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在兔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模型上研究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缺失突变体(reteplase,r-PA)的溶栓效果,并与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对照,评价两种溶栓药物在静脉应用的疗效。方法 光化学法诱导45只兔RVO模型(45只眼),分别静脉注射r-PA(15只眼)、rt-PA(15只眼)和注射用水(15只眼,对照组),4 h后观察血管再通情况,检测溶栓相关血液指标。结果 给药后4h,r-PA组与rt-PA组静脉完全再通率分别为77.33%和为66.67%,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与对照组比较,完全再通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给药后rt-PA组血浆凝血酶时间较r-PA组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较r-PA组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注射r-PA对兔RVO模型有治疗效果,疗效与rt-PA无明显区别,r-PA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比rt-PA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激活剂栓体舒(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栓体舒)50mg于90min内静脉注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观察血管再通的临床指标、不良反应及病死率。结果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率75%,6周病死率4.17%,出血发生率14.17%。结论小剂量栓舒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2003年9月-2005年2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在43-65岁之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9例AM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35例(其中包括剂量为50mg 15例,剂量为100mg 20例),UK组54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rt-PA组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再通率为71.43%,UK组为37.0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rt-P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1.7%,UK组为48.6%,,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rt-PA 50 mg组IRA的再通率为53.3%,100 mg组的再通率为8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LVEF、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t-PA溶栓效果优于UK,而rt-PA 50 mg和100mg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5.
詹华芝  陈步星 《铁道医学》2000,28(4):241-242
目的 评价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溶栓的疗效。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成≤3h,〉3 ̄6h,〉6 ̄12h3组,于发病30min至12h,在90min内给予rt-PA,总量50mg,比较3组之间血管再通率及4周病死率。结果 总的血管再通率为82%,开始溶栓距发病时间≤3h,〉3 ̄6h,〉6 ̄12h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2.5%、81.  相似文献   

6.
冯莹  谭获 《血栓与止血学》2002,8(3):102-104,109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含有tPA和scuPA的纤溶酶原激活剂-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HTU-POA)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效果。方法:用HTU-PA对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与国产尿激酶(46例)和链激酶(54例)比较,溶栓90分钟后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同时动态检测包括PT、APTT、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FDP、D二聚体、α2-抗纤溶酶原、PAP、F1+2、PAI、tPA等血液学指标至溶栓后24小时。结果:HTU-PA组临床血管再通率为95%,CAG显示达TIMI3级血流者占76.2%,因溶栓失败或不良反应而引起的5周病死率,轻度出血和严重出血并发症3组间差异不显著。与链激酶组和尿激酶组相比,tPA水平增高显著(P<0.01),血浆浓度高峰持续时间约6小时,PAI明显增高(10-20倍)、PT、APTT、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TAT的变化与临床再通同步,结论:HTU-PA具有第一代溶栓剂更长的半寿期和更强的血栓溶解力,但由于纤维蛋白原水平降幅较大,故仍需注意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溶栓的疗效。方法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成≤3h,>3~6h,>6~12h3组,于发病30min至12h,在90min内给予rt-PA,总量50mg,比较3组之间血管再通率及4周病死率。结果总的血管再通率为82%,开始溶栓距发病时间≤3h,>3~6h,>6~12h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2.5%、81.8%、66.7%(后者与前两者比较,P<0.05);4周病死率分别为0、6.1%、14.8%(后者与前两者比较,P<0.05);脑出血1例,2d后死亡。其余5例,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心脏破裂1例,室颤2例。结论小剂量rt-PA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血管再通率,且发病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4周病死率越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剂量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为随机、前瞻性试验 ,入选病人随机分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5 0mg组和 10 0mg组 ,比较其疗效和近期并发症。结果 :组的年龄、梗塞部位、性别等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冠脉再通率rt -PA10 0mg组 (77% )高于 5 0mg组 (6 8.8% ) ,但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10 0mg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 5 0mg组 (p <0 .0 5 )。 4周时室壁瘤形成、心衰、死亡、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别 (p >0 .0 5 )。结论 :应用rt -PA5 0mg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快速、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兰曦  石理 《广东医学》1998,19(11):879-880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对急性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AMI患者溶栓组17例和同期对照组25例。除AMI常规治疗外,溶栓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4周病死率。发病后3-4周,对存活病人行核素心血管造影、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症状限制粒心电图运动试验。结果:溶栓组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率为82.4%,能明显改善患者急性期左室功能,减少室性早搏发生,提高运动耐量,并降低死亡率。未见严重出血副作用。结论:新型溶栓剂rt-PA治疗AMI冠脉再通率高,能明显改善患者急性期预后,且无严重出血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志男  雷力成 《医学文选》2001,20(5):594-596
目的:观察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和UK组,分别应用rt-PA和UK溶栓治疗。结果:冠状动脉(冠脉)总再通率分别为rt-PA组80.65%和UK组为51.85%,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治疗,冠脉再通率分别为rt-PA组91.18%和UK组67.8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5周住院病死率:分别为rt-PA组6.5%和UK组11.1%。结论:小剂量(50mg)rt-PA用于AMI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UK,血管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治疗效果更佳,rt-PA溶栓并发症少,可降低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1.
