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结合中药外洗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结合用中药外洗治疗;对照组40例用药物治疗结合用炉甘石洗剂外涂。结果:痊愈率治疗组为90.9%,对照组70%。痊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疼痛缓解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壮医药线点灸结合用中药外洗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见效快,经济又方便。疗效明显优于用阿昔洛韦治疗结合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治疗。  相似文献   

2.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38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其特点为发病较突然,数个簇集水疱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常为单侧性,伴有神经痛。我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38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壮医药线点灸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作用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壮医药线点灸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6年3月~1998年2月,运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带状疱疹160例,并与对照组130例单纯服用中药的患者相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中药组130例,其中男99例,女31例;年龄11~63岁,平均37.6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3天,平均6.8天。药线点灸组160例,其中男104例,女56例;年龄12~65岁,平均38.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4天,平均6.9天。两组年龄、性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5例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壮医药线点灸,取穴中极、血海、足三里、地机、次髎、合谷、三阴交,每日施灸1次。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每日2次,每次1粒。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为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痛经止痛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壮医药线点灸对肩周炎的治疗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8 8年 10月~ 1998年 9月 ,我们运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 15 0例 ,并与单纯服用中药的12 0例相对照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 15 0例 ,男 70例 ,女 80例 ;年龄最大 6 2岁 ,最小 42岁 ,平均 42 .5岁 ;病程最长 2 0年 ,最短  相似文献   

7.
壮医药线点灸治验2例(530031)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马俊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源远流长,是采用经过药物泡制好的艹宁麻线(即药线)点燃后取其珠火,直接点灸于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机能归于平衡,具有祛风散寒、消炎退热、补益强壮、消肿散...  相似文献   

8.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痛经5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笔者自2005年开始至今,采用壮药外洗、壮医药线点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5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98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94岁;以中老年人为多。病程最短1天,最长8年。  相似文献   

11.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祖国医学将其归为“缠腰火丹”、“蛇丹”“蜘蛛疮”等范围,在治疗上常提倡外治法与内治法相结合,且重视外治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作为一种民族传统的特色外治疗法,是以壮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药线,将其点燃后待其形成珠火状时,迅速而敏捷地直接灼灸在人体体表相应穴位或病变部位,以达到调节人体气血,祛邪排毒,防病治病。众多壮医运用此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现将近10余年来,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治疗带状疱疹的报导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及治疗机理壮医认为带状疱疹与肝、脾脏关系密切,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范郁山等[1]则认为,带状疱疹是因肝火妄动,湿热内蕴所致,治宜清肝泻火,凉血解毒;利用壮医药线点灸调和气血、消肿止痛、透邪泻热之功能,以随证取穴为主,重肝、心、肺论治,以调整脏腑经络功能,纠正其偏盛偏衰。何小玲[2]认为带状疱疹多为火热毒邪,郁于皮肤,经络阻滞,气血壅遏而成;通过壮医药线点灸均可使其阳毒、阴毒随火气而散,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韦振群[3]认为壮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240只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120只眼)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初诊连续点灸2次,以后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60例(120只眼)采用单纯西药治疗,予生理盐水洗眼,0.1%羟苄唑眼液、0.3%诺氟沙星眼液滴眼,7...  相似文献   

13.
壮医药线点灸为一种流传于广西壮族地区的民族医特色外治法,临床适用范围广,疗效显著,可用于治疗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本文通过查阅、梳理近年来有关壮医药线点灸的文献,对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深入阐释壮医药线点灸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深挖其临床价值助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麦粒灸疗法和单纯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偏头痛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西药组、药线组和观察组。西药组口服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0 mg/次,1次/d;药线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局部穴位,3壮/穴,1次/d;观察组在药线组的基础上加上麦粒灸足三里、胆俞、气海和关元穴,3壮/穴,1次/d。10 d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的VAS、VRS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及头痛持续时间评分的变化。结果:3组远期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药线组和西药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后6个月的VAS、VRS、头痛发作次数及头痛持续时间的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优于药线组和西药组(P0.05);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观察组VAS、VRS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和药线组的评分均较治疗1个月后升高(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麦粒灸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的远期临床疗效,并且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及壮医药线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痛经10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经是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1988年~1990年8月我们在调查广西南宁10所大、中专院校在校女生的月经生理病理过程中,曾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106例青春期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对33例癣病患者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显示:痊愈24例,显效6例,有效3例,治愈率72.2%,总有效率100%。随访1年总复发率27.3%。提示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癣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120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85年以来,我们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厌食症120例,疗效显著。1.临床资料患儿164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76例;年龄1~3岁35例,4~8岁107例,9~12岁22例;厌食伴有咳嗽者32例,伴有腹痛者112例,大便干燥者97例,大便塘烂者64例,多汗者11例。随机将患儿分为治疗组120例,针刺组44例。2.治疗方法2.1治疗组:主穴取四缝、足三里、胃俞、中院。若实热型者配不容、内关;虚寒型者配关元、脾俞;咳嗽者配肺俞;腹痛及大便塘烂者配水分、天枢;大便干燥者配内庭;多汗者配肝俞。药线由芒麻卷成长3Ocm,直径O.7cm的麻线…  相似文献   

19.
<正>壮医药线点灸是以壮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苎麻线,将一端在灯火上点燃,使之形成圆珠状炭火星,然后将此炭火星迅速而敏捷地直接灼灸在人体体表一定穴体或部位。壮医理论认为,皮肤疾病的主要病机为邪毒阻滞三道两路,壮医药线点灸则通过灼灸皮肤表面将毒热之邪驱逐,以热引邪毒外出,畅通三道两路,具有消炎退热、祛风止痒、通络止痛等功效。壮医药线分为3种型号,临床上通常选用Ⅱ号药线(直径为0.7 mm),笔者运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皮肤疾病,效果良好,现举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龙玉乾是我国著名的壮医专家,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继承家技、传播医术、著书立说,使壮医药线点灸得以广为流传;他提出诸诊合参辨病、确立取穴原则、明确施术要点、总结常用腧穴、探讨药线点灸的治疗机理,从而确立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