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患者男,65岁. 主诉:全身出现瘙痒性紫红色丘疹伴大疱5周. 现病史:患者5周前无明显诱因左足第一、二趾间出现蚕豆大水疱,并逐渐增至乒乓球大,疱壁不易破裂,伴轻度灼痛,无瘙痒.水疱干涸处出现片状紫红色斑丘疹,表面有少量鳞屑,伴剧烈瘙痒.此后,皮损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发病10 d后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湿疹,给予雷公藤多苷30 mg/d口服,西替利嗪10 mg每晚1次口服,以及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艾洛松)、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尤卓尔)等治疗2周,病情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于2006年8月16日就诊于我科.患者既往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3.
扁平苔藓有多种临床类型,其中包括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后者具有扁平苔藓和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双重特征,有学者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相对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和分析一例少见的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病例。方法:取患背部皮损活检组织部分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检查。结果:活检组织切片,HE染色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颗粒层不规则增厚,基底细胞液化严重已融合成表皮下大疱,无大疱区域表皮和真皮分界不清。有较多淋巴细胞在此区域以及血管周浸润,可见“色素失禁”现象。直接免疫荧光显示基底膜有IgG、C3、IgM呈线状沉积。符合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经治疗后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结论: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临床表现和病理结果不同于大疱性扁平苔藓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可采用灰黄霉素、四环素和烟酰胺治疗。 相似文献
5.
6.
患者男,77岁。以四肢紫红色斑1年,全身起水疱,伴痒2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四肢出现豆粒大小紫红色斑,其上可见白色薄膜,自觉瘙痒,就诊于我院门诊并做组织病理检查,提示扁平苔藓。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例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LPP)。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比较了LPP与类天疱疮(BP)抗原在一些免疫特性方面的区别。LPP抗原存在于BMZ的部位相似于BP,在PBS溶液处理的标本中发现LPP抗原稳定性强于BP抗原,而且免疫印迹检测发现此例病人血清能与200kD蛋白结合,这与BP经典抗原是不同的。结合上述分析,认为LPP抗原与BP抗原不同。 相似文献
8.
扁平苔藓类天疱疮2例陈树民,周桂芝,卢宪梅目前一般认为扁平苔藓(LP)与细胞介导性免疫反应有关。临床上LP可表现为多种形态,亦可与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存或重叠[1]。LP与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共存或重叠早已有报告,但至今对两者的关系仍有争议。我们...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口腔溃疡7个月,全身丘疹伴瘙痒3个月。患者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口腔黏膜出现水疱,疱液清,进食时容易破溃,伴有明显疼痛,当地医院给予外用药物漱口(具体药物不详),未见明显好转。3个月前先于躯干出现粟粒至黄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丘疱疹,皮损逐渐增多,发展至全身,自觉瘙痒剧烈,无发热及关节痛。我科门诊拟“扁平苔藓”行皮肤病理检查及天疱疮抗体测定,并收入院。起病以来,因口腔内水疱破溃引起疼痛进而进食少,半年来体重下降约5kg。患者平素体健,无肝炎、结核病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例。 相似文献
10.
扁平苔藓类天疱疮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临床少见,组织病理学具有特征性,本文报道一例JAK抑制剂托法替布治疗扁平苔藓类天疱疮,治疗一周后患者瘙痒消退,丘疹明显变平,一个月后随访无新发皮损。 相似文献
11.
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威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5)
扁平苔藓患者伴有水疱、大疱时常称之为大疱性扁平苔藓、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或扁平苔藓与大疱性类天疱疮并发。长期以来分类模糊,命名混乱,一直有争议。近来研究发现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不同于大疱性扁平苔藓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8岁。周身紫红色扁平丘疹伴痒2个月。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给予口服阿维A胶囊30 mg日1次、雷公藤20 mg日3次,外用卤米松、哈西奈德于丘疹处。半个月后随访,水疱已全部消退,皮疹颜色较前明显变淡。 相似文献
13.
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基底膜带自身抗体的靶抗原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 pemphigoides,LPP)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它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病理等方面兼有典型的扁平苔藓和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特点,但又不是二者的简单重叠。LPP患者血清中存在抗皮肤基底膜带的自身抗体(basal membrane zone antibodies,BMZ)[1],我们采用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IB)、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se,IIF)、包埋后金标记间接免疫电镜技术(indirect immunogold electron microscopy,IIEM)等方法检测了2例LPP患者的BMZ-Ab,并对其靶抗原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4.
15.
类天疱疮(Bullouspemphigoid,BP)是好发于老年人的一种自身免疫大疱病,目前认为临床上存在病谱,其中结节性类天疱疮(PemphigoidNodularis,PN)是类天疱疮的一种特殊亚型,临床较少见。现将我们所见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69岁。因全身瘙痒性皮疹3年,发水疱2周入院。患者于1995年底起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黄褐色豆粒大小之丘疹、斑丘疹,结节,自觉瘙痒。后逐渐发展至双上肢、躯干。诊断为“结节性痒疹”。予抗组胺药物,雷公藤制剂及外用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皮疹时轻时重,迁… 相似文献
16.
疱疹样天疱疮 (HP) ,Floden 195 5年首次报告 ,是异于寻常型和落叶型天疱疮且具有独特规律性的天疱疮亚型[1 ] 。现将我们见到的 1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患者 ,男 ,30岁。泛发环状红斑基础上的紧张性小水疱 1年 3个月。于 2 0 0 0年 2月 14日以“天疱疮”收入院。病人 相似文献
17.
天疱疮与类天疱疮的治疗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天疱疮与大疱性类天疱疮是最为常见的获得性大疱病。 50年代,皮质类固醇的问世并应用于大疱病的治疗,使这 2个重症皮肤病的预后大大得到改善。早期制定的大剂量服用皮质类固醇方案虽然能控制皮疹,但长期服药的结果也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股骨头无菌坏死等,甚至因不良反应导致死亡,如严重的感染、消化道溃疡穿孔造成大出血等。目前,对大疱病的治疗可选择不同的药物,然而皮质类固醇仍是治疗天疱疮、类天疱疮的首选药物,但如何合理使用,如何减少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则是临床医生共同探讨的问题。本文… 相似文献
18.
结节性类天疱疮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立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1997,4(4):44-44
结节性类天疱疮是一种有特殊临床表现的类天疱疮,临床少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64岁,因皮肤反复出现丘疹结节伴瘙痒10年,近两个月症状加重于1997年3月入院。患者每年冬季头颈、躯干四肢发生散在瘙痒性丘疹结节,夏季症状减轻,曾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6岁,足部反复出现红斑水疱2个月,加重伴手部红斑水疱2周。组织病理示:皮肤组织角质层下可见水疱,棘层肥厚增生伴水肿,表皮下裂隙形成。直接免疫荧光示:基底膜带有C3呈线性沉积。血清抗BP180抗体:36.29 U/mL。诊断:汗疱疹样型类天疱疮(DP)。予泼尼松片、盐酸米诺环素胶囊、烟酰胺片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后皮损逐渐消退,随访1年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