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莫西沙星是第四代新型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化学名称为1-环丙基-7-(S,S)-2,8-重氮-二环[4,3,O]non-8-y1-6-氟-1,4-二氢-4-氧-3喹啉羧酸,对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非典型病原体和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本文应用莫西沙星(400mg)注射液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观察其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及抗菌活性,并以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由萘啶酸发展起来的合成抗菌药物,具有吡啶酮酸的共同结构,通过抑制DNA促旋酶,阻断DNA的复制而产生抗菌作用.莫西沙星为第4代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化学名称为1-环丙基-7-(S,S)-2,8-重氮-二环[4,3,0]non-8-yl-6-氟-1,4-二氢-4-氧-3喹啉羧酸,临床用其盐酸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离子液体辅助巴洛沙星的合成路线。方法:以1-环丙基-6,7-二氟-1,4-二氢-8-甲氧基-4-氧代-3-喹啉硼二乙酯和3-甲胺基哌啶为起始原料,在绿色反应介质离子液体[bmim]PF6中合成新药巴洛沙星。结果:在离子液体中合成巴洛沙星,总产率为68.5%。最佳反应时间应控制在6 h左右;离子液体经过5次重复使用以后,新药巴洛沙星的收率才开始明显降低;在合成新药巴洛沙星时使用不同的离子液体对产品收率影响不大。结论: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产率高,产品纯度高,有机溶剂残留低等优点,且反应介质离子液体可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4.
诺氟沙星与蒙脱石散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氟沙星,其化学名为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分子式:C16H18FN3O3,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肠杆菌科的大部分细菌在体外具有良好抗菌作用。蒙脱石散是一种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有效成分是一种天然的双面蒙脱石[分子式为Si8Al4O20(OH)4],是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和八面体氧  相似文献   

5.
喹诺酮类 (quinolone)是一类以 1,4 - 2氢 - 4-氧 - 3喹啉羧酸为基本结构的化学合成抗菌药物。由于氟基团的引入而获得一系列体外抗菌活性的优良氟喹诺酮类化合物 (fluoroquinolone ,FQ) ,如带一个氟基团的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CFX )、依诺沙星(enoxacin ,ENX)、诺氟沙星 (norfloxacin ,NFX)、氧氟沙星 (ofloxacin ,OFX) ;带两个氟基团的洛美沙星 (lome floxacin,LFX) ;三个氟基团的氟罗沙星 (fleroxacin ,FLRX)、托舒…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7-取代-2-取代-6,8二氟-1,4-二氢-4-氧-3-喹啉羧酸的合成,体外抗菌活性及其构效关系。方法:通过缩合,Gould-Jacobs环合,亲核取代得到关键中间体,然后通过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选用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标准菌株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设计合成26个化合物,其中20个化合物为首次报道,抗菌活性实验以氟罗沙星为对照Ⅲi,Ⅲj和苯环上无取代的化合物Ⅲb1,Ⅲb2的活性比氟罗沙星稍好,特别是化合物Ⅲb2的活性优于氟罗沙星。结论:合成的26个化合物中有一些化合物显示了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Ⅲb2的活性优于氟罗沙星,该类化合物值刘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普林士通用名是注射用头孢匹胺钠,化学名称为:(6R,.7R)-7-[(R)-2-(4-羟基-6-甲基-3-吡啶基甲酰氨基)-2-(对羟基苯基)乙酰氨基]-3-[[(1-甲基-1H-四唑-5-基)硫]甲基]-8-氧代-5-硫杂-1-氨杂双环[4,2,0]辛-2-烯-2-羧酸钠盐,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派斯欣通用名是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化学名称为:(S)-(-)-10-(1-氨基环丙基)-9-氟-3-甲基-7-氧代-2,3-二氢-7H-吡啶骈[1,2,3-de][1,4]-苯骈噁嗪-6-羧酸甲磺酸盐,为类白色至微黄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  相似文献   

