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艳霞  缪康杰  魏志文  张梅梅  郑维发 《中草药》2010,41(12):2079-2082
目的 研究真菌多糖激发子对深层培养的桦褐孔菌抗氧化和抗肿瘤酚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方法 在桦褐孔菌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5、45、100 μg/mL的真菌多糖激发子,测定胞内外多酚的量和主要组成成分,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并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丝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多酚的量以Folin-Ciocalteu法测定.利用HPLC法测定多酚的组成成分.抗氧化活性以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表示.利用MTT法测定多酚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苯丙氨酸解氨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以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结果 添加45μg/mL的真菌多糖激发子可使桦褐孔菌胞内、胞外酚类化合物分别达到最高水平71.8和182.1 mg/L,明显地高于正常对照组胞内(42.6 mg/g)和胞外(83.6 mg/L).真菌多糖激发子显著提高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的胞内、胞外酚类化合物主要组成成分不同,但均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等活性,尤其是添加45 μg/mL真菌多糖激发子的培养体系.结论 真菌多糖激发子可上调深层发酵培养的桦褐孔菌酚类化合物的积累以及抗氧化和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桦褐孔菌胞外多糖合成的深层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桦褐孔菌深层发酵体系中胞外多糖积累的最佳碳、氮源和pH值。方法采用深层发酵法培养桦褐孔菌,通过添加不同的碳、氮源和改变pH值观察胞外多糖的积累。发酵液中的总糖用硫酸-蒽酮法测定,还原糖以DNS法测定,总糖减去还原糖即为胞外多糖的量。结果桦褐孔菌深层发酵体系中有利于胞外多糖合成的最佳碳源为2%的麦芽糖,氮源为0.4%的蛋白胨,最适pH值为5.5。结论最佳单因子组合对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积累有协同效应,组合后的发酵体系中胞外多糖的量达7.8g/L。  相似文献   

3.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何坚  冯孝章 《中草药》2001,32(1):4-6
目的:对桦褐孔菌Fuscoporia obliqua Fr,Te.LaT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 (MS、^1H,^13CNMR,IR)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析鉴定卫9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桦褐孔菌素(fuscoporine,1),lanosterol(II),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l(III),3β,21-dihydroxy-lanosta-8,24-diene(IV),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cid(V),3β,22R-dihydroxy-lanosta-8,24-diene(VI),ergosterol peroxide(VII),analog of sphingin(VIII) 和mannitol(IX),结论:化合物I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桦褐孔菌素。  相似文献   

4.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有机溶剂梯度萃取对桦褐孔菌中的成分进行初步分离,采用反复的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桦褐孔菌醋酸乙酯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并根据理化性质以及1H-NMR、13C-NMR、MS、和DEPT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桦褐孔菌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羊毛甾二烯二醇(Ⅰ)、羊毛甾烷-24-烯-3,β21-二醇(Ⅱ)、麦角甾醇过氧化物(Ⅲ)、熊果醇(Ⅳ)、tram etenolic ac id(Ⅴ)。结论羊毛甾烷-24-烯-3,β21-二醇(Ⅱ)为新化合物,麦角甾醇过氧化物(Ⅲ)是首次从桦褐孔菌的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桦褐孔菌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梁清乐  王秋颖  樊锦燕  薛梅 《中草药》2005,36(4):623-625
桦褐孔菌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应用前景广泛的药用真菌。尤其对各种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艾滋病有很好的疗效,引起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桦褐孔菌生长环境特殊,自然资源十分有限,人工栽培困难,应加大对桦褐孔菌的研究力度。综述了桦褐孔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民间利用情况,并展望了桦褐孔菌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以期更加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桦褐孔菌资源,满足人们对桦褐孔菌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7.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桦褐孔菌,学名为Fuscoporia obliqua(Pers:Fr.)Aoshi或Inonotus obliquus(Fr.)Pilat,俗名为BlackBirch touchwood,Birch mushroom,Clinker polypore,Tschaga pilz,Crooked schiller-Porling,Kofukisarunokoshikake.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无褶菌目=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纤孔菌属).桦褐孔菌分布于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堪察加半岛)、中国黑龙江和吉林省(长白山)、日本(北海道).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45°~50°的地区.生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树皮下或活立木的树皮下或砍筏后树木的枯干上.桦褐孔菌是生长在寒带的木腐菌,引起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白腐.在木材中的桦褐孔菌菌丝在零下40℃也不会冻死,是极耐寒的种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石油醚提取物(Inonotus Obliquus Petroleum ether Extracts,IOPE)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采用MTT法测定了IOPE对Hela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体内实验,将接种S180肿瘤细胞后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给予IOPE 10d,停药后24 h处死动物,称体重,摘出肿瘤,测定肿瘤抑制率、脾指数、胸腺指数、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活性。结果在体外,IOPE对Hela肿瘤细胞具有毒性作用;体内实验表明中大剂量IOPE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增加脾指数及胸腺指数,对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和NK细胞活性亦有增强作用。结论桦褐孔菌石油醚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9.
