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肝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动态检测再生肝组织S期肝细胞百分含量及HGF、TGF-α、TGF-β的变化.结果表明HGF、TGF-α浓度在肝大部分切除6 h后达高峰,而TGF-β 24 h后缓慢上升.提示HGF、TGF-α、TGF-β分别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肝再生,HGF、TGF-α为正性调节因子,TGF-β为负性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残肝再生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β(TGF—β)的表达。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①组1为大部(68%)肝切除组,15只;②组2为大部(68%)肝叶切除加部分(50%)胰腺切除加近端十二指肠切除组,15只。每组3只大鼠,于术后12、24、48、72和168h分别处死并采集肝脏样本,计算肝再生率。切除的肝脏组织用RT—PCR技术检测HGF、TGF—α及TGF—β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并与免疫组化法检测的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组1残肝再生率逐步增加,至术后第7天达最高水平;PCNA峰值在术后24h,随后逐步下降。HGF和TGF—α的表达在术后12h逐渐增强,24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168h时达最低水平,而TGF—β的表达在48h时达高峰,然后下降。与组1相比,组2可显著减低残肝再生及PCNA峰值,并可显著减少肝细胞HGF、TGF—α及TGF—β的表达。结论:肝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可减低残肝再生反应,除了肝细胞自身分泌的HGF及冗F—Q等细胞因子外,起源于胰腺和十二指肠的其他细胞因子亦可对肝细胞的增殖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大鼠部分肝切除(PH)后不同时间点肝细胞再生与胶原纤维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84只分为对照组和肝纤维化组,每组42只,分别在PH后12 h、1 d、3 d、5 d、7 d和14 d取材,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观测肝再生指数、肝细胞核分裂相和肝组织胶原表达。结果(1)肝再生指数:对照组术后1~5 d迅速升高达峰值,并维持至14 d;肝纤维化组术后1~3 d迅速升高,5~7 d缓慢递增至峰值,术后14 d又略有下降;(2)肝细胞核分裂相:对照组肝细胞核分裂相先增多后减少,术后缓慢增加,术后1 d迅速升高,于术后3 d最高,此后逐步下降。肝纤维化组肝细胞核分裂相较少,肝部分切除后稍有增多,术后3 d最多,而后略有减少并维持到术后14 d;(3)肝组织胶原表达:对照组术后胶原表达缓慢增加,14 d到达峰值;肝纤维化组胶原纤维术后12 h~5 d维持高表达,在术后1 d达峰值,术后5 d迅速下降,14 d降至最低。肝纤维化组各时间点胶原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纤维化大鼠肝部分切除后,术后1~7 d肝再生达到高峰,肝细胞再生能力较正常大鼠差,胶原表达术后各时间点均高于正常大鼠。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非肝硬变性胆道梗阻肝脏部分切除(PH)术后肝内促肝细胞生长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及其受体Met基因(HGF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亦是TGF-α受体)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70%肝部分切除组(N-PH)、胆道梗阻(BDO)胆流再通(RBF)70%PH组(BDO-RBF-PH)、及胆道梗阻胆流再通组(BDO-RBF)。观察时相点为术后0、6、12、24、48及72h。RT-PCR法检测肝内HGF mRNA,TGF-αmRNA及肝细胞Met mRNA与EGFR mRNA表达。结果:N-PH组6h肝内HGF mRNA与肝细胞Met mRNA表达急剧增高并达到高峰,而BDO-RBF-PH组内HGF mRNA与肝细胞Met mRNA的表达高峰延后至术后12h,且高峰表达量低于N-PH ;N-PH组24h肝内TGF-αmRNA与肝细胞EGFR mRNA表达增高并达到高峰,而BDO-RBF-PH组肝内TGF-α mRNA与与肝细胞EGFR mRNA的表达高峰后至70%PH后48h, 且高峰表达量亦低于N-PH组。结论:非肝硬变性胆道梗阻大鼠70%RH后肝内HGF mRNA及肝细胞Met mRNA、肝内TGF-αmRNA及肝细胞EGFR mRNA表达均明显减少,且HGF及TGF-α mRNA的表达相对少于其受体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压氧对大鼠肝大部切除后再生的作用。方法:比较大鼠在肝大部切除后经高坟氧治疗与不经高压氧治疗时于术后第2、7、14d的再生肝重、肝再生度、肝重/100g体重、有丝分裂指数。结果:大鼠肝大部切除后,再生肝重、肝再生度、肝生/100g体重及有丝分裂指数于术后第2、7d,高压氧治疗组比未经高压氧治疗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高压氧具有促进大鼠肝大部切除后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去交感神经状态对肝部分切除后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建立去交感神经状态动物模型并探讨去交感神经状态下对肝切除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共90只,用6-OHDA制作去交感神经状态动物模型。其中3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按Higgins和Anderson方法加以改良,作肝左叶和肝中叶切除(约占全肝的68%)。实验组加做去交感神经模型。术后第7天全部动物经抽血处死,计算相对肝重(HMI)、肝再生率的指数(RLR)和有丝分裂指数(MI)。肝脏DNA合成率用^3H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测得。结果:注射6-OHDA后3-14d,NE含量明显降低。行肝切除后两组大鼠术后7d均无死亡,实验组大鼠HMI、RLR、MI和^3H-TdR DNA掺入量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6-0HDA可明显起到化学性去交感神经的效果。