8.
帕珠沙星属喹诺酮类抗菌药.化学名称:(S)-(-)-(1-氨基环丙基)-9-氨-3-甲基-7-氧化-2,3-二氢-7H-吡啶并[1,2,3-de][1,4] 苯并噁嗪-6-羧酸的甲磺酸盐,为白色或类白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其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DNA旋转酶和DNA拓扑异构酶IV活性,阻碍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对人拓扑异构酶II的抑制作用弱,本品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第4代喹诺酮类药物的进展回顾与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喹诺酮类抗感染药是一类以 1 ,4 -二氢 - 4 -氧 - 3-喹啉羧酸为基本结构的全合成抗生素。 1 96 2年美国Sterling -Winthrop研究所在合成抗疟药氯喹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第 1个含有 4 -喹酮母核的药物 -萘啶酸 (Nalidixicacid)开辟了化学合成药物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新途径。但由于萘啶酸的抗菌谱窄、抗菌力弱、血浆浓度较低 ,初始仅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 ,现已被淘汰 ;第 2代以吡哌酸 (Pipemidicacid)和西诺沙星 (Cinoxacin)为代表 ,抗菌活性有所提高 ,但血浆浓度低 ,仅限于治疗肠道和尿路感染 ,现亦较少用 ;第 3代的主要特点是在母核 6…  相似文献   

10.
环丙沙星(Ciprofloxacm)化学名为1-环丙基-6-氟-7-(1-哌嗪基)-1,4-二氧-4-氧代-3-喹啉羧酸,是全合成高教广谱抗菌药注射用乳酸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Laetare)和口服用盐酸环丙沙星(cipmfloxacin Hyrochloride monohydrate)的母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氟马西尼主要杂质的结构和产生的原因。方法和结果:用HPLC法分离该杂质,用波谱法推导其结构,再用合成法对其结构进行确证。结论:该杂质的结构为8-氟-5,6-二氢-5-甲基-6-氧-4H-咪唑并[1,5α][1,4]苯二氮-3-羧酸甲酯。  相似文献   

12.
为发现具有抗菌抗肿瘤活性的氟喹诺酮羧酸先导化合物,用芳腙类作为环丙沙星C-7哌嗪基的等排体,设计合成了15个新的1-环丙基-6-氟-7-(芳甲叉肼基)-喹诺酮羧酸(4a~4o)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目标化合物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埃希菌(E.coli)的抗菌活性弱于对照药环丙沙星,然而对人肝癌(SMMC-7721)株、鼠白血病细胞(L1210)和人白血病细胞(HL60)3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活性强于环丙沙星,尤其是腙基芳香环上带吸电子取代基的化合物,其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供电子基的活性,其抑制活性与对照药阿霉素相当。这表明C-7哌嗪基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其抗菌活性而不利于提高抗肿瘤活性,而C-7芳腙基的引入可提高抗肿瘤活性,进一步扩展了氟喹诺酮类化合物结构修饰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粘细菌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稻瘟霉模型筛选活性菌株,对活性菌株Myxococcus xanthus 095B06发酵液的甲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化学成分,通过1HNMR、13CNMR和ESI-MS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纸片扩散法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结果和结论:从粘细菌095B06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4个大环内酯类化合物、1个甾醇类化合物及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它们分别为Avermectin A1a(1)、Avermectin A2a(2)、Avermectin B1a(3)、Avermectin B2a(4)、麦角甾-7,22-双烯-3,5,6-三醇(赛勒维甾醇)(5)和4-喹啉羧酸(6).化合物1~5为首次从粘细菌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2和4对肿瘤细胞SMMC-7721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均为5 μg/ml.  相似文献   

14.
Metabolism of dauricine and identification of its main metabolit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auricine ( Dau) is a kind of bisbenzylte-trahydroisoquinoline alkloid extracted from the rootof Dauricum D.C.. Both clinical trials and experi-mentshave proved itsgood antiarrhythmic effect,es-pecially its character of use- dependence in prolongingAPD in guinea myocardial[1] ,which makes its verypromising to work dau into a new type of antiar-rhythmic agent.Dau has the same characters as bis-benzyltetrahydroisoquinoline alkloids such as tetran-drine,neferine,trilobine,isotetrandrine and so …  相似文献   

15.
骨靶向雌激素中间体──雌激素哌嗪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并合成骨靶向雌激素弹头。方法:采用了相转移烃化、均相烃化等手段。结果:设计井合成了雌激素三位以聚乙二醇为桥与4种不同哌嗪环相连的20个衍生物,包括中间体共合成了28个化合物,全部目标物及其中3个中间体未见文献报道。新化合物结构经MS,1H—NMR,(13)C—NMR,IR和元素分析确定;结论:所合成的20个目标物可用于进一步合成骨靶向雌激素。  相似文献   

