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中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变化对疾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01-03/2003-05在西京医院住院的临床确诊患者107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18例,结核性脑膜炎16例,病毒性脑膜炎15例,脑血管疾病20例,急性颅脑损伤20例,肿瘤18例。对照组选择20例临床无器质性病变的同期住院患者,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所有被试者检测脑脊液,离心取上清当日测定,采用酶法测定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2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脊液肌酸磷酸激酶:急性颅脑损伤最高,高于其他组[(574&;#177;103)nkat/L,P均&;lt;0.01];以结核性脑膜炎为最低,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00&;#177;43),(183&;#177;38),P&;gt;0.05]。②脑脊液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性:以急性颅脑损伤升高最显著,与其他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lt;0.01);脑血管疾病与结核性脑膜炎虽然均高于对照组,但均差异不显著(P&;gt;0.05)。③脑脊液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几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活性均增高,以化脓性脑膜炎、脑血管疾病、急性颅脑损伤、病毒性脑膜炎时增高显著,结核性脑膜炎最低,但均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α-羟丁酸脱氢酶的活性测定为各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损伤程度和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颖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0):1221-1222
目的探讨IgG和IgG指数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77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和27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脑脊液配对标本,用BNP特种蛋白分析仪,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脑脊液清蛋白(CALB)、脑脊液IgG(CIgG)、血清IgG(SIgG),用0LYMPUS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清蛋白(SALB),将其结果套入相应公式换算CALB/SALB的比值(QALB)及IgG指数。结果化脓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组QALB、CIgG均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指数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膜炎组QALB、CIgG、IgG指数均增高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硬化组QALB无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IgG、IgG指数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格林-巴利综合征QALB、CIgG均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指数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ALB、CIgG及IgG指数可以了解血脑屏障损伤程度及脑脊液中IgG的来源,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肿瘤坏死因子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64例患儿在疾病的急性期,恢复期分别进行血清和脑脊液中TNF含量的检测,并与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32例患儿进行比较。结果:在疾病的急性期,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血清和脑脊液中TNF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病毒性脑炎组(P<0.01),恢复期,各组TNF含量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重症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的TNF含量均明显高于轻症患儿(P<0.05),结论: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血清TNF含量可以作为临床判断病情,观察疗效的指标之一,脑脊液TNF含量可以作为细菌性与非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附123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脑病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123例SLE患者的临床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示病程,肢端红斑坏死,光感性皮疹,血补体4(C4),血白细胞减少,ALT升高,AST升高,尿红细胞升高,血清肌酐升高,血甘油三酯升高,血脂蛋白升高,A/G倒置,是否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SLE脑病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 analysis)示血白细胞,尿红细胞,A/G倒置进入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P<0.05)。结论:上述临床指征与SLE脑病的发生有关,其中血中细胞,尿红细胞,A/G倒置是SLE患者发生脑病最重要的临床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对老年患者发生跌倒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2007年3月-2009年3月在我科入住的老年患者中,因服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后发生跌倒的患者38例,分析患者服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后跌倒的发生率与性别、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泌尿问题、视力问题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以及服药时间与药物剂量与跌倒之间关系。结果男性跌倒发生率达78.95%,明显高于女性(21.05%);年龄在76~85岁之间跌倒发生率最高,达52.63%;伴发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发生跌倒率明显高于其他类疾病;有基础性疾病者跌倒率明显增高。高剂量组和服药后0.5~1h跌倒发生率明显增高,与低剂量和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对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有严重影响;护理人员应特别重视老年患者中使用高剂量药物以及服药后1h内的观察,日常应加强用药宣教和陪护者跌倒防范意识的指导,减少老年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中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变化对疾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01-03/2003-05在西京医院住院的临床确诊患者107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18例,结核性脑膜炎16例,病毒性脑膜炎15例,脑血管疾病20例,急性颅脑损伤20例,肿瘤18例。