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毛京沭  尹勤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3):3283-3284
目的:了解流动妇女避孕现状,保障流动妇女享有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的合法权益。方法:对"江苏省流动妇女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问卷调查数据的进行分析。结果:已婚流动妇女的综合避孕率为93.1%,避孕方法仍然以宫内节育器为主,在流入地获得避孕方法的比例为37.2%,28.9%的流动妇女不知道自己使用的避孕方法的不良作用。结论:流动妇女尚未充分享有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的合法权益,需从多方面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流动妇女生殖健康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江苏省流动妇女生殖健康现状。[方法]基于"南京市建邺区和盐城市亭湖区流动妇女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状况研究"的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南京市流动妇女的主要避孕方法为:宫内节育器占48.0%,绝育术占32.9%,避孕套占16.3%;盐城市流动妇女的主要避孕方法为:宫内节育器占78.3%,避孕套占14.8%,绝育术占4.0%;41.1%的流动妇女没听说过紧急避孕;27.3%的流动妇女查出有妇科病;流动妇女最期望获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是定期开展免费妇科检查。[结论]应加强对流动妇女生殖健康的教育与干预,增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流动妇女性病艾滋病认知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江苏省流动妇女性病艾滋病的认知现状.方法 利用"江苏省流动妇女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1 582人,67.8%的妇女不清楚软下疳是否为性病;23.7%的妇女认为宫颈糜烂是性病;59.6%的妇女认为蚊叮虫咬能传染艾滋病;只有50.7%的妇女认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艾滋病病人有区别.结论 流动妇女对性病、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应加强在流动妇女中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与干预措施,改善流动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毛京沭  尹勤  宗占红  温勇 《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0):1179-1180
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是人口管理工作的重点人群。流动妇女从事着一定的经济工作,还是人口再生产的直接承担者,流动妇女的生存状态良好有序,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2007年5月,南京人口学院与南京市建邺区计生局在建邺区范围内进行了流动妇女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了解流动妇女的生存现状和服务需求,为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改善和规范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流动妇女孕产期保健现状及需求。[方法]采取到工作现场、入户访谈、小组访谈等形式对流动妇女进行调查。[结果]西城区流动妇女孕前检查、定期产前检查率低;普遍反映医院分娩费用偏高;希望通过多途径获得保健知识。[结论]建议加强健康教育,以人为本,为流动孕产妇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6.
毛京沭  尹勤  宗占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5056-5058
目的:探讨盐城市流动妇女生殖健康知识和服务现状,以改善流动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方法:依据"江苏省流动妇女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578个样本,流动妇女对性病及艾滋病的有关知识了解不全面。25.7的妇女不清楚软下疳是否为性病;11.1的妇女认为宫颈糜烂是性病;76.6的妇女认为蚊叮虫咬能传染艾滋病;58.6的人认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艾滋病病人是有区别的。8.9的妇女2006年以来没有接受过生殖系统的检查。结论:应加强在流动妇女中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教育与干预,提高流动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东莞市樟木头镇流动妇女生殖健康现状及需求,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生殖健康水平的因素。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依托樟木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进行干预前摸底调查,了解东莞市樟木头镇20902名流动妇女的文化程度情况、生殖健康状况、生活工作状态、生殖健康服务需求及行为、习惯特征等。结果调查发现流动妇女婚前性行为、意外妊娠、生殖器感染(主要指阴道炎及宫颈炎、盆腔炎)及不孕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1.96%、6.44%、42.19%和6.45%。结论流动妇女缺乏相关生殖健康知识,不良性行为发生率较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开展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其生殖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分析海岛妇女生殖健康的现状,为妇女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舟山市现代女子医院妇科门诊自愿接受调查的2 854例做问卷调查,同时进行妇科及实验室检查,对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海岛妇女平均初潮年龄、人工流产和自然流产次数均较高,妇科疾病主要是慢性宫颈炎和阴道炎,还有子宫肌瘤、卵巢和乳腺疾病等。[结论]应在海岛女性中进一步普及相关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南京市建邺区流动妇女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状况研究"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流动妇女的避孕方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流动妇女避孕措施的选择依次是宫内节育器(48.0%)、绝育术(32.9%)和避孕套(16.3%);65.4%的流动妇女没听说过紧急避孕;46.0%的流动妇女不知道目前自己使用的避孕方法的副作用。