16.
甘草对雷公藤二萜内酯体内代谢产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甘草对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体内代谢产物的影响,为阐明甘草对雷公藤的减毒增效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LC-MS/MS法研究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以及与甘草联合给药后在大鼠尿液中的相应代谢成分,分析比较单独给药及联合给药后代谢产物种类和生成量的差异。结果在雷公藤甲素单独给药和与甘草联合给药的大鼠尿液中,均发现代谢产物5个:m/z([M+H]^+)377,359,359,359,375;在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和与甘草联合给药的大鼠尿液中,均发现代谢产物3个:m/z([M+H]^+)413,397,375;各代谢产物生成量在单独给药组和联合给药组中有很大差异。结论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和与甘草联合给药后其部分代谢产物相同,但是代谢产物的生成量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合成6-[4-(4-取代乙酰胺基哌嗪基)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和6-[4-(4-取代酰胺基哌嗪基)苯基]-5-甲基-4,5-二氢-3(2H)-哒嗪酮两类化合物,寻找作用更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方法:以乙酰苯胺为原料,经傅克反应、满尼希反应、环合反应、酰化反应合成两类中间体(M)和(N),再经缩合和取代反应得到两类目标化合物,参考Bonn方法进行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共合成目标化合物12个,其中10个属首次报道,通过元素分析,^1H-NMR确证结构。其中化合物(9)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活性最强,为对照物CCI-17810的60多倍;化合物(6)、(7)、(10)、(11)、(12)的活性也优于CCI-17810.结论: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高血糖对DNA和RNA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为模型,运用放射性核素稀释高效液相-串联质谱(ID-LC-MS/MS)法检测大鼠肾性、心性、肝性、肺、脑、睾丸、附睾、血浆和尿中的核酸氧化标志物8-氧化脱氧鸟苷(8-oxo-dGsn)和8-氧化鸟苷(8-oxo-Gsn)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虽然不同脏器DNA中8-oxo-dGsn/106 dGsn和RNA中8-oxo-Gsn/106 Gsn的基础水平不一致,但是模型组SD大鼠不同脏器中8-oxo-Gsn/106 Gsn和8-oxo-dGsn/106 dGsn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月组糖尿病大鼠肾脏、肺脏和睾丸中8-oxo-dGsn/106 dGsn的水平高于对照组相应脏器的水平(P<0.05);3月组糖尿病大鼠肾脏、心脏和睾丸中8-oxo-Gsn/106 Gsn的水平高于对照组相应脏器的水平(P<0.05);除了脑和肺脏,6月组糖尿病大鼠各脏器中8-oxo-Gsn/106 Gsn的水平均高于其对照组(P<0.05);糖尿病大鼠血浆8-oxo-dGsn和8-oxo-Gsn浓度明显高于其同龄对照大鼠,且随着高糖血症的持续而增加。尿液检测结果的趋势与血浆中的检测结果一致,RNA氧化代谢产物8-oxo-Gsn均高于DNA的氧化代谢产物8-oxo-dGsn。结论 高血糖引起的氧化应激增强可以造成多器官DNA和RNA氧化损伤增加,DNA和RNA氧化损伤随着高糖血症的持续而增加;RNA氧化损伤水平高于DNA氧化损伤,其标志物尿液8-oxo-Gsn可以作为评估糖尿病氧化应激状态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哒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取代氨基侧链的引入对哒嗪酮类化合物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乙酰基为连接片段,引入不同的取代氨基,设计合成一系列化合物;体外药理实验参考Born方法进行。结果:设计合成了10个目标化合物,其中8个未见报道,所有化合物均经过1HNMR等确证;所有化合物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其中化合物(6f)、(6g)、 (6h)和(6j)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较强,化合物(6g)和(6j)的活性是 6-\[4-(吡啶基-4-氨基)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 (MCI-154)的5倍。结论:引入不同的取代氨基对哒嗪酮类化合物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庶虫)虫中分离出新的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抑制多囊肾病活性指标 PKD1/TRPP2活性的评价。方法利用正相与反相硅胶柱色谱法及半制备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虫的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1H-吡咯并[1,2-a][1,4]二氮杂卓1.5(2H)-六氢-二酮-3-对苯基酚(1),5-甲基尿嘧啶(胸腺嘧啶)(2),2-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3),3-羟基吡啶(4),(3S,8aS)-3-丁基环己烷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5),3-乙基-6,8-二羟基-7-甲基-3,4-二氢异苯并吡喃-1-酮(6),3-(4-羟基苯基)-N-甲基丙酰胺(7),6,8-二羟基-3,7-二甲基 l-3,4-二氢-1H-异苯并吡喃-1-酮(8)。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生物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8进行了抑制 PKD1/TRPP2活性的评价,结果化合物1具有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