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生成是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及调控 ,对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 ,并探讨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生成是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及调控,对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探讨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分期手术包括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了解患者淋巴结状态是手术分期的一项重要内容。早期的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好,淋巴结切除并没有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却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迫切需要一种检测方法替代系统性淋巴结切除以评估淋巴结状况,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为此提供了可能。前哨淋巴结是原发肿瘤引流区域发生转移时所经的第一站淋巴结,可以反映整个区域淋巴结累及的状态,它已成为皮肤黑色素瘤和乳腺癌成熟的标准检测方法。由于子宫内膜癌淋巴引流的复杂性,前哨淋巴结活检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对子宫内膜癌中前哨淋巴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其中3%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相关性EC,HNPCC妇女EC终生累积发病率是40%~60%。EC最容易发生在肠外肿瘤患者及其家族中,可分为LynchⅠ型(遗传性大肠癌)和LynchⅡ型(癌家族综合征)。HNPCC又被称为Lynch综合征,包括卵巢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的身体健康。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传统的二分法已无法满足肿瘤精准化治疗的新理念,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提出了TCGA分子分型,用分子特性结合组织学类型将子宫内膜癌分成四类,细化了各类子宫内膜癌的界限,但由于操作程序繁琐、检测费用昂贵,用免疫组化代替基因检测的ProMisE分型问世,更有利于早期定性子宫内膜癌,并指导个性化治疗,最终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热点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是妇女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预后中的作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如癌基因(ras、bcl~2、cerbB-2、β-catenin、C-met)、抑癌基因(PTEN、P53、P16、RB)及DNA错配修复基因.这些基因对于阐述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这些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凋亡抑制家族成员survivin具有细胞凋亡抑制、调节细胞周期及参与血管生成功能,与多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研究表明survivin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相关,认为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为子宫内膜癌诊断与预后提供重要依据,但亦有研究认为其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与癌症进展无相关性。多数相关研究均提示,survivin在正常成人组织中不表达或弱表达,而在恶性肿瘤中则过表达,该特点使其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重要靶标,目前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治疗研究亦逐渐展开,可能为今后子宫内膜癌诊断、治疗、预后研究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凋亡抑制家族成员survivin具有细胞凋亡抑制、调节细胞周期及参与血管生成功能,与多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研究表明survivin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相关,认为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为子宫内膜癌诊断与预后提供重要依据,但亦有研究认为其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与癌症进展无相关性.多数相关研究均提示,survivin在正常成人组织中不表达或弱表达,而在恶性肿瘤中则过表达,该特点使其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重要靶标,目前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治疗研究亦逐渐展开,可能为今后子宫内膜癌诊断、治疗、预后研究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年龄、绝经年龄、流血前绝经时限、产次、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对子宫内膜癌的影响,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及绝经后阴道流血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分析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的关系、宫腔积液与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的关系。对年龄较大、肥胖、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子宫内膜厚度异常的女性需常规进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以预防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保留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育能力是目前临床较为关注的问题,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法已被视为短期内替代传统手术的治疗选项,目前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孕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米非司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类似物、芳香化酶抑制剂和宫腔镜联合药物治疗等,已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但考虑到恶性肿瘤可再发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适应证进行合理分析,并在治疗后进行相关跟踪调查,以提升受孕率,同时,对肿瘤的预后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本文就目前有关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力的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中高发的恶性肿瘤,有效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筛查与预后监控.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疾病的预后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预后中的作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已经筛选和鉴定了一些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包括PTEN、凋亡抑制蛋白( Survivin)、ERR、CFTR等,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子宫内膜癌(ES)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可能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绝经延迟及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有关,约10%的子宫内膜癌与遗传有关,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林奇综合征(LS)~([1])。林奇综合征曾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CP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易同时或异时发生一种或多种原发恶性肿瘤,包括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在美国,子宫内膜癌每年的新发病例估计有40000例,死亡病例有7000例。虽然其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女性,但有25%的患者为绝经前女性,且其中有3%~5%发生在4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时期。年轻妇女EC的年龄界定,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部分学者认为年龄≤40岁的EC患者为年轻妇女EC,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年龄≤45岁者为年轻妇女EC。由于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多有不孕、不育史。因此,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仍有可能保留其生育功能、生理功能,以及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后给予激素替代治疗以改善其生活质量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研究表明,某些微小RNA(miRNA)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相关性。目前有研究报道,miRNA-152的表达与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该因子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对miRNA-15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四位[1].世界各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差异较大,也说明许多危险因素是可以纠正的,根据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可分两类: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病与肥胖、月经生育史、激素治疗、吸烟饮酒及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干预加以改变的,因此为子宫内膜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相关因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LKB1作为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其胚系突变是导致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PJS)的主要原因。LKB1能够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参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及细胞侵袭和转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调节。LKB1的失活被发现遍及体内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细胞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LKB1基因可通过LKB1-AMPK-mTOR途径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LKB1基因的生物学特性、抑癌机制及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进行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激素及生物治疗等综合手段,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单用或联合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手术治疗的术式和辅助治疗的新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肿瘤免疫疗法是通过重新启动并维持机体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受损的免疫功能,从而抑制与杀灭肿瘤的一种新型疗法,其具有不良反应小、特异性高、杀瘤谱广、复发率低等优点.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日渐上升且趋于年轻化,严重威胁着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目前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免疫细胞疗法(adopt...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对肿瘤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饮食习惯与肿瘤发生有着一定关系,通过调节饮食和营养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严重危及女性健康,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具有侵袭和转移的特性,且远处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提出的"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中也存在少量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分化和增殖的肿瘤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转移和复发的关键。CD133作为一个公认的新型肿瘤干细胞的标记物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同样也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及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有效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