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调查分析本地区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率和病因,并探讨其防范措施,以期减少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分娩的1 500例产妇,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症量表(EPDS)筛查,对疑为产褥期抑郁症者再结合《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诊断标准进行评定,并分析其致病因素.结果 本地区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9.2%,致病因素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分别占37%和32%,分娩因素占16%,生理因素占10%,其他因素占5%.结论 只有解除孕前、孕期、产前和产后的不良因素,才能有效地预防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产褥期抑郁症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对产褥期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产褥期抑郁症自评量表对笔者所在医院30例产褥期抑郁症进行护理干预。结果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与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B型性格、年龄偏小、独生子女、不良妊娠结局对产妇的抑郁情绪影响很大。结论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极大的影响母婴的身体健康,对家庭、社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社区从各方面,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能有效的改善孕产妇的生活环境,有利于预防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廉云青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2):18-19
本文采用访谈和填表格相结合的方法,对800例产褥期妇女进行调查,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评定,以探讨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褥期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和相关治疗与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4月~2006年4月门诊就诊的34例患者,根据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进行判定。结果: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与社会因素、产妇自身因素以及分娩后内分泌系统的紊乱等有关。结论:在孕期、分娩期及产后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应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卫生保健和心理援助,以使可疑患者尽早恢复,避免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门诊咨询处,经常遇到容易疲倦、不想动、心情沮丧、有罪恶感或无望感的患者;除此症状外,还有失眠、心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自觉能力下降等.这是抑郁症病人典型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徐燕军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17(6):452-454
目的 探讨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自编产褥期1~5天、产后42天调查表和爱丁堡产褥期抑郁表,对535例产妇分别于产后1~5天及产后42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产褥期抑郁症产褥期1~5天发生率为11.96%,产后42天为14.7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产妇的年龄、学历、居住条件、家庭关系(与丈夫、与家庭其它成员)等因素与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产妇的性格倾向、职业、家庭收入、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性别等因素与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充分重视围产期及产褥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护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孕产妇及其家属的产前、产时宣教,积极预防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用自编调查表和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408例产妇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3.24%(54/408),与产妇文化水平、家庭收入、夫妻感情、产前思想准备、分娩方式、分娩并发症、产后睡眠、新生儿健康等因素明显相关。结论:产褥期抑郁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积极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妊娠作为女性生活中的一种“成长中的危机”,给妇女带来了各种生理及心理的变化。由于妊娠和分娩是妇女一生中重大的改变,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故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明显升高。有资料显示,产后妇女发生抑郁症比正常妇女高20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国外报道的发生率高达30%。在我国,产后抑郁症,特别是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因素与产褥期抑郁症的相关关系,为产褥期抑郁的早期干预进行指导。方法:孕32~38周1 280例孕妇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焦虑抑郁情绪测定(HAD),以产后抑郁量表(EPDS)跟踪调查至产后7天。结果: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4.84%,产妇年龄过小、文化程度、分娩方式与产褥期抑郁症无关(均P>0.05),不同职业、不同性格、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新生儿性别、分娩疼痛承受力、丈夫及家属的支持与产褥期抑郁症有关(P<0.05)。结论: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产前社会心理因素分析有助于预测产褥期抑郁的发生;针对产褥期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要积极应对,丈夫与家属的支持可减少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产后2周出现症状,表现为易激怒、恐怖、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及照料婴儿的能力.有时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危害产妇及婴儿。而且影响到婚姻、家庭和社会。为此,本文探讨如何有效降低产褥期抑郁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褥期抑郁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970例妇女在产后42天内用调查表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产褥期抑郁症筛查.结果:产后抑郁发生率7.01%,产后严重失眠,夫妻、婆媳关系,性格因素,婴儿性别期待等是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改善家庭关系,取得家人及社会的支持可降低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产褥期保健现状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除乳腺外,全身各器官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一般为6周。在产褥期,产妇的生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都持续处在一个复旧状态,其中,生殖系统的变化最大。由于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经受了巨大的身心变化,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处于产褥期的产妇身心疲惫,若缺乏一定的保健知识, 相似文献
14.
许国红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1):106-107
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动、烦躁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疾患(精神紊乱),重者出现幻觉、自杀或杀害婴儿[1]。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产后抑郁性精神病,严重地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可采取心理治疗、丈夫参与的家庭治疗、药物治疗,雌激素治疗也是有效的[2]。 相似文献
15.
产后访视防治产褥期抑郁症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丽芳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3):305-306
产褥期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产后2周出现症状,表现为易激惹、恐惧、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有时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产褥期抑郁症严重威胁产妇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影响婴儿日后的发育及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患病率,探讨相关因素及防治策略,以降低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率和危害性。方法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和自拟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对318例产妇进行调查。结果对318例产妇的有效资料进行分析,其中产褥期情绪不良患病率为21.38%,产褥期抑郁症患病率为11.95%。青春期、高龄初产妇、婚姻满意度差、孕期情绪不稳定、不良妊娠分娩史、对新生儿性别期望高、社会支持低、认为养孩子是负担、对抚养孩子缺乏信心、曾有过产褥期抑郁症或抑郁症病史等是产褥期抑郁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产褥期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可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提高妇女生活质质。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病人称之为“精神感冒”,是人们心理健康失衡最常见的表现,它可直接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疾病康复和生存质量。我科对2004年6月—2005年12月收治的529例脑卒中病人中,通过抑郁量表测查、结果抑郁病患者为45例,患病率为8.5%,在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同时,对伴发抑郁症者采取药物治疗和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州市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专门设计的社会人口学调查表,对广州市5个老城区32个街道的2000名产后3个月内的产妇进行调查。筛查标准采用筛查量表国内常模。结果:①广州市产褥期抑郁症的筛查率为17.56%(225/1281);②产后2周是产褥期抑郁症高发病期(χ2=28.401,P=0.000);③居住在近郊区、低收入、居住条件困难、二人以上家庭结构、多孕次、有流引产史、不良生育史、本次剖宫产、过去一年经历的生活事件总数是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B型血、社会支持、产后居住条件优越、二人居住结构是产褥期抑郁症的保护因素。结论:产褥期抑郁症发病率较高,发病原因复杂,其中心理社会因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陆品红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9,(5):23-23
1概述 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产后2周出现症状,表现为易激惹、恐怖、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的健康过度担忧,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有时甚至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 相似文献
20.
关于抑郁症病因研究的进展情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允平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6,13(1):15-16
抑郁症的病因问题一直在研究和探讨之中,本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近年来编写的有关资料,着重从遗传,生化,环境等方面,对抑郁症病因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