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早期应用胺碘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化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冠心病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导致心脏病猝死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控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观察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应用胺碘酮的治疗,探讨胺碘酮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7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资料,对15个相关因素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前心功能Ⅲ~Ⅳ、心胸比≥0.70、主动脉阻断时间密切相关。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与术前心功能、心胸比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相关。针对相关因素采取处理措施,可望降低瓣膜术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乙胺碘呋酮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近年广泛用于治疗室上性或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认为疗效高,毒性小、不发生严重副作用。本文报导我院使用乙胺碘呋酮治疗24例心律失常者中有66.6%发生毒副反应,2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4.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病因。目前,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及心脏导管消融术,但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在植入除颤器后仍频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因此,探索新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迫在眉睫。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故寻找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的方法以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肾去交感神经消融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心肌重构、稳定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等机制可明显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望成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早期使用美托洛尔减少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将86例急性心梗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美托洛尔25-50mg/次,一日2次;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结果:在治疗后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美托洛尔组患者发生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性死亡的患者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梗早期使用美托洛尔能减少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QT间期离散度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均可发生心律失常,一旦出现恶性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得法,很易导致患猝死。因此,全世界各国的心脏病学都在致力于研究恶性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并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办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已成为心律失常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30a前就有许多实验研究显示室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早期接受β受体阻剂治疗的包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治疗组(24例)较非治疗组(80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05);早期病死率也显著降低(P〈0.05);并且梗塞后心绞痛的发生率降低(P〈0.05)。表明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地降低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生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李小薇  王静  郭玲  李智东 《广东医学》2006,27(11):1722-172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律失常患者QT间期变异度(QTV)变化特点,分析QTV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24h动态心电图(DCG)对60例AMI与55例正常对照组检测SDNN、24hQTV与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比较。结果 AMI室性心律失常患者SDNN和QTV均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多。结论 AMI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4h QTV较正常明显减低,其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王华  丁继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8):2225+2234
目的:探讨早期口服美托洛尔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将96例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美托洛尔25~50mg/次,2次/d;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结果:在治疗后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美托洛尔组发生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及死于心律失常的患者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口服美托洛尔能减少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22例,发现对82%的病例有显著疗效。尤其对早期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更好,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是临床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对初发性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对5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2500单位,每日2次,观察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发生频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频率降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心绞痛缓解率提高;心肌梗死发生率较低。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治疗和预防作用,缓解心绞痛,降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本刊4卷1期1636页焦点论题题是北京医院张新超教授所著:《正确处理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源性猝死》。主要观点:(1)认识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识别心源性猝死的早期征兆是急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2)正确处理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源性猝死发生是急诊医生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注重对心律失常病因和机制的认识,对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恶化的相关医疗状况的评估,对心律失常带来的风险与治疗的风险/获益的评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调脂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作用。方法 86例急生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2周后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治疗前后作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c)并计算QTd。同时观察治疗后24hVA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QTd显著减小,血脂无明显变化。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减少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缩短QT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静脉推注后口服维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24例患者,疗效满意,有效率达83.3%,不良反应较少。结论胺碘酮能有效地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缺血性心肌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室性心律失常比较常见。起源于心室的心律失常,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成年人发生率明显增高。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易致室颤而猝死,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效果差的情况下,本文采用小剂量胺碘酮口服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30例,收到较好的效果,治疗期间对其复律后的窦性维持及各种不良反应进行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常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为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降低病死率,测定了84例AMI患者的血清镁浓度,结果表明,AMI患者血清镁浓度明显降低,静脉点滴硫酸镁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2.2%,而非硫酸镁组为90%,差异有显著性(P〈0.01)。硫酸镁组病死率为0,非硫酸镁组为10%,提示硫酸镁可防治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黄焰  张爱伦  杨毅宁 《新疆医学》2001,31(2):161-164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QTd、影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测量入院时QTc、QTd,治疗组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观察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天QTc,QTd的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入院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QTc、QTd无显著性差异(417.4±14.3ms vs 413.2±14.6ms P>0.05,66.2±11.6ms vs 67.4±14.3ms P>0.05);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治疗组于2天时较对照组QTc显著延长、QTd明显缩短(437.8±17.7ms vs 429.6±16.4ms P<0.05;68.9±11.7ms vs 78.1±21.1ms P<0.05),并于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QTd差异最显著(48.2±14.7ms vs 59.1±13ms P<0.01);两组60例AMI患者中有1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92.2±19.2ms vs 65.2±19.4P<0.01);索他洛尔干预2周内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6% vs 43.3%P<0.05)。结论:AMI后QTd显著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AMI后早期使用索他洛尔可使QT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并明确降低AMI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表明了索他洛尔能够有效的缩小缺血后心肌复极化的高散度,有利于AMI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从而降低AMI猝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本文前瞻性对8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研究无闰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规律及1年随访结果。结果表明:AMI后无症状室性心人常检出率高达86.2%。心肌梗塞范围较大,梗塞年龄60岁以上、梗塞后心功能降低及心肌缺血等是均是并发严重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有其昼夜变化规律,经针对性抗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组第一年内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提示:预防和积极控制无症状  相似文献   

19.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器质性、功能性病变都可引起。治疗后易复发,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难度更大。寻求一种既能有效治疗心律失常发作.又能降低其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的方法是广大临床医生的共识。我们将一组胺碘酮联合谷维素治疗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3例,年龄43~82岁,对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40mg/d(螺内酯组),对照组(n=44)常规治疗。在6个月干预期内检测两组24h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治疗6个月时螺内酯组与对照组相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明显降低。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小剂量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治疗后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