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消化道肿瘤是人类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尽管诊疗措施不断改善,但其预后远不尽如人意。因此,探究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机制,寻找新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微小RNA(mi RN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长约22个核苷酸分子,参与一系列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增殖及凋亡、器官形成、造血过程、发育进程等,具有广泛的基因调节功能。自被发现以来,微小RNA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研究发现mi RNA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与包括肿瘤在内的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预后过程密切相关,发挥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的作用。其中mi R-200家族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发现mi R-200家族在不同的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情况也不一致,但均与上皮间质转化进程及Wnt/β-catenin通路密切相关。现将mi R-200家族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micro RNA(mi 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通过与靶m RNA特异性的碱基互补配对,引起靶m RNA的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实现对靶基因的转录后调控。已知mi RNA基因调控障碍与多类妇科疾病有关。研究证实mi RNA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器官脱垂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通过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样作用广泛参与了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转移、分化及耐药机制。还有研究显示,mi RNA有望成为新的特异性肿瘤标记物或是肿瘤靶向治疗的靶点。现就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mi R-223在X染色体q12上,其表达受多个转录因子的调控。mi R-223参与多个系统的功能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炎症反应和感染、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等。通过靶向结合并调控多个靶基因,mi R-223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等过程,在不同肿瘤中,作用表现可能分别不同,或作为肿瘤抑癌基因,或促癌基因。mi R-223在多个方面参与肿瘤的调控,包括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基因表观调控、细胞活力、侵袭、迁移、转移等。本文系统总结了mi R-223在多个肿瘤中的作用,如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肝癌和肝内胆管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鼻咽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等中的表达、作用及机制。并总结了mi R-223在肿瘤中作为分子诊断作用和在肿瘤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有证据表明微小RNA (microRNA, miRNA)在NP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对外周神经损伤所致NP的mi RNA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综述。NP动物模型能诱导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海马及前扣带皮层中的mi RNA出现差异性表达;mi RNA在NP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到神经炎症反应、突触可塑性、神经元兴奋性和DNA甲基化。今后mi RNA及其靶基因有望作为预防和治疗外周神经损伤所致NP的潜在生物标记和治疗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倩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4):690-692
mi RNA是继转录因子之后发现的又一调节基因表达的小分子RNA家族。它在生物的发育时序调控和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存在的普遍性以及所参与的调控过程的复杂性,mi RNA成为近年来生命科学界研究的热点。1mi RNA与肿瘤的发生mi RNA基因以单拷贝、多拷贝或基因簇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与应用在肿瘤学中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领域。研究表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最佳联合检测对于胰腺癌诊断、疗效观察、监测复发或转移、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大量文献显示联合检测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有望在胰腺癌临床中成为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调整治疗的工具,CA19-9、CA24-2、K-ras、p53和p16肿瘤标志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现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文献,就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一步筛选和验证胰腺癌血浆标志物,为明确其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关键词"胰腺癌、血浆、mi RNA"进行检索,搜集文献,并下载原始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具有特异性的血浆mi RNA标志物,预测其靶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和互作分析,通过文献数据和数据库进行关键基因的验证,分析其差异表达谱及其与胰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通过对GSE59856和GSE124158进行差异mi RNA的筛选,最后筛选得出mi R-12 2-5p。通过对mi R-12 2-5p预测得到了517个靶基因,并对靶基因作GO/KEGG富集分析。进一步对靶基因做蛋白互作图,并通过相关文献的查询与筛查,筛选出UBA52、ADAM10、CBL、VAMP3这4个关键基因。根据TCGA表达谱及文献数据论证,与健康人相比,胰腺癌患者高表达UBA52、ADAM10、CBL、VAMP3。VAMP3、ADAM10基因低表达的胰腺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更高(P0.05)。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胰腺癌患者血浆差异mi RNA进行分析,筛选出的mi R-12 2-5p具有作为胰腺癌诊断标志物的潜力。mi R-12 2-5p作用的关键靶基因VAMP3、ADAM10与胰腺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肿瘤标记物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现晚、恶性程度高、手术复杂、预后差,因此有关胰腺癌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方面的研究成为重点。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标记物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得到了重视。本文总结了各种肿瘤标记物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介绍了联合检测肿瘤标记物及检测胰液和囊肿液中的肿瘤标记物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现晚、恶性程度高、手术复杂、预后差,因此有关胰腺癌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方面的研究成为重点。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标记物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得到了重视。本文总结了各种肿瘤标记物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介绍了联合检测肿瘤标记物及检测胰液和囊肿液中的肿瘤标记物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高致死率恶性肿瘤。