对照组选择20例临床无器质性病变的同期住院患者,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所有被试者检测脑脊液,离心取上清当日测定,采用酶法测定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2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脊液肌酸磷酸激酶:急性颅脑损伤最高,高于其他组犤(574±103)nkat/L,P均<0.01犦;以结核性脑膜炎为最低,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犤(200±43),(183±38),P>0.05犦。②脑脊液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性:以急性颅脑损伤升高最显著,与其他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脑血管疾病与结核性脑膜炎虽然均高于对照组,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③脑脊液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几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活性均增高,以化脓性脑膜炎、脑血管疾病、急性颅脑损伤、病毒性脑膜炎时增高显著,结核性脑膜炎最低,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后再生差异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选用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10只,随机将其分为中枢神经损伤和外周神经损伤两组,每组5只。制作脊髓半横断损伤和坐骨神经夹伤动物模型,以自身未损伤侧作为对照。根据脊髓损伤和坐骨神经夹伤基因表达谱分析的结果,选择部分表达变化的基因;用相对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其在坐骨神经夹伤与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相应神经元胞体分布区神经组织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再生类型神经损伤后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坐骨神经夹伤7d大鼠损伤侧FRAG1,NCAM,PCNA,bcl-2基因表达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脊髓半横断损伤7d大鼠损伤侧FRAG1,bcl-x,14.3-3PGs基因表达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结论: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后,相应的神经元胞体基因表达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中枢和外周神经再生差异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朱建新 《临床医学》2006,26(12):65-65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狼疮(NPLE)患者数字式脑电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数字式脑电图检测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50例(其中NPLE19例,非NPLE31例),同时检测正常对照组21例数字式脑电图变化数据。结果NPLE组数字式脑电图数据明显不同于正常对照组和非NPLE组(P〈0.01)。数字式脑电图改变与CSF压力、蛋白、细胞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SLE患者数字式脑电图的检测对临床诊断及预测NPLE提供了帮助。数字式脑电图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SLE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的程度,其动态监测可作为NPLE疗效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S)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CNS出生缺陷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孕满28周至产后7d的孕产妇89147例,其中确诊为CNS先天畸形患儿115例的母亲为病例组,按1:2配对,选取同等条件的230例正常新生儿的母亲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配对研究。【结果】先天畸形家族史、父接触化学物品、父饮酒指数、感冒发烧、孕期接触农药、被动吸烟是CNS出生缺陷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50、10.10、5.00、4.53、3.89、1.76;文化程度,孕中期B超,服用叶酸是保护因素,其庙值分别为-0.48、-2.36、-2.51且OR〈1。病例组及对照组出生缺陷知识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调查对象缺陷儿出生前后对出生缺陷认知的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组分娩前后对出生缺陷认知的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做好婚前健康教育及孕期保健,对高危人群做好医学监则,是进一步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出生缺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血钙(Ca^2+)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股静脉血2mL,用奥林巴斯AU 640型全自动离子生化检测仪分别对观察组134例和对照组60例患儿进行血Ca^2+浓度测定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低钙血症发生率占67.2%(90/134),低游离钙血症占60.5%(81/134),观察组和对照组血Ca^2+浓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脏器损害越重,血Ca^2+浓度愈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易发生低钙、低游离钙血症,血Ca^2+浓度愈低,脏器损害愈重;临床需加强血Ca^2+水平检测,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有利于阻止各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1.
李晓冰 《临床医学》2009,29(12):99-100
目的探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血钙(Ca2+)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股静脉血2ml用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离子生化检测仪分别对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60例患儿进行血Ca2+浓度测定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低钙血症发生率占66.3%(65/98),低游离钙血症占60.2%(59/98),观察组和对照组血Ca2+浓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脏器损害越重,血钙浓度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易发生低钙血症、低游离钙血症,血Ca2+浓度越低,脏器损害越重,临床需加强血Ca2+水平检测,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有利于阻止血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受累的系统性血管炎与结核性脑膜和(或)脑炎的头颅MRI的差别。方法:回顾性收集32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34例结核性脑膜和(或)脑炎。对比两组患者的MRI表现。结果: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顶叶病灶明显多于结核组(P〈0.05),其他病变部位无区别;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病灶强化中的条索样强化多见于结核(P〈0.05).其余病灶强化类型无区别;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脑膜强化连续性的少于结核组,非连续性的强化多于结核组(P〈0.01)。脑出血形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性血管炎的病灶在顶叶较结核多见-病灶条索样增强较多见.脑膜强化多为非连续性的,通过上述表现可帮助鉴别两病。  相似文献   

13.