综述桦褐孔菌多糖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桦褐孔菌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辐射、抗氧化、抗寄生虫等多种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10.
桦褐孔菌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药用真菌,本文就其主要化学成分及人工培育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桦褐孔菌醇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桦褐孔菌子实体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三萜化合物和2个甾醇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羊毛甾-8,24-二烯-21-醛(1)、羊毛甾醇(2)、3β-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醛(3)、白桦脂醇(4)、桦褐孔菌醇(5)、栓菌酸(6)、3β,21-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7)、齐墩果酸(8)、乌苏酸(9)、白桦脂酸(10)、桦褐孔菌素A(11)、桦褐孔菌萜D(12)、3β-乙酰氧基-11α,12α-环氧-齐墩果烷-28,13β-内酯(13)、麦角甾醇(14)、麦角甾烷-4,6,8,22-四烯-3-酮(15)。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三萜化合物,命名为桦褐孔菌素D;化合物9、13、15为首次从桦褐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王李俊  杨琴  王飞  朱盼 《中草药》2016,47(6):970-973
目的研究真菌桦褐孔菌中的代表化合物桦褐孔菌醇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为桦褐孔菌及桦褐孔菌醇在抗肿瘤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桦褐孔菌醇由传统植物化学方法从桦褐孔菌中提取分离得到。乳腺癌细胞系MCF-7与不同浓度的桦褐孔菌醇共孵育,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PAR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桦褐孔菌醇能够抑制MCF-7细胞的生长,并可诱导MCF-7细胞产生凋亡。浓度为25、50、100μmol/L的桦褐孔菌醇作用MCF-7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至28.62%、39.45%、53.18%,明显高于对照组凋亡率(3.21%);经过50μmol/L桦褐孔菌醇分别处理12、24、48 h后,MCF-7细胞Caspase-3的活性形式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显著增加;凋亡蛋白标志物PARP裂解量升高,且呈时间依赖性。结论桦褐孔菌醇能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推测与激活细胞Casepase-3和PARP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人工发酵的斜生褐孔菌菌质对链脲佐菌素(STZ)致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并与野生斜生褐孔菌菌核进行比较.方法 高糖、高脂饲料饲养SD大鼠6周,单次ip给予STZ 35 mg/kg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斜生褐孔菌菌质(菌质)1 g/kg组、野生斜生褐孔菌菌核(菌核)1 g/kg组和盐酸二甲双胍(0.2 g/kg)阳性对照组.连续ig给药10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以及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水平,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结果 给药10周后,与模型组比较,菌质组和菌核组大鼠的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血糖明显降低(P<0.05),血清FFA、TC、TG和MDA水平下降(P<0.05),SOD、GSH-Px水平升高(P<0.05);菌质组与菌核组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斜生褐孔菌菌质能缓解STZ致2型糖尿病大鼠症状,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改善氧化应激的作用,且作用强度与野生斜生褐孔菌菌核相当.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even nucleosides and nucleobases, including adenine, uracil, adenosine, hypoxanthine, uridine, guanosine, and inosine in Inonotus obliquus samples of different batches. METHODS Based on the mode of HPCE, uncoated fused silica capillary (75 ??m??64.5 cm , 56 cm of effective length ) was used with separation voltage of 20 kV. The 55 mmol??L-1 sodium borate solution was selected as the running buffer solution (pH 9.5).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set at 260 nm. The sample was injected at 5 kPa??6 s and column temperature was maintained at 30 ??. RESULTS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obtained between the response peak area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l the seven nucleosides (r>0.998 8). The average recoveries of the method were between 96.46%-102.12%. The contents of the seven nucleosides in the Inonotus obliquus samples of different origins were different.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ed method is reliable, accurate, and can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Inonotus obliquus.  相似文献   

15.
