<0.05);中、低分化癌端粒酶活性均高于高分化癌(P<0.05),中、低分化癌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在患者病程、年龄、绝经状况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经典TRAP  相似文献   

12.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PCR-ELISA定量及银染定性法,对30例肺手术标本进行端粒酶活 性 的分析。结果 24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 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为75%。肺鳞癌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腺癌。随肿瘤范围的扩 大以及手术分期越晚的患者,其端粒酶阳性率有相对增加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端粒酶激活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为NSCLC肿瘤标记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研究了74例NSCLC组织及周围百癌组织、1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74例NSCLC组织69例(93.24%)有端粒酶活性表达,74例周围非癌组织有9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探讨其作为食管癌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cationpro tocal,TRAP) PCR ELLISA方法检测 42例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 ,并以 16例食管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 :42例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5 7% ( 3 6/4 2 ) ,癌旁组织为 11 9% ( 5 /4 2 ) ,16例食管良性病变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 <0 0 1)及良性病变组织 (P <0 0 1)。端粒酶活性随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伴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1。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食管癌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的标志物之一 ,并为食管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虹  张维铭  蔡春友  许静  徐垚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8):1049-105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p16基因的相关性及二者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肺癌标本48例,12例癌旁组织,7例非肿瘤病例的正常肺组织.以Telomerase PCR ELISA检测标本端粒酶活性,以RT-PCR的方法检测p16基因mRNA转录情况,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标本p16蛋白表达.结果:1)肺癌组织标本36/48(75.00%)和1例癌旁组织检出端粒酶活性.2)48例NSCLC组织中32例进行了p16 mRNA及蛋白表达检测.16/32(50.00%)检测到p16mRNA转录,7例正常组织中均检测到p16 mRNA转录.NSCLC组织标本中17/32(53.13%)未检测到p16蛋白表达,7例正常肺组织中均检测到p16蛋白表达.3)24例端粒酶阳性NSCLC组织中15例p16 mRNA表达缺失,8例端粒酶阴性的NSCLC组织中仅1例p16mRNA表达缺失.相关系数为-0.433,P=0.013,具有显著负相关.结论:端粒酶、p16基因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有望成为预测肿瘤发生、肿瘤诊断的良好指标.端粒、端粒酶与p16基因可能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