微小RNA(mi RNA)通过相关靶点调节下游信号通路,在胶质瘤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了解mi RNA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及机制将为mi RNA今后作为临床诊疗指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误诊为盲肠间质瘤的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以右侧腹部隐痛伴大便困难人院,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盲肠间质瘤,手术探查发现阑尾异常囊性扩张,行回盲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结论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属少见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较高。及时手术探查并行病理检查,是避免其误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We report a series of 10 papillary cystic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 evaluated in our institution. The lesions are analyzed in retrospect to define the existence of eventual specific imaging patterns as well as to point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versus other pancreatic tumors.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HE染色观察7例SPN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测多种蛋白的表达。结果 7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5~70岁,平均36.7岁。镜下瘤组织表现为特征性的实性片状区及假乳头状结构SPN,其中1例发现包膜外侵犯及血管浸润。所有病例随访18~36个月,均未见复发、转移。免疫组化示7例肿瘤组织vimentin、NSE、PR和α-1-AT均弥漫(+);6例CD56、CD10弥漫(+);所有病例ER和CK均(-)。相对于正常胰腺组织内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胞膜阳性表达,7例瘤细胞E-cadherin均(-),而β-catenin在胞质和胞核内强(+):5例瘤细胞cyclin D1不同程度(+)(阳性率18%~90%)。结论 SPN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结构,vimentin、CD56、CD10、PR、α-1-AT和NSE普遍(+);β-catenin核/质强(+)、E-cadherin(-)及cyclin D1强(+)也是SPN的重要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关昱  仓静 《中国临床医学》2022,29(3):504-513
肿瘤相关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为复发及转移。手术及麻醉诱导的免疫抑制与肿瘤复发、转移之间的联系仍未得到明确。围术期各种相关因素都将影响肿瘤患者的转归,包括麻醉药物及麻醉技术等。本文总结了目前不同的麻醉相关药物、麻醉技术及围术期相关因素等对免疫调节、肿瘤复发及转移影响的主要发现与结果,为优化肿瘤手术的麻醉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癌腹膜亚临床转移的检测。方法对施行手术治疗的32例胃肠癌患者进行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术中腹腔冲洗液CEA含量的测定,以及腹腔脱落细胞学(ECC)检测。结果胃肠癌浆膜受侵者(S( )),冲洗液CEA含量增高;ECC( )时,血清、冲洗液CEA含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ECC( )为亚临床转移者,术前血清CEA、腹腔冲洗液CEA含量高者,为亚临床转移的高危人群,三者联合检测可为胃肠癌腹腔灌注化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的MRI特征性表现,提高其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及脊髓成血管细胞瘤的MR表现,术前均经MR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26例中实体性肿瘤7例,平扫呈等T1等T2信号为主,瘤内可有小囊变区,瘤周多有增粗血管征及脑水肿;囊性肿瘤19例,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较小的壁结节发现较难;增强扫描示实质性肿块及壁结节呈明显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及囊腔无强化。结论 成血管细胞瘤MR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程瑶  张政  吴静 《临床荟萃》2022,37(7):581-590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已发表的有关散发性十二指肠肿瘤(SDN)与结直肠肿瘤(CRN)(主要包括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研究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5篇文献(14篇病例对照研究+1篇横断面研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选择OR值及95%CI作为Meta分析指标,并做出倒漏斗图,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计算。结果 纳入总样本量为205 959例,其中病例组1 286例,对照组204 673例。通过Meta分析对各研究进行合并后,认为结果存在中度异质性(I2=44%,P=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SDN发生部位可能是各研究间异质性的潜在来源。根据发生的结局不同进行分组,结果显示SDN增加了各阶段CRN的发病风险(结直肠腺瘤OR=2.29,95%CI=1.74-3.02;结直肠癌OR=2.87,95%CI=1.96-4.02;进展期腺瘤OR=2.83,95%CI=2.27-3.53;进展期肿瘤OR=3.60,95%CI=2.14-6.07)。根据发生CRN部位及数目不同进行分组,结果显示位于左半结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检查(EUS)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PMN)及其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黏液性肿瘤患者的EUS影像资料,其中IPMN11例,MCN10例。比较IPMN与MCN的内镜及EUS声像图特征,探讨鉴别MCN、IPMN及其良、恶性的EUS声像图指标。结果:IPMN与MCN患者间肿瘤部位、大小、主胰管直径、十二指肠主乳头开口扩张和黏液流出、肿瘤与主胰管交通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浸润性生长是判断恶性IPMN与MCN的可靠指标。恶性IPMN主胰管直径大于良性/交界性IPMN[(12.2±3.5)mm比(6.8±2.2)mm,P=-0.011];恶性IPMN壁结节高度大于良性,交界性IPMN(6.8±1.8)mm比(2.8±1.1)mm,P=0.001]。以主胰管直径≥11.0mm为标准,诊断恶性IPMN,其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100%;以壁结节高度/〉4.3mm为标准,则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恶性MCN囊壁厚度大于良性,交界性MCN[(3.4±0.8)mm比(1.6±1.0)mm,P=-0.0281,恶性MCN壁结节高度大于良性/交界性MCN[(15.9±5.2)mm比(5.0±3.7)mm,P=-0.025]。以囊壁厚度≥2.4mm为标准诊断恶性MCN,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以壁结节高度≥8.9mm为标准,则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100%。结论:EUS可用于鉴别IPMN与MCN,并评估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9.
乳腺肿物触诊径与超声径比值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106例乳腺肿物的触诊径、超声径与病理径的关系,提出了肿物触诊径与超声径比值(P/U)这一鉴别诊断方法。结果表明:肿物触诊径、超声径均与病理径呈正相关,其中超声径与病理径的相关系数高,剩余标准差小,因此超声测量更能反映肿物的真实大小。P/U比值反映了癌肿向周围组织的浸润倾向,恶性肿瘤P/U比值为1.48±0.41,良性肿物P/U比值为1.04±0.13,恶性者大于良性,二者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该比值有助于乳腺肿物良、恶性的鉴别,且不受肿物大小的影响,对小于2cm的肿物仍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We describe a rare case of benign inflammatory pseudotumour of the parotid gland.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is condit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