马钱子发酵品中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潘扬  张弦  刘亮镜  蒋亚平 《中草药》2012,43(3):452-457
目的研究马钱子经朱红栓菌固体发酵产物(发酵品)的生物碱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马钱子发酵品的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马钱子发酵品中共分离得到10个生物碱成分,分别鉴定为士的宁(1)、马钱子碱(2)、伪士的宁(3)、16-甲氧基士的宁(4)、番木鳖次碱(5)、士的宁氮氧化物(6)、马钱子碱氮氧化物(7)、士的宁氯甲氯化物(8)、马钱子碱氯甲氯化物(9)和喜树次碱(10)。结论马钱子发酵品的大部分化学成分仍然是吲哚类生物碱,其中仅有10是单萜吡啶生物碱,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是首次从该植物的种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和9可能为氯仿提取过程中产生的人工加合物。迄今未见朱红栓菌中含有上述生物碱的报道。与生品相比,马钱子发酵品中生物碱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化合物4、6、7和10可能为发酵品新增成分,这些生物碱成分的鉴定为马钱子发酵"去毒存效"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灵芝-淫羊藿菌质发酵的工艺及总多糖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4个灵芝菌株,以淫羊藿为培养基质进行固体发酵,并利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灵芝-淫羊藿菌质的总多糖量.结果 灵芝-淫羊藿菌质总多糖量明显高于对照培养的灵芝多糖量(P<0.05);对灵芝和淫羊藿发酵组合的多糖量进行动态变化研究,发现灵芝菌种A-淫羊藿菌质的发酵终点确定为21 d,灵芝菌种B、C和D的发酵终点确定为28 d.结论 与对照培养灵芝及未发酵的淫羊藿相比,灵芝对淫羊藿发酵可提高总多糖量3~13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镉(Cd)胁迫对灵芝菌丝生长及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探讨Cd胁迫影响生长和代谢产物积累的机制,为灵芝生产栽培过程中控制Cd元素提供依据。方法在Cd质量浓度分别为0、0.5、1.0、4.0、10.0、40.0 mg/L下培养灵芝菌丝体,对其生物量积累、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膜氧化损伤、抗氧化酶活性及ROS调控相关酶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 Cd质量浓度达到4.0 mg/L时,抑制菌丝生长;胞内ROS水平、H2O2及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分别提升了76%、46%、325%,且随着Cd质量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NADPH氧化酶基因(NOXA)、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1,SOD4)、过氧化氢酶基因(CAT)表达量显著上调。Cd质量浓度达到10.0mg/L时抑制效果显著,菌落生长直径及发酵菌丝干质量抑制率分别为26.15%、32.78%,灵芝总三萜抑制率为33.7%,对总蛋白合成的抑制率为30.3%,对多糖抑制不显著。Cd质量浓度达到40.0 mg/L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PX)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GPX)表达量显著上调。随着Cd质量浓度的增加,SOD、CAT、APX、GPX酶活性都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d质量浓度达到1.0mg/L时,GPX酶活性下降,APX酶活性上升显著。外源添加diphenyleneiodonium chloride(DPI)、N-乙酰-L-半胱氨酸(NAC)、维生素C(VC)对Cd胁迫灵芝胞内清除ROS水平及降低MDA含量作用显著。结论 Cd胁迫造成灵芝菌丝产量及代谢物积累下降,可能是由于Cd离子抑制GPX酶活性下降,造成H2O2积累,引起ROS水平上升及膜氧化损伤,抑制菌丝生长及代谢产物积累,同时调控NOXA基因表达量上调,造成抗氧化酶活性及表达量上升来提高机体对活性氧的清除。因此在灵芝的生产过程中要控制Cd元素质量浓度小于1 mg/L。  相似文献   

18.
灵芝多糖肽中单糖的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赛贞  林树钱  林志彬  陈颖 《中草药》2007,38(2):174-176
目的从灵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GL-PPT2、GL-PPT3和GL-PPT43种多糖肽,对其单糖组成和摩尔比进行比较。方法多糖肽经三氟乙酸水解后,用1-苯基-3-甲基-5-吡啶啉酮(PMP)衍生化,在高效液相245nm紫外检测,使用KH2PO4(pH5.0)-乙腈(83.5∶16.5)等度洗脱,9种单糖的色谱峰分离清晰,大多呈基线分离。结果经实验确定GL-PPT2、GL-PPT3和GL-PPT4均由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和葡萄糖醛酸等9种单糖组成。结论灵芝子实体活性成分多糖肽中的核糖系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