交感神经在存在与否对肝切除后肝再生具有明显影响,去交感神经状态可抑制肝再生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自1931年Higginst和 Andergon对大鼠肝再生情况进行描述以来,对肝再生调控机制的研究已有60余年,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肝再生的过程仍然认识不足。近20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肝再生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现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利用分叶顺次肝切除术建立小鼠肝脏大部切除后再生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利用肝部分切除术,建立可准确量化和易于操控的小鼠肝脏再生模型,为研究肝脏再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病理学意义提供技术平台。方法:正常成年C57BL/6小鼠经心脏灌注固定后,逐叶分离肝脏、称重,计算各肝叶所占肝重的百分比;麻醉状态下,分叶顺次无菌切除小鼠肝脏的左外叶、左中叶和右中叶,建立肝脏大部切除的再生模型;利用RT-PCR方法动态检测术后肝脏甲胎蛋白基因的激活表达特征。结果: 肝左外叶、左中叶和右中叶合计约占小鼠肝脏总重量的68%,分叶顺次切除上述3个肝叶,术后动物恢复和存活状态良好,RT-PCR结果证实甲胎蛋白基因在小鼠肝脏再生中的激活表达。结论:利用分叶顺次肝切除术,成功建立了小鼠的肝大部切除后再生模型,该方法可准确量化肝脏切除的程度,具有可控性强、简便易行和成功率高等优点,为小鼠肝再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3H-TdR标记放射自显影术,观察肝再生过程中细胞活跃增生期间肝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的变化。结果发现,大鼠部分肝切除后24h内皮细胞标记指数明显上升,术后第3天达高峰;雌激素对大鼠肝再生过程中肝窦和小叶间静脉内皮细胞的增生有明显促进作用。故推测,常见于一些与雌激素刺激有关疾患中的血管病变,可能是雌激素内皮增生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由BNIP3介导的线粒体动态平衡在肝脏的脂肪代谢及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而肝再生与线粒体代谢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EPO可促进肝脏再生,但具体机制不明.本文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功能及肝再生的影响,以及BNIP3和TNF-αmRNA在再生肝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rhEPO组和空白组,建立大鼠70%肝切除,肝切除后经门静脉注射3000IU/kg rhEPO,空白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术后1d、3d、5d各处死6只大鼠采集血清及肝脏标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Ki-67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BNIP3和TNF-α mRNA.结果 肝切除术后1d rhEPO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肝切除术后1、5d rhEPO组Ki-67标记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肝切除术后1d rhEPO组TNF-α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肝切除术后1d 3d rhEPO组IL-6显著高于空白组.肝切除术后1d 3d rhEPO组BNIP3和TNF-αmRNA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 门静脉注射rhEPO具有肝保护和明显的促肝再生作用,其机制可能与BNIP3和TNF-α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肝脏术后肝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新辉  刘景丰 《医学综述》2009,15(14):2132-2133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且85%的患者合并有肝硬化,肝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而肝脏在受到损害或切除之后,可以显示出强大的再生能力,这一现象早已被人们所发现并研究。本文就肝硬化肝切除术后肝再生、肝再生受损机制以及肝再生评估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再生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肝细胞再生的机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对其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肝细胞增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代偿性肝细胞再生,一种是肝细胞直接增生。前者常常由于外科手术引起肝组织的缺失,或是化学物质引起的肝细胞坏死造成肝细胞代谢超载而诱发。后者常常是由于某种因素直接刺激肝细胞增殖,造成肝细胞过量,通过细胞凋亡而恢复细胞正常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脾切除对肝再生及肝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绍森  韦录 《华中医学杂志》2000,24(1):25-26,28
