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同一种类动物中各种不同器官的细胞核中所含DNA量实际上完全相同。患癌后细胞核染色体倍数增多。但对良性肿物及增生性疾患时的染色体DNA变化研究甚少。本文旨在研究人类乳腺各种肿瘤及增生性疾患时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变化,从而探讨它在诊断肿瘤性疾患以及发现早期癌变趋势时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流式细胞检测了36例食管癌切除标本的DNA含量,结果发现,DNA倍体水平差异较大,范围为1.68C~8.16C,大多数食管癌为非整倍体DNA含量,其中少数病人在同一标本中同时发现两种不同的非整倍体。而且,食管癌细胞的DNA含量和肿瘤病变长度、局部淋巴结转移、食管外侵犯以及病理分级有密切关系;以二倍体肿瘤预后较好,且病理分化较高。而非整倍体肿瘤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DNA含量的分布及倍体类型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手术切除的106例食管鳞癌患者新鲜标本进行DNA分析,分析DNA含量、S期细胞分数、增殖指数及倍体类型与食管鳞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及分期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患者异倍体出现率为82.08%。DNA含量、S期细胞分数、增殖指数随TNM分期增加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但与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病理分级不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食管鳞癌S期细胞分数和增殖指数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DNA含量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异倍体食管鳞癌DNA含量、S期细胞分数、增殖指数及淋巴结转移均明显高于二倍体食管鳞癌。结论:食管鳞癌DNA含量的分布及倍体类型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关,DNA分析是评估食管鳞癌预后、制定术后治疗方案的一个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源于食管粘膜下鳞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分析病理证实的27例源于食管粘膜下鳞癌的X线、内镜及临床特征,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患者吞咽障碍轻微,进展缓慢,内镜示肿物向食管腔内不同程度隆起,表面被覆食管粘膜;X线示食管腔内呈偏心性、坡状充盈缺损,局限性僵硬或轻度狭窄。淋巴结转移率为55.6%,术后随访1~4年,转移率为47.8%,其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0.  相似文献   

6.
吴爱国  区士欢 《癌症》1991,10(1):30-33
本实验观察了26例原发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之癌组织、癌旁粘膜与切除缘牯膜的形态特征、CEA表达强度、细胞DNA含量之差异相互联系。结果见:CEA在癌组织中着色最强、癌旁次之、切除缘最弱。任意二组比较,P<0.005。CEA在中等分化的癌组织、分期较晚的癌组织与非整倍体癌组织中着色较强。细胞核DNA含量均数为:癌细胞组3.358±1.10(Au)、癌旁组2.356±1.07(Au)、切除缘组1.674±0.796(Au),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癌旁及切除缘形态正常的粘膜可非整倍体DNA细胞。  相似文献   

7.
食管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于食管上皮增生及癌变,大多数仅限于细胞学及形态学的观察,主观因素较多,因此极需建立一种较为敏感的客观指标。 MSP(显微分光光度计)应用于肿瘤研究,只20余年历史。近年来由于仪器性能及自动化的改进,MSP的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总结出了一些癌变规律。因此,我们利用MSP,测定食管上皮在癌变过程中胞核DNA的变化,来探讨食管上皮癌变的规律和增生的特性,鉴别药物对于食管上皮增生的疗效,判断增生的转归以及作为疑难病例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分别对大肠癌、癌旁组织、慢性结肠炎、腺瘤性息肉和几种非腺瘤性息肉标本进行DNA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大肠癌标本DN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粘膜、慢性结肠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几种非腺瘤性息肉。DNA含量在腺瘤中随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增加,支持关于“腺瘤——癌演续”的理论,且表明这一演续过程为多步骤性。而其它几种非腺瘤性息肉则未发现与大肠癌之间有明显发病学关系。  相似文献   

9.
细胞核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现已公认遗传信息寓于DNA分子中。因此。DNA与细胞分裂,增殖有直接关系。静止的细胞DNA量是非常稳定的。在细胞代谢过程中几无变化。细胞核DNA量是由一组染色体所决定。不同物种细胞核DNA量有别,但同一物种细胞内DNA量是不受生理条件影响的。只有有丝分裂的DNA合成期出现整倍增加。细胞的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机制、寻找反映其生物学行为的肿瘤标志物。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检测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N-ras基因第61位密码子突变。以流式细胞技术定量分析肿瘤细胞DNA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宫颈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DNA损伤前后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宫颈癌Hela细胞和5种ESCC细胞(YES 2、KYSE 30、YSE 70、KYSE 150和EC 9706)用10 Gy X-ray照射,用顺铂处理ESCC细胞,以达到DNA损伤.提取DNA损伤前后各细胞的RNA和ESCC细胞系的蛋白.用RT-PCR方法检测Aurora-A、p21、Gadd 45a、Bax和Pirh-2基因的转录表达,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ESCC细胞p53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结果:Hela细胞经X线照射后Aurora-A、Pirh2基因表达减弱,p21、Gadd45a表达轻度上升;ESCC细胞X线照射后YES 2中Aurora-A表达增强,其余4种细胞Aurora-A表达减弱;顺铂处理后KYSE 30、KYSE 150细胞的p53蛋白表达和p53、p21表达升高,其余基因和另外3种细胞的蛋白及基因表达没有变化.结论:不同种类的肿瘤细胞系和同一肿瘤不同细胞系细胞对DNA损伤有不同反应.  相似文献   