据此提出,应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管理和测评体系,以保证基层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已婚流动妇女的婚姻及生育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流动是生产力发展、经济进步、城市扩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人口流动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 ,但人口流动也必然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状况进行分析 ,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参考 ,为制定有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教育与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本文重点分析已婚流动妇女的婚育状况及干预对已婚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1,2〕。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选择在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相对密集的虹桥镇和梅陇镇 ,2镇的流动育龄妇女的构成、数量以及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状况相似。根据完全随机方法确定虹桥镇为干预组 ,梅陇镇为对照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流动人口未婚女性生殖健康知识认知调查,了解社区保健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为有关部门制定适宜的生殖健康服务内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流动人口未婚女性生殖健康调查表对广州、重庆、武汉3市主城区打工的流动人口未婚女性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结果:流动人口未婚女性生殖健康知识贫乏,对一些常规生殖保健知识和避孕方法了解甚少。结论:应该在流动人口未婚女性中进行广泛的生殖健康知识及避孕知识宣传,减少意外妊娠和降低人工流产率,以提高该群体的生殖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保健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保健状况, 为更好地开展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咸宁市 3个县的 26个村共 3 612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有关生育、保健等生殖健康状况及需求的调查。结果: 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初婚年龄平均为 21. 6岁、平均孕次 2. 03次, 平均活产子女数 0 .89。已婚育龄妇女接受新婚教育的比例为 12 10%,夫妇双方婚检的参与率为 32. 00%, 文化程度越高, 参与婚前检查和产前检查的比例越高。45. 76%的已婚育龄妇女接受过生殖健康服务, 接受服务的主要地点集中在乡镇计生所 (72. 29% ), 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主要为电视 (75. 94% )。已婚育龄妇女对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高, 其中以提供产前检查服务为最高 (93 .80% )。结论: 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服务基础薄弱, 文化程度与个人生殖保健水平呈正相关, 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保健存在问题较多, 对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迫切。  相似文献   

13.
女性流动人口避孕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女性流动人口避孕药具的使用情况及生殖避孕服务的获得情况。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对青岛市的10家工厂3521名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有11.4%的未婚者有婚前性行为。在过去6个月有性生活的未婚者使用传统避孕方法的比例是36.8%(已婚18.9%),不能坚持使用避孕药具的比例是46.4%(已婚25.2%),不能坚持每次同房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是52.8%(已婚者39.0%)。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越大、知识得分高(OR=1.36)、有生育史(OR=2.03)、过去6个月接受过生殖健康方面知识(OR=1.52)的人容易坚持采取避孕措施。有56.6%的未婚者(已婚者24.4%)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有关生殖健康的知识。仅有16.1%的未婚者(已婚者50.1%)有机会向医生咨询过生殖健康和计生服务的知识。结论:流动人口未婚者使用传统避孕方法、不能坚持使用避孕药具和不能坚持每次同房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已婚者高。流动人口,尤其是未婚者生殖避孕服务的可及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流动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居住地在江苏的流动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 178例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其中流动妇女729例。结果:①流动妇女总分、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的均分高于中国普通人群常模,在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与中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流动妇女总分和各因子均分除偏执因子外均高于男性流动人口,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和总分与男性流动人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按标准化偏回归系数显示影响流动妇女心理健康的因素为每天工作时间、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客观支持、尚未找到工作、对生活状况满意程度、打零工和暂时不打算工作。