目的 探讨脾切除对正常肝、纤维化肝行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和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小白鼠肝纤维化模型;正常小白鼠、肝纤维化小白各分为肝部分切除加脾切除组、肝癌切除保留脾脏组。有肝再生指数、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指数、细胞凋亡指数、谷丙转氨酶作为指标,分别于术后第24小时、3天、7天评价脾切除对肝再生和肝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肝再生指数、有丝分裂指数、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指数、正常和肝纤维化小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大鼠肝脏大部分切除术后蛋白表达情况,筛选肝脏切除后肝再生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大鼠随机分为肝大部切除组(n=35)和假手术对照组(n=5).肝大部切除组大鼠无菌条件下切除肝左外叶、左中叶和中叶共约70%肝脏;假手术组大鼠仅开腹,不行肝大部切除.肝大部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点(2、12、24、36、48、72、168 h)各处死5只大鼠,取右叶肝组织,提取大鼠肝脏总蛋白,以假手术组为对照,进行二维电泳和质谱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其中差异显著蛋白进行Western印迹鉴定.结果:电泳图谱显示肝脏70%切除术后2 h差异表达蛋白点开始增多,36 h达到高峰;共筛选出78个差异表达蛋白点,质谱技术鉴定出其中35个有意义的蛋白点.35个差异蛋白根据动态变化趋势可分为5类:3类丰度上调蛋白和2类丰度下调蛋白(各自间上调或下调时间和幅度均有所差异);这些蛋白主要涉及以下代谢途径:氧化应激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脂类代谢蛋白、能量代谢的酶类、信号转导、神经递质降解等,部分蛋白功能未知.Western印迹鉴定证实其中的prohibitin蛋白在肝大部切除术后2 h开始上调,36 h达高峰,48 h后趋于正常水平.结论:多种信号和代谢途径参与肝脏大部切除后的肝脏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初步探究大鼠70%肝切除(PH)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肝再生的关系。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70%PH组,于术前及术后第1、3、7、14天采用5.0~12.0 MHz高频超声探头测量门静脉主干管径(PVD)及最大血流速度(PVV);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 计算肝脏再生率(LRR)。结果 大鼠70%PH术后第1天,PCNA开始升高,肝细胞以空泡样变为主,肝窦受压变窄,PVD增粗, PVV减慢;第3天,肝细胞达核分裂高峰期,PCNA达峰值,肝窦结构紊乱,PVD达峰值而PVV降至最低;术后第14天,肝细胞形态和肝小叶结构逐渐恢复,PCNA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LRR增至90%以上,同时,PVD、PVV均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P>0.05)。结论 大鼠PH后血流动力学参数PVD、PVV与肝细胞的病理改变、核分裂状态、再生肝脏体积等因素有关,为超声应用于临床监测肝细胞再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石文征  宋京海  牛小娟  李喆  韦军民 《医学研究杂志》2019,48(12):115-118,123, 123
目的 探讨结构脂肪乳对肝癌患者肝脏部分切除术后的肝功能、免疫功能及肝再生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京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进行部分肝切除手术的肝癌患者60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术后第1天起分别予以不同脂肪乳配方的肠外营养支持5天,观察组30例选用20%结构脂肪乳(STG组),对照组30例选用20%中长链脂肪乳(MCT/LCT组)。对比观察术前、术后第3天、第7天外周血IL-6、HGF、C-met、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百分比、CD4+/CD8+以及TBIL、AST、ALT、GGT、GLU指标变化。结果 术前两组一般情况及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G组AST、ALT水平在术后第7天明显低于MCT/LCT组 (P<0.05),TBIL水平在术后第3天明显低于MCT/LCT组 (P<0.05);CD3+%、CD4+%水平在术后第3天、第7天明显高于MCT/LCT组 (P<0.05),CD4+/CD8+水平在术后第7天明显高于MCT/LCT组(P<0.05),HGF水平在术后第3天、第7天明显高于MCT/LCT组 (P<0.05)。结论 富含STG的肠外营养支持可以较好地改善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免疫功能,提高HGF水平,对肝再生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肝叶切除后6、24 h的肝细胞与正常肝细胞的蛋白质组分析,筛选出与肝细胞再生相关的蛋白质.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9只(体质量200 g),分3组,6 h组、24 h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建立大鼠70%肝叶切除模型.6 h组在肝叶切除后6 h分离肝细胞,24 h组在肝叶切除后24 h分离肝细胞,对照组为正常肝细胞.裂解液裂解细胞提取总蛋白,运用蛋白组学相关技术分析3组细胞的蛋白组学差异.结果 总共得到47个差异蛋白质点,鉴定出42个.结论 我们的数据显示:24 h组与对照组和6 h组都有重叠,而6 h组和对照组重叠部分较少,推测其可能的原因为6 h组肝细胞处于肝再生的启动阶段,与对照组差异较大,而24 h组,肝再生已启动,各种维持肝细胞正常功能的蛋白质也开始表达.  相似文献   

20.
大鼠肝、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对残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用实验动物模型同时切除肝脏、胰腺或十二指肠,以探讨残肝再生反应。方法:6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1)68%肝叶切除组;(2)68%肝叶切加50%胰腺切除组;(3)68%肝叶切除加近端十二指肠切除组;(4)68%肝切除加50%胰腺切除加近端十二指肠切除组。每组中3只大鼠分别于术后12、24、48、72和168h处死并采集血液和肝脏样本,计算肝再生率以及免疫组化证实肝细胞增殖细胞核蛋白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肝、胰切除和肝、胰十二指肠切除可显著减少残肝细胞DNA峰值期的合成,其延迟性肝再生反应延迟至术后168h,结论:起源于胰腺和十二指肠外分泌腺的多种因子对触发肝细胞的增殖可能起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