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达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107-109
目的:总结楚海波主任医师临床论治中风病的学术经验及思想。方法:跟随楚主任临床,观察其辨治中风病经验。结果:楚主任提出整体综合、重个体化、分期施治的治疗原则和早防早治,防治结合的治疗中风学术思想。结论:楚海波主任医师临床辨治中风病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可为当前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和研究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防治中风病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防治中风病的关键环节是正确辨识和抓住中风病发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然而,中医"治未病"之理念渗透的深度及广度不够,当下应该在学术界和广大群众中反复宣传预防为主的思想,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做好中风的防治,达到"治未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针灸治疗手法预防中风病。方法:参阅历代医家著作中关于"治未病"的文献资料,阐明针灸"治未病"的意义。结果:在中医学发展的悠久历史上,针灸"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和独特的发展前景,在防病保健、益寿延年方面举足轻重。结论:尽早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中风先兆预防中风,对卒中高危人群来说起到了作用,但仍需提高预防保健意识,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黄帝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精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为线索,并针对中风病的致病因素,探讨"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5.
两年来,笔者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中医典籍,在临床跟师实践中学习老师的临证医案及与老师的交流中获益颇多。周师秉承中医"治未病"思想,遵循叶天士治病于萌、既病防变之"三消之萌"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前期的论述,笔者在基层临床工作和慢性病防治中运用周师经验,对糖尿病前期、早期患者进行治疗和干预,在阻止向糖尿病转化、延缓糖尿病的发展及降低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孙晋营主任是山东省第一批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老师,是国家重点专科-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的学术带头人。孙老师认为,"治未病"思想运用到临床上上应做到四点:未病先防,即病防渐,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孙老师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2型糖尿病的学术思想简介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中医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含义.历代医家对此有精妙的论述和广博的阐发.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对于提高中医防病治病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思想在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黄帝内经>,其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一是既病防变."治未病"也体现了现代医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还原论"向"系统论"的转变,对那些"亚疾病"状态进行调节,在当前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前的治疗手段,对"亚疾病"态进行干预,防患于未然.中医"治未痛"的学术思想对于肿瘤的临床治疗、预防复发转移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即:癌症未发病前预防其发病;癌症已发早期诊治,综合治疗预防其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9.
从方邦江教授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法方药等方面,介绍方教授序贯防治中风病的学术思想,提出未病先防,以"平"为期,重点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既病防变,急性期复原醒脑,拯危急;防治并重,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注意"久病必虚""久病入络""久病成痹"的治疗并防止再中,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瘥防复"等内容。《素问·四气调神论篇》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素问·热刺篇》谓:"病虽  相似文献   

11.
俞璐  张秋娟 《天津中医药》2022,39(8):999-1004
中医在缺血性脑疾病的防治中素有内在优势。中医认为,痰瘀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同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对其发病产生重要影响,痰瘀互结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机关键;现代研究认为,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异常和炎症反应是与痰瘀相关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因此,痰瘀同治法以其独特作用优势,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古今文献,将围绕痰瘀同治法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的机制理论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韩禅虚主任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著名中医专家,对韩老从虚痰瘀论治中风的经验作以简要介绍,以见其学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急症针灸学大师吴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江苏省名中医吴旭教授治疗急症经验。方法:从吴老的学术成就、急症针灸的目的和处理原则、针灸治疗急症十大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吴老身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在针灸治疗急症方面有深厚的造诣。结论:吴旭教授运用针灸治疗急症的经验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制复杂,属于难治性心血管疾病,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效果不理想,患者预后不良。翁老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其病机以气虚为本,瘀血、水湿为标,治疗多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法。文章系统分析了翁老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临证验案两则,探讨翁老师治疗本病的辨证思路、治疗原则以及处方用药特点,并归纳总结出核心处方,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可供参考的治疗方案。从验案的分析归纳中可见翁老师在临床治疗中“审因辨证、三因制宜、用药如用兵”的学术理念,以此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褚双喜治疗胸痹心痛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整理褚双喜的医案医话,总结其治疗经验及特色。结果:褚双喜治疗胸痹心痛以辨别阴阳之不同,痰浊瘀血之差别,五脏生克之关系为重点,以开窍通脉为主要治法,兼以活血、化痰、开通等治法,用药以芳香开窍为主,有其独特的临床经验。结论:褚双喜治疗胸痹心痛临床经验可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痰、瘀论述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临床经验,观察痰、瘀在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痰湿、血瘀是皮肤病的基本发病机理,对于一些顽固性皮肤病,从痰、瘀辨证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河南省名中医徐立然教授应用地龙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门诊跟师学习总结徐立然教授临床经验。结果:发现徐立然教授应用中药地龙的清热、平喘、通络和活血作用,在治疗肺系疾病,尤其是由痰、虚、瘀引起的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起到出乎意料的疗效。结论:徐立然教授应用地龙治疗肺系疾病的思路及验方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目的:依据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并观察相应中药复方联合川芎嗪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中风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2例,其中治疗组根据不同时段中医证型,在常规对症支持等治疗基础上,运用川芎嗪联合中药复方治疗:(1)肝阳上亢型,给予羚羊钩藤汤;(2)痰热蒙蔽清窍型,给予黄连温胆汤;(3)痰热腑实型,给予大承气汤合菖蒲郁金汤;(4)气虚血瘀型,给予补阳还五汤。对照组按西医的常规治疗。结果: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存在着一定的演变规律,即发病前3天以肝阳暴亢型、痰热蒙蔽清窍型、痰热腑实型多见,经临床治疗后,肝阳暴亢型患者比例逐渐下降,而痰热瘀阻和痰热腑实所占比例逐渐增多;而且随访半年则以气虚血瘀型、阴虚火旺型、肝肾阴虚型和脾胃虚寒型多见,气虚血瘀型为主,其次为脾胃虚寒型。经4周的治疗后,中药治疗组临床证候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85.7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存在着一定的演变规律,即急性期以实证为主,经对证治疗后则相应的实证减轻或消退,进而凸现的是虚证本质;依据患者不同时间段的中医证型,运用与证型相应的中药复方联合川芎嗪进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从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既病防变论述治未病理论对慢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指导意义。指出: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三级预防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