用心尖搏动图对52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47例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53例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与50例正常对照组的左室舒张功能参数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的TRTI、A/D比值、DATL、A/H、RFT、AST均值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P<0.05,P<0.01)。陈旧性心肌梗塞组间比较,广泛前壁心肌梗塞的A/D、SFT、AST均值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P<0.05,P<0.01)。表明陈旧性心肌梗塞舒张功能异常及AST延长的代偿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探讨既往或(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左心室(左室)功能的影响。②方法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25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兼有既往和梗死前心绞痛者46例(A组),单纯既往心绞痛者112例(B组),单纯梗死前心绞痛者43例(C组),梗死前无心绞痛者51例(D组),比较既往或(和)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等的影响。③结果 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F=8.17,q=4.13,P〈0.05);A组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B、D组(F=6.52,q=9.14、3.27,P〈0.05),B、C组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q=4.02、2.95,P〈0.05)。A组非Q波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D组(X^2=4.74,P〈0.05)。A、B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明显好于C、D组(u=2.284,P〈0.05)。A组左室排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其他各组,B组和C组LVEF均显著高于D组(F=13.85,g=3.52~12.86,P〈0.05)。而A组Critina记分则明显低于其他各组,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F=9.36,q=4.15~15.32,P〈0.05)。④结论 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梗死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二者协同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脉冲多普勒评价一次口服硫氮(艹卓)酮90mg对心肌梗塞患者左室舒张和充盈动力学的急性效应。结果表明,服药后左室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A比值、快速充盈分数和快速充盈减速度分别增加10.8%±3.3%(P<0.01),20%±6.5%(P<0.O1),17%±4.8%(P<0.001)和19.8%±9.9%(P<0.01),等容舒张期缩短10.4%±4.7%(P<0.001)。提示心肌梗塞后左室舒张和充盈功能失常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硫氮(艹卓)酮能有效地改善心肌梗塞患者的左室舒张和充盈功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20例有左室肥厚和23例无左室肥厚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CPK值的比较,发现在梗塞部位相同的情况下,心肌肥厚组的酶值水平高于非心肌肥厚组(13.2±4.8比9.0±4.6U/LP<0.01),这可能与肥厚组酶活力增强和心肌梗塞体积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梗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对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有缺血预适应组(IP,12例)及无缺血预适应组(NIP,13例),并对各组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P的心肌酶CK,CK-MB峰值、心电图估测的梗死面积及左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血流A/E比值均低于NIP组,而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室短轴缩短率(FS)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组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作为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并与107例老年心肌梗塞病人的临床心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对照分析显示:①心功能Ⅰ、Ⅱ与≥Ⅲ的病人,室壁瘤的检出率分别是4.5%、17.5%与36%(P<0.005),提示心功能越差,室壁瘤的检出率越高;②前壁心肌梗塞组(包括广泛前壁、前间壁及前壁兼下壁)较下壁梗塞组(下壁及下壁兼正后壁)心功能差,表明梗塞面积大小是决定心功能的基本因素;③年龄、性别、病程及有否高血压病史对左室收缩功能均未显示出明显地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儿童急性肾炎初期左室舒张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肾炎(AGN)初期左室舒张功能(LVDF)损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图(CDFI)改变特征及评价病变严重程度和疗效的量化指标。方法:将46例AGN患儿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度、重度两组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照,检测治疗前后目前公认的对LVDF损害有诊断价值的指标共11项。结果:EV/AV、EI/AI、LA/AO、D/S是判断LVDF损害的重要指标;LVDF损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其中,EV、EV/AV、EI、EI/AI、Ta、D/S随病情加重而降低,AV、AI、Td、Td/Ta、LA/AO随病情加重而增高;EI、AI、Ta、Td、Td/Ta是评价其疗效的重要指标;治疗后,LVDF恢复时间晚于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结论:上述指标可动态检测LVDF,对指导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易行、重复性强、无痛苦,结果较为精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MI)犬左室舒张期局域心肌组织强度变化特点,为组织强度应用于临床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左室局域舒张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对12只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前基础状态及结扎后4h左室心肌进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记录心尖二腔动态图像,应用组织强度一时间曲线(TIC)获取左室各节段心肌同步组织TIC,测量等容舒张期、心室充盈期局域心肌组织强度值及其变化幅度,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结扎前基础状态,整个舒张期组织强度自心底至心尖呈负值增大梯度变化,结扎后4h该规律消失,梗死节段组织强度(dB)负值明显增大。基础状态TIC的等容舒张期由向上波群组成,AMI后等容舒张期由水平或向下波群构成,dB负值明显增大。心室充盈期梗死部位dB负值明显增大,与基础状态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梗死部位与非梗死部位的dB值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AMI时,心肌组织dB负值增大,通过定量分析心肌组织强度变化,不但能区别正常和梗死部位,同时可以评估心肌组织的舒张功能,对临床早期诊断AMI和定位梗死部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黄芪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 ,随机分为 3组。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常规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常规治疗 +ACEI +黄芪注射液治疗 3周 ,其后应用经胸壁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结果 ACEI组和黄芪 +ACEI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显著改善 ,黄芪+ACEI组患者较ACEI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更为明显 (P <0 .0 5)。结论 黄芪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缬沙坦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肥厚未逆转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口服缬沙坦6个月后,左心室肥厚未逆转的高血压病人32例,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测定二尖瓣环舒张早、晚期峰值运动速度(Em和Am)及其比值(Em/Am),比较左心室肥厚未逆转病人口服缬沙坦6个月前后Em、Am以及Em/Am的变化。结果口服缬沙坦6个月后,Em明显增加(t=4.67,P<0.01)。结论缬沙坦能改善左心室肥厚未逆转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