结论:流动妇女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外来孕产妇保健管理现况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针对外来孕产妇死亡已构成影响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率下降的“瓶颈”问题,分析外来孕产妇保健管理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外来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的适宜模式与方案,为完善出台外来孕产妇保健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 应用专家咨询与焦点组访谈方法、卫生政策分析与评价方法等相关知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结果 (1)上海市目前仍是采用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建立的以户籍所在地为基础的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模式,并针对外来孕产妇保健管理出台了相关政策;(2)上海市近10年来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26.92/10万,其中本市户籍者为11.58/10万,外来孕产妇为57.98/10万,本市户籍孕产妇死亡率从1996年的22.47/10万下降到2005年的1.64/10万,外来孕产妇死亡率从1996年的54.68/10万下降到2005年的48.46/10万;(3)外来孕产妇的建册率、产前检查率、产前诊断率和产后访视率均低于本市户籍孕产妇;(4)10个外来孕产妇平产分娩点在2004年8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1年期间共接产外来产妇12529例,比前年同期增加248.41%。1年期间未发生外来孕产妇死亡,围生儿死亡率为4.65‰(低于前一年的5.94‰)。结论 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去落实外来孕产妇保健管理,包括政府对“面的控制”——政策保障、资金支持、舆论覆盖;医疗保健机构对“点的建设”——观念的转变、适宜技术的推广、服务项目的精简以及质量的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对“链的操作”——网络的建设、健康教育项目的深入普及、管理流程的简约便捷、保健关口的前移、服务平台的合理科学搭建及其人、财、物的必要支持、执法力度的加大,严肃查处非法接生、老法接生和个体医生进行产前检查的行为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在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中免费为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建册)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静安区2007-2011年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保健情况年度报表数据。结果 2007-2011年每年度早孕建册率和系统保健管理率分别为31.96%、28.90%;49.48%、48.70%;53.54%、47.63%;69.33%、66.84%;83.92%、83.33%。结论免费建册的举措可以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孕妇及早建册,从而提高早孕建册率和系统保健管理率,但对降低产后拒访率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浙江省绍兴县流动人口职业卫生现状。方法 2010年5—6月通过问卷形式,对绍兴县581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流动人口的居住及职业卫生状况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调查中流动人口自己租用的居民房及农民房分别占41.0%和25.3%。居住的地方有自来水和厕所的分别占95.1%和83.7%。仅11.6%的流动人口认为自己的生活条件好,不同住房类型的流动人口与生活条件的自我感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2 P>0.05),而基础设施的多少与生活条件的自我感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00,P<0.05)。流动人口中平均每周工作达到了63 h,其中91.6%的流动人口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 h。认为自己工作累的占37.3%,感到工作强度一般的占52.5%。21.0%和34.1%的流动人口存在病休和工作损伤的情况。流动人口工作时间按8 h分类时,工作时间与工作劳累程度、病休、工作损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工作时间按44 h分类时,工作时间与病休及工作损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关企业应重视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督机制,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教育扶助,改善流动人口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五城市流动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流动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孕产期保健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5年北京、南京、厦门、深圳和重庆5个城市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描述分析流动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分布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流动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影响因素。结果 5399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4037来自经历妊娠的流动育龄妇女,其中参加过和未参加孕产期保健者分别占75.3%(3041/4037)和24.7%(996/4037)。初次产前检查时间与其受教育程度有关(P<0.05)。孕产期保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产期保健在调查地区间存在差异(P<0.05),<30岁和30~39岁组参加孕产期保健的比例别是≥40岁组的4.09倍(95%Cl:3.11~5.39)和1.98倍(95%Cl:1.61~2.43);高中及以上、初中文化程度的流动育龄妇女参加孕产期保健的比例分别是小学及以下者的5.47倍(95%CI:3.85~7.77)和2.86倍(95%Cl:2.42~3.39);已婚流动育龄妇女参加孕产期保健比例是未婚流动妇女的2.36倍(95%Cl:1.07~5.22);生育1胎和2胎者均比生育≥3胎的流动育龄妇女更可能参加孕产期保健,其OR值分别是3.36(95%Cl:2.33~4.84)和1.61(95%Cl:1.12~2.30);有婚育证明者参加孕产期保健比例是无婚育证明者的1.44倍(95%Cl:1.21~1.71)。结论 教育程度高、已婚、生育胎数少及有婚育证明对流动育龄妇女的孕产期保健具有保护作用。通过改善孕产期保健影响因素,提高外来流动人口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利用水平,有助于预防和降低不良生殖健康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