吗啡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从离子通道角度研究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以探讨吗啡镇痛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神经元。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吗啡对其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影响。结果:①吗啡可明显增强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加吗啡后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发放频率增加了207.8%(t=42.1828,P&;lt;0.01)。此作用可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阻断;②吗啡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发放频率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幅度没有明显影响(t=0.962,t=0.791,P&;gt;0.05);③吗啡可明显抑制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纳洛酮可拮抗吗啡作用(P&;lt;0.01)。结论:吗啡对海马神经元的兴奋作用不是由于吗啡直接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突触传递过程,而是可能由于抑制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间接产生的兴奋达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脑、小肠肌间神经丛神经元和血浆内胃动素的表达.探讨胃动素在水浸加束缚应激性胃溃疡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0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er大鼠76只,随机分为水浸加束缚组10只;侧脑室注射胃动素组32只;皮下注射N-硝基精氨酸酯+侧脑室注射胃动素组8只和相应的3个对照组:正常对照组10只;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组8只;皮下注射N-硝基精氨酸酯+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组8只。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荧光免疫组化双染和神经生理学等实验方法,观察脑、小肠肌间神经丛和血浆内胃动素的表达,探讨胃动素对大鼠束缚加水浸诱导的应激性胃溃疡的影响。 结果:7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正常大鼠小肠肌间神经丛内和原代培养的肠肌间神经结神经元均可见有胃动素样免疫反应阳性物的表达,且胃动素与一氧化氮合酶共同表达于同一神经元内,但胃动素不与消化道感觉性神经元内特有的钙结合蛋白共存。②在大鼠应激性胃溃疡产生的同时,其血浆内胃动素的含量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162.86&;#177;25.25),(221.54&;#177;31.82)ng/L,P〈0.05],而下丘脑、延脑、垂体和肌间神经丛神经元内胃动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7.66&;#177;9.61),(74.34&;#177;19.63)ng/g;(40.56&;#177;3.17),(17.26&;#177;6.55)ng/g;(28.97&;#177;3.24),(11.42&;#177;1.25)ng/g;(27.97&;#177;2.20),(13.81&;#177;1.05)ng/g,P〈0.05~0.01]。③侧脑室注射胃动素大鼠应激性胃溃疡的产生明显减少,且呈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P〈0.05~0.01),但经皮下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精氨酸酯后,脑室注射胃动素,胃动素的胃黏膜细胞保护作用消失(溃疡数:89.00&;#177;12.61.81.12&;#177;11.39.P〉0.05)。 结论:胃动素与一氧化氮共存表达于肠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应激性胃溃疡时神经系统和血浆内胃动素的表达发生变化;中枢胃动素对胃黏膜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胃动素的细胞保护作用可能与一氧化氮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观察兔脑细胞外液与血液中葡萄糖(Glu)及乳酸(Lac)的差异,分析乳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进行。取纯系新西兰兔7只,采用微透析技术,每10min收集脑细胞外液并静脉采血1次,观察正常状态下,以及静注质量浓度200g/L葡萄糖0~60min、胰岛素0~70min期间血液及脑细胞外液中葡萄糖及乳酸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状态下,脑细胞外液中葡萄糖明显低于血液,仅为血糖的30%,而乳酸却显高于血液,为血糖的165%;在高血糖及低血糖期间,脑细胞外液中葡萄糖随着血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但时间较血糖延迟30min左右;脑细胞外液中葡萄糖波动期间,乳酸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液中葡萄糖在通过血脑屏障时具有代谢改变,乳酸可能是神经细胞的重要燃料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Rathke裂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06-2010-04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6例Rathke裂囊肿病例。结果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障碍,内分泌异常。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经单鼻孔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随访4个月~4 a,绝大部分患者症状消失或改善,有1例复发。结论 Rathke裂囊肿术前确诊困难,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手术治疗可以明确诊断,解除症状,患者预后良好。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与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方法:测定神经感染患儿脑脊液中的TNF和NO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化脑组TNF和NO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O.01),化脑组TNF和NO高于病脑组(P〈0.05),且化脑组和病脑组TNF和NO含量随病情加重而加重,TNF与NO呈正相关(r=0.942,t=7.64,P〈0.01)。结论:TNF和NO可作为鉴别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染料木素对去卵巢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染料木素对去卵巢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探讨染料木素替代雌二醇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变,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可能机制。方法:32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50μL)、去卵巢对照组(生理盐水50μL)、染料木素组(250μg)、苯甲酸雌二醇组(50μg);皮下注射给药,隔日1次;术后5周测试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染料木素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值各为(5.95&;#177;0.52)m kat和(4.95&;#177;0.84)μmol/L,与去卵巢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q=4.56,4.01,P&;lt;0.05)。结论:抗氧化作用可能是染料木素改善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变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是一组发病率较低的,起源于和侵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CNSL进展快、死亡率高、治疗效果较差,有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一直是血液肿瘤学的热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治疗最大的进展是以大剂量甲氨蝶呤(MTX)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并成为PCNSL标准的治疗措施,较单用放疗,患者的生存率得以显著地提高。对于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SCNSL),新的预后因素不断地被发现和证实,以及国际预后指数(IPI)的运用,使推断出SCNSL的高发人群并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治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脊液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β2一MG)及乳酸脱氢酶(LDH)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痛(CNS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5例伴有CNSL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21例不伴CNSL的AL患者和12例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照组)进行脑脊液胱抑素C、β2一MG及LDH水平的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AL伴有CNSL组的脑脊液胱抑素C、β2一MG及LDH水平与AL不伴CNSL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L不伴CNSL组的脑脊液胱抑素C、β2-MG及LD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SL发生前的脑脊液胱抑素C水平与发生中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SL发生前的脑脊液p。一MG和LDH水平与发生中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CNSL缓解后的脑脊液胱抑素C、β2一MG及LDH水平与发生中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脊液胱抑素C、β2-MG及LDH水平检测是CNSL诊断和疗效判断的有效指标,持续性脑脊液胱抑素C低水平可能增加CNSL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