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格、家庭和班级环境对生态移民儿童的内化性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C)、家庭环境问卷(FES)和班级环境问卷(MCI)对宁夏2653名6-16岁生态移民儿童进行测量,以内化性行为问题为因变量,以人格和环境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人格因素中精神质和神经质维度对6-11岁男性和女性儿童内化性行为问题有显著影响(P0.05),12-16岁儿童内化性行为问题受神经质、精神质以及内外向三个维度的影响(P0.05);家庭环境中组织性维度对男性儿童内化性行为问题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亲密度和矛盾性维度对各年龄段儿童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人格因素、家庭以及班级环境因素可共同影响内化性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班级环境因素对儿童问题行为和学习成绩、同伴接受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使用多水平分析技术对82个班级的4650名初中生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儿童问题行为显著负向预期学习成绩和同伴接受,并且这两种预期作用在班级之间的变异显著;老师支持、训诫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可以改善问题行为儿童的同伴关系,同时严格的秩序纪律还可以改善问题行为儿童的学习成绩,但良好的班级同学关系则可以使问题行为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学习成绩变差.结论:儿童问题行为对学习成绩和同伴接受有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受班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向性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我的班级"问卷、家庭环境问卷对宁夏生态移民区的1453名生态移民青少年进行调查,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将男生和女生的三个假设模型分别进行比较,均为模型三拟合较理想:GFI、AGFI、CFI均大于0.9,其中男生χ2/df=2.493、RMSEA为0.045,女生χ2/df=2.502、RMSEA为0.046。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对外向性行为问题的总效应系数在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70、-0.49和-2.47、-1.35。人格因素对外向性行为问题的效应系数男生为2.55、女生为5.51。结论:人格因素通过直接作用对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向性行为问题产生影响,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因素都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外向性行为问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宁夏生态移民心理健康现况及相关因素,为促进生态移民区人群精神健康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宁夏地区≥16周岁生态移民344例,移民聚集区周边同年龄段非移民282例,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入户调查,比较移民与非移民SCL-90总均分、各因子均分及两组人群心理障碍筛查阳性的差异。结果:男性移民组的SCL-90总分及抑郁、精神病性症状因子分均高于男性非移民组,女性移民组的躯体化和焦虑症状因子分均高于女性非移民组(均P0.05)。除恐怖症状外,回族移民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回族非移民组;汉族移民组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和精神病性症状因子分均高于汉族非移民组(均P0.05)。移民组与非移民组心理障碍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33.4%vs.27.6%)。移民中女性(38.9%vs.26.6%)、回族(44.9%vs.17.8%)、≥32岁且48岁及≥48岁两组(37.6%,39.0%vs.22.9%)、独居者(48.6%vs.31.7%)的心理障碍筛查阳性检出率较高(均P0.05);非移民组中≥48岁组(43.3%vs.22.8%,10.9%)、家庭月经济收入2000元(34.5%vs.19.0%,15.7%)及独居者(43.3%vs.25.7%)心理障碍筛查阳性检出率较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移民(OR=1.81)、回族移民(OR=2.61)和高年龄段移民(OR=1.68)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非移民人群中,未婚及独居者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OR=2.38)。结论:宁夏生态移民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移民差,女性移民、回族移民、高年龄段移民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少年睡眠质量与负性生活事件、人格的关系,考察负性生活事件、人格特质与睡眠质量是否有交互作用.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中2008年的调查数据,样本是用系统分层抽样方法抽取的4538名中小学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自评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EPQ-Junior)评估青少年睡眠质量、负性生活事件和人格.结果:本样本PSQI总分为(5.1±2.8),26%的人有睡眠质量问题(PSQI≥7).11~14岁年龄组PSQI得分低于15 ~ 17岁年龄组,15~ 17岁年龄组PSQI得分低于18~20岁年龄组[(3.9±2.5)vs.(5.4±2.6)vs.(6.5±2.7),P<0.01].PSQI总分与负性生活事件总分(r=0.32),EPQ-Jun-ior的神经质(r=0.54)、精神质维度(r=0.18)得分呈正相关(均P<0.01),与内外倾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16,P<0.01).二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得分(OR=1.56)与EPQ-Junior的神经质维度得分(OR=1.23)越高,PSQI得分可能越高(均P<0.01).结论:同时存在神经质人格高分和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多的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可能更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查父母-子女人格相似性对教养行为与青少年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中2009年的横断数据,对其中4474名11岁到22岁的在校学生数据进行分析。父母和子女人格均为自评,教养行为采用父母自评,抑郁由青少年自评。结果:父亲-子女在神经质维度上的相似性与父亲各项教养行为的交互作用均显著;母亲-子女在外向性维度上的相似性与母亲说理的交互作用显著,母亲-子女在神经质维度上的相似性与母亲各项教养行为的交互作用均显著,母亲-子女在精神质维度上的相似性与母亲监控交互作用显著。结论:父母-子女人格相似性对教养行为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伟伟 《校园心理》2016,(6):393-395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同伴关系、人格特征与关系。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男生的问题行为高于女生,高年级的问题行为高于低年级。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中的宜人性和谨慎性维度得分与问题行为总分呈负相关;外向性和宜人性维度得分与同伴接纳维度得分呈正相关。谨慎性、宜人性和开放性的人格特征能够预测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8.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抽取 2 0 6名青少年为本研究的对象 ,其中男生 1 0 4名 ,女生 1 0 2名 ,每位被试完成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 EMBU) ,其父母完成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 CBCL)。结果 青少年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行为问题 ,男女生的行为问题有所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女生的行为问题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与男生的行为问题有一定关联。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有关。父母亲要重视改善教养方式 ,减少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探讨青少年人格类型、师生关系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人格五因素问卷、师生关系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对西安市2所普通中学随机抽取的931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①,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不同年级、性别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②不同师生关系类型、不同人格类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③人格五因素中的情绪性、外向性、开放性、谨慎性和师生关系中的冲突性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显著预测效应。结论:冲突型师生关系、情绪型人格类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人格特征、自我和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对人的心理影响发展已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这些研究主要探讨网络成瘾对人格造成的不良影响[1].本文探讨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人格特征及自我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纳入符合ICD-10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78例,以及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43例。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定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同时抑郁症组被试家长完成AHRBI父母版(AHRBI-P)评定。结果:抑郁症组的AHRBI总分、破坏纪律和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抑郁症组AHRBI总分、攻击暴力、破坏纪律和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均高于AHRBI-P相应评分(均P<0.05)。AHRBI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女性高于男性,AHRBI-P攻击暴力和破坏纪律行为因子分女性均低于男性(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青少年,并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可能低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12.
