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正刘殿池主任医师,师从名医王大经,从医40余年,精通内科杂病,尤擅于治疗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疾病等,对于疑难杂症及危重病证辨别精准,遣方用药轻灵。结合脏腑六经辨证,以少阴虚寒为基础,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糖尿病。1 少阴证与糖尿病《伤寒论》曰:"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三阴病[1],因其阳气  相似文献   

2.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301条,原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相似文献   

3.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迎来 《陕西中医》2001,22(3):180-181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301条、302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为温经解表剂,均用于少阴(心肾)阳衰兼风寒表证,少阴太阳并治者。两者区别是前者用于表邪较重之症,后者用于病情较轻之症。 本方为张仲景治疗邪在太阳、病在少阴,标实本虚之证而设。临床上对于本方的应用,只要抓住辨证要领,灵活加减,可扩大治疗范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1 内伤失音症 杨某,女,45岁,教师。1…  相似文献   

4.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熟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原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笔者临证用此方加味治疗感寒致痛病症颇有效验,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友良 《陕西中医》1998,19(6):282-283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温散少阴之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  相似文献   

6.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申应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综合征)屡效。  相似文献   

7.
谢逢生 《广西中医药》1996,19(3):8-8,19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太少两感证38例谢逢生梧州市中医院543000广西梧州市阜民路4号麻黄附子细辛汤旨在温经散寒,扶正祛邪,助阳解表,用以治疗少阴本虚复感外邪的太少两感证,表里同治,最为恰当,正如《伤寒论》301条所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相似文献   

8.
张广政  高霖 《新中医》2015,47(3):275-276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医圣张仲景之助阳解表、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剂之一。笔者从医数十年,若阳虚寒凝证存在于少阴经络所行之处,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每获良效。今从自身临证实践以及所见所感,浅谈此方的临床运用体会。1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条)2现代解读脉微细,但欲寐是少阴病的纲领证。生理上,少阴属于心肾两脏,心主血,主火;肾藏精,主水。病理上,病则心肾两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北 《四川中医》1998,16(10):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现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场主之。”方剂组成:麻黄去节2两,细辛2两,附于他1枚,去皮被8片。历代注解伤寒的医家都认为是用治少明里寒兼太阳表热(太、少两感)之证的。然  相似文献   

10.
苏巧珍 《新中医》2014,46(4):236-237
<正>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刘渡舟教授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太阳在表风寒之邪不解,而少阴里阳已虚,为太阳少阴两感为病之方。笔者在十余年的神经科临床实践中,发现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用于治疗神经内科中部分急性起病的周围神经病,疗效颇佳,现举数例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主治太少两感证,为阳虚外感的代表方,临床应用广泛。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经络理论关系密切,该理论体系下的组方遣药亦与经气运行密不可分。文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从经气运行角度探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生理基础、组方机制、应用指征、使用范围等,意在触类旁通、灵活辨证以扩大本方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张广梅 《河南中医》2010,30(8):731-732
麻黄汤系仲景治疗伤寒的主方。张仲景临床应用麻黄和麻黄汤的范围大大超出了解表药和发汗剂的范畴,而广泛用于多种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13.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发汗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的发汗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以大鼠腋窝部皮肤汗腺的空泡发生百分率作为评价发汗强度的指标,观察麻黄汤不同配伍给药后30 min对大鼠的发汗作用.结果麻黄 桂枝组发汗作用最强,含麻黄的各配伍组其发汗作用均强于不含麻黄的配伍组;配伍桂枝后发汗作用增强;配伍杏仁后各配伍组的发汗作用没有明显变化;配伍甘草后发汗作用减弱.结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麻黄汤中分别起到君臣佐使的作用,深刻体现了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阳虚型的效果。方法:4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用西药治疗,研究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各项证候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阳虚型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穴位给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并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常用穴———大椎穴和神阙穴为给药部位,考察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物穴位贴敷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麻黄附子细辛汤非穴位组镇痛作用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鼻炎康片组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各穴位给药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组比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椎穴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黄附子细辛汤神阙穴组及大椎穴+神阙穴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皮给药(穴位贴敷或非穴位贴敷)均有抗炎镇痛作用;穴位贴敷有利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镇痛作用的发挥,并以大椎穴为佳。  相似文献   

16.
观察针刺五联疗法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把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针刺五联疗法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五联疗法合腰痛宁胶囊。治疗组治愈率为90.0%,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率为73.3%,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治愈率有明显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五联疗法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小青龙汤和麻黄汤抗组胺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组胺皮肤试验了解中药抗组胺机理,比较中西药抗组胺作用的异同。方法将45例健康志愿者分为小青龙汤组,麻黄汤组,氯雷他定组和安慰剂组,各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5,24h进行不同浓度的组胺皮肤试验,皮试后15min观察并记录风团及红晕的面积,绘制剂量-反应曲线。结果风团和红晕面积比较,小青龙汤、麻黄汤组服药后2,5,24h和服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氯雷他定组服药后2,5,24h和服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青龙汤和麻黄汤不能直接抑制组胺,而可能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减少组胺的分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麻黄汤合白虎汤对咳嗽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其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306例咳嗽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3例,对照组采用麻黄汤加减治疗,观察组采用麻黄汤合白虎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VC、PEF、FEV1大于对照组,TNF-α、IL-6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咳嗽、咳痰、咽痒等临床症状积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麻黄汤治疗咳嗽相比,合用白虎汤加减治疗更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于强  朱简  王海东  高濛  郑兴珍 《中医杂志》2011,52(5):402-404
目的观察麻黄汤加味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的体温及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将96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5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奥司他韦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口服麻黄汤加味颗粒剂治疗,疗程3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和中医证候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体温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起效时间快于治疗组,治疗组解热时间早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以及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黄汤加味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评价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用于麻黄汤主要成分的定量和质量。方法:采用线性范围试验和加样回收率实验考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严谨性,由2个厂家各提供6个不同批次麻黄汤药材,共12批次,以盐酸麻黄碱对照品、桂皮醛对照品、苦杏仁苷对照品、甘草酸对照品,多指标成分定量HPLC测定,分别计算各批次麻黄汤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同时进行指纹图谱HPLC分析评价麻黄汤的质量。结果:麻黄汤中的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桂皮醛、苦杏仁苷、甘草酸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且这4种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是100.0%、100.1%、99.39%、99.04%,RSD分别是1.7%、1.3%、1.1%、0.99%。D厂中的麻黄汤药材样品质量波动较大,相似度较低,而B厂中麻黄汤药材质量波动较小,相似度较高,一致性较好。结论:麻黄汤的主要成分是盐酸麻黄碱、桂皮醛、苦杏仁苷和甘草酸,B厂麻黄汤的药材质量优于D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