12.
食管粘膜内微量元素含量与p53、PCNA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o WX  Shi TX  Gao XP  Zhang HX  Li SL 《癌症》2002,21(7):757-760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头发、血清内Zn、Cu等微量元素有异常改变,但在不同病变食管粘膜内的含量有无变化、与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有何关系尚不清楚,本文就食管粘膜内微量元素含量、p53突变及PCNA表达与食管病变的关系作一探讨。方法:151例食管活检标本分为正常、慢性炎、非典型增生与早期癌四种类型,以X-射线能谱仪进行微量元素定量检测,以S-P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表达及p53突变状态。结果:正常上皮、慢性炎、非典型增生及早期癌中Zn、Se、Mo的含量分别为1.74±0.32、1.53±0.64、0.58±0.21、0.20±0.08;0.15±0.06、0.10±0.03、0.04±0.02、0;4.73±1.31、3.45±1.19、3.51±1.32、2.51±1.04,不同组织学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Cu/Zn、Ni含量分别为0.57±0.17、0.89±0.18、2.45±0.48、2.92±1.08;0.45±0.05、1.27±0.11、2.46±0.24、2.58±0.33,随着食管病变程度的升级含量渐增,差异显著(P<0.05)。p53、PCNA阳性表达在正常上皮与非典型增生及早期癌组内分别为0、46.15%、100%;31.19%、84.62%、100%,差异显著(P<0.01),且与微量元素含量显著相关。结论:Zn、Se、Mo、Cu、Ni含量变化可能对食管癌高发区人食管上皮p53突变与PCNA过表达具有  相似文献   

13.
广泛性食管粘膜内癌一例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郭花芹河南省辉县市水利医院赵文华,起双运,马立枝患者男,45岁,村卫生所医生。无任何上消化道或进食异常感觉。于1992年10月在食管癌预防普查时,内镜发现食管中下段有明显充血与不规则的粘膜粗糙。经内镜直视下刷...  相似文献   

14.
食管鳞癌DNA和RNA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食管鳞癌DNA异倍体和RNA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140例食管鳞癌石蜡标本进行研究。结果:食管鳞癌DNA异倍体检出率为90%(126/140),RNA含量为21.85±6.90,DNA异倍体和RNA含量与病期、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提示DNA和RNA含量测定有助于判断食管鳞癌患者的病期、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术后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了65例乳腺癌的细胞核 DNA 含量,同时用免疫组化 PAP 法测定肿瘤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表达状况.结果表明二者呈负相关(P<0.01),ER(+)者异倍体占52.6%(20/38)。ER(-)者异倍体占85.2%(23/27)。提示乳腺癌的 ER 表达与 DNA 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异倍体的存在可能是 ER(+)患者对内分泌治疗不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前尚缺乏较敏感的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方法。科学家们曾企图找出大肠癌特异性抗原(癌胚抗原CEA)作为早期诊断的手段,但未能如愿[1]。目前大肠癌的诊断有赖于大便潜血试验及内窥镜检查。且一旦诊断确立已多属晚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构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在慢性低浓度镉暴露诱导下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mRNA的共表达网络,探讨关键lncRNA和mRNA在镉促ESCC演进及放化疗抵抗中的潜在功能及分子机制。方法:EC109细胞持续暴露于5μmol/L氯化镉培养12周,构建慢性镉暴露ESCC细胞模型CCT-EC109。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系统对暴露株CCT-EC109和亲本株EC109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lncRNA和mRNA表达谱,利用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大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lncRNA的靶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并对筛选的lncRNA和m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结果:EC109细胞与CCT-EC109细胞存在差异表达lncRNA(DE-lncRNA) 2 794个,差异mRNA(DE-mRNA) 4 267个;DE-lncRNA的靶基因与DE-mRNA取交集,获得1 546个DE-lncRNA调控的镉暴露...  相似文献   

19.
胃癌细胞PCNA和DNA含量与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22例胃癌癌细胞PCNA表达和DNA含量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使用常规石蜡切片,以单抗Pc10检测PCNA表达,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DNA含量,将患者按术后生存分为1年组5例,5年组6例,10年组11例进行统计。结果:PCNA表达阳性率在1,5,10年组间皆有明显差异(P〈0.01)。DNA含量,2c与≥3c比较在1与5和10年组间P〈0.01,5与10年组间P〉0.05,2c与≥5c比较在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小RNA-22(miR-22)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miR-2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过表达miR-22后应用Transwell小室、MTT增殖及划痕试验分析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miR-22的表达比正常对照明显降低。此外,过表达miR-22可明显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Eca109和TE-1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结论:miR-22作为肿瘤抑制小片段RNA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有助于了解miR-2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功能,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