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问题部分成都市区常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建立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问题部分(YSR-1991年版)的成都市区常模。方法:随机抽取1740名青少年学生和300名青少年就诊者为调查对象,采用YSR作为评估工具。结果:1.对成都市区青少年以总分的第90或75百分位数为YSR总分的分界值,敏感度分别为31%和5413%。2.YSR总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高趋势,性别之间无差异,外向性问题男性多见,内向性问题女性多见。3.就诊与否对内、外向性问题因子分和总分分别解释13.1%、6.1%和12.4%的变异。结论:成都市区青少年YSR总分随年龄的增长有增加趋势,性别间无差异,最佳分界值为总分的第75百分位数;YSR对内向性问题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青少年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和家长他评的客观人格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对509名中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青少年自评的现实人格与家长他评的客观人格在才干、善良、处世态度、情绪性和行事风格等5个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青少年的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除了在行事风格维度外.在外向性、才干、善良、人际关系、处世态度和情绪性等6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19个小因子中有17个小因子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人格发展现状与其理想状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究青少年人格特点和人格偏离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形容词检测表(PACL)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393名初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不同,青少年的人格特点也相应发生变化;反社会型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的影响.分裂样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影响,被动一攻击型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点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因素结构和群体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用自陈式问卷调查了958名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因素分析识别出六种征候群,即神经质、品行问题、攻击与违纪、性活动、考试焦虑、以及性回避;对这六种征候群进行二阶因素分析又识别出内在化和外在化两个二阶征候群,这两个二阶征候群之间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方差分析显示,男生的品行问题、攻击与违纪、性活动这三类问题较严重,而女生的神经质、考试焦虑、性回避这三类问题较严重;高中生在神经质和考试焦虑两个内在化因素及品行问题和性活动两个外在化因素上得分高于初中生。总的来看,考试焦虑是最普遍的问题,而攻击与违纪和性活动这两类问题的表现较为轻微。  相似文献   

16.
癫痫失神发作儿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影响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癫痫失神发作儿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影响因素,作者对我院诊治的137例癫痫失神发作儿童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父母对子女的人格发展期望与青少年自我发展期望之间的差异,以及对父母的期望与青少年现实人格、客观人格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方法:采用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对509名中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家长对子女的人格发展期望远高于对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的评价,7大维度中只有行事风格维度差异不显著,19个小因子中有18个小因子差异显著;父母对子女的人格发展期望与子女自身期望在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青少年自评的现实人格与父母对子女人格发展的期望在除善良维度外的其余6大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父母对子女人格发展有较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求助态度和求助意愿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求助意愿量表,对884名中学生匿名施测。结果:求助态度和求助意愿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心理行为问题可以直接预测求助意愿,也可以通过求助态度间接影响求助意愿,间接效应占总效应61%。结论:求助态度在心理行为问题和求助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的关系.方法:以湖南、四川、福建、北京四地的637名初二、高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国人的个性量表(CAP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青少年人格特点方面,女生的神经质均数显著高于男生(t=2.923,P<0.01),而男孩的人际和谐性、面子、防御性的均数显著高于女孩(t=2.049,P<0.05;t=2.904,P<0.01;t=2.103,P<0.05).独生子女的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方面的均数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3.577,P<0.001;t=3.787,P<0.001;t=4.041,P<0.001).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素与青少年人格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多达到显著性水平.经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点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31名行为问题学生的人格与智力测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正常儿童和行为问题儿童的人格与智力特点 ,探讨儿童产生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方法 :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卡特尔儿童 14种人格因素问卷 (CPQ)和瑞文测验 -联合型(CRT) ,测评 12± 0 5岁的 3 1名行为问题儿童和 41名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与人格的关系。结果 :两组儿童的智力和 14种人格因素除了聪慧性因素外均无显著差异。自律性低的儿童易产生攻击行为 ;紧张性高的儿童易产生忧郁、不受欢迎和思维障碍 ;违纪行为与高轻松性、紧张性、低自律性相关 ;聪慧性得分低的儿童倾向于报告躯体不适。焦虑得分愈高 ,儿童易产生攻击、自伤、忧郁、不受欢迎和违纪等行为问题 ;外向得分低的儿童易产生思维障碍 ;神经过敏性得分低者易违纪 ,而得分高者易倾向于报告躯体不适。结论 :普通初中的行为问题儿童与正常儿童在人格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儿童的行为问题与某些特定的人格因素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