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有关治未病的理论,丰富和完善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蕴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盛防逆""已愈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在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文献资料探讨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三级预防中的应用,以期为糖尿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陈晶 《山西中医》2008,24(12):31-31
以《金匮要略》原文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从未病防病、有病早治、已病防传、未盛防盛、病盛防危、病愈防复6个方面,分析了《金匮要略》中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论》全书,是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对《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为后世医家在防病治病方面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分为3个方面:“未生先防”强调防患于未然,避免疾病的发生;“未盛防变”强调已病早治,防止其进展及传变,避免其他脏腑受累;“已衰防复”强调在疾病初愈之时,注意调摄,以防疾病复发。“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便秘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多样的手段干预慢性便秘患者各个病程阶段,对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仰模  田黎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329-2330
论述了《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的源流;强调疾病可知又可预防;治未病重视未病先防;治未病重视有病早治;治未病强调既病防变;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析《伤寒论》重视脾胃辨证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秉承了<内经>、<难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充分重视脾胃辨证对预防疾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顾护脾胃,未病先防;助胃祛邪,既病早治;扶脾益胃,已病防传;温中助阳,重病防变;调养脾胃,病瘥防复.  相似文献   

7.
<正>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儿科而言,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应用更为广泛,现就以上三方面在小儿临床与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进行阐述。1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中指出"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些中医思想均  相似文献   

8.
孙淑云 《陕西中医》2012,33(8):1083-1084
<正>1《内经》"治未病"思想及其核心理念《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治未病"是《内经》提出的至今仍不失其光辉的先进思想。《内经》"治未病"有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保养生命,预防疾病的发生,其主要内容就是养生;二是既病防变,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其主要内容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1]。  相似文献   

9.
1"治未病"思想的概念及内容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既病防变"3个方面. 1.1未病先防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于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淮南子·卷十六>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即是主张常治无病之病,即未病先防,防重于治.  相似文献   

10.
试论《伤寒论》中防病截变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仲景深得要旨,称赞“上工治未病”,并发展了这一学术思想。“治未病”的目的,一是无病预防;二是防止一脏病变波及它脏。仲景对于截断病邪传变,防止疾病深入恶化,有着精深的认识,所以在《伤寒论》中,较突出地具体体现了先证而治,未病防病,已病防变,已变防逆,避免病邪深入的“治未病”思想,这正是仲景的防病截变的学术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在整个《伤寒论》中,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