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明确高尿酸血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508例,根据血清尿酸水平分成2组: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终点事件为3年内死亡或再住院。结果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高尿酸组3年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尿酸组(Log rank P<0.05),女性患者无统计学差异,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高尿酸血症是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年终点事件发生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是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自我管理项目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规范化自我管理项目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慢性心衰患者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只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和一般随访治疗;干预组除此之外,还实施规范化的自我管理项目,包括住院期间系统健康教育、出院健康指导以及电话和家庭随访.干预时间为10个月,排除基线干扰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再入院率和再入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0个月后随访,干预组的再住院率以及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干预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规范化的自我管理项目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行标准化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4例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各27例,运动组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仅进行标准化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临床特征、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血浆N末端脑钠肽、生存质量评分及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训练12个月后,2组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生存质量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血浆N末端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疗法与血浆N末端脑钠肽水平较低是再住院和死亡的保护因素;室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伴有慢性肺疾病是再住院和死亡事件发生的促进因素。结论运动疗法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明显降低死亡及再住院终点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与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振兵  刘晓方 《临床荟萃》2006,21(21):1541-1543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心衰不仅患病率高,而且病死率高,预后差。近年来,随着基础理论研究和循证医学发展,人们发现有多种因素参与心衰的发生发展,并可用于预测心衰的预后,同时通过干预其中的一些因素,可以延缓临床症状性心衰的出现和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心内科因心衰住院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探讨与心衰预后有关的多种危险因素和对其干预所发生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低钠血症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圣华 《临床荟萃》1998,13(20):F002-F002,913
探讨低钠血症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得80例CHF患得的血钠浓度,观察低钠血症组与正常血钠组间的病死率。对低钠血症组按心功能分级分成轻,中,一度,比较不同程度心衰的血钠浓度及病死率,分析病死率与血钠浓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生存状况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收集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CHF监护病房住院的108例患者的基线资料,随访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生存状况,以生存状况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CHF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的病死率为18.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水肿、BMI及明尼苏达生活质量得分与心力衰竭死亡相关,调整OR (95%CI)分别为18.566(1.299~265.408)、0.583(0.404~0.841)、1.075(1.017~1.135).结论 CHF患者的短期病死率较高,营养状况差,生活质量下降,预后较差;入院时水肿等症状明显的患者,短期死亡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贫血患者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住院治疗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抗心衰治疗组(48例)和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口服铁剂治疗组(48例),共治疗2个月,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红蛋白(Hb)水平、心衰再入院率、心源性病死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EPO联合铁剂治疗组患者BNP水平、心功能分级、LVEF值、H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1),并且显著优于常规抗心衰治疗组(均P〈0.01),心衰再入院率也显著下降(P〈0.05),但2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EPO联合铁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衰患者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力衰竭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志勇  刘铭雅  魏盟 《临床荟萃》2011,26(10):848-850,853
目的分析评价慢性心力衰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00例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至2010年10月。根据RDW水平按四分位法分四组(Q1~Q4),比较不同RDW水平患者临床特征,Cox回归分析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分析不同RDW水平患者病死率。结果随着RDW值水平的递增,不同RDW组患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下降。Q1、Q2、Q3、Q4血红蛋白值分别为(130.93±20.44)g/L、(131.91±17.93)g/L(、128.96±16.08)g/L、(120.12±19.06)g/L(F=4.178,P〈0.01),红细胞数分别为(4.23±0.72)×1012/L(、4.29±0.65)×1012/L、(4.28±0.60)×1012/L、(3.94±0.75)×1012/L(F=2.888,P〈0.05)。氨基末端脑钠肽对数值(LgNT-ProBNP)随RDW水平增加而增加(8.22±0.84、8.24±0.91、8.63±0.96、8.69±1.09)(F=3.525,P〈0.01)。多因素Cox向前逐步回归校正表明RDW、LgNT-ProBNP、血红蛋白、年龄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HR=1.905、4.099、0.963、1.044,P〈0.05),RDW预测价值优于年龄及血红蛋白。伴随着RDW水平升高,病死率明显上升。结论 RDW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其预测价值优于血红蛋白水平及年龄。  相似文献   

10.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贫血的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衰合并贫血患者抗贫血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慢性心衰并贫血患者43例,均予以抗心衰治疗。其中予促红素和(或)铁剂抗贫血治疗23例为观察组,未抗贫血治疗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心功能分级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贫血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明显好转(P<0.01)。结论老年慢性心衰并贫血患者,有效抗贫血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纠正贫血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贫血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择CHF合并贫血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30例给予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3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铁剂、输红细胞等治疗.观察2组用药前与治疗3个月后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心功能改善的临床显效率[63.9%(23/36)]和总有效率[91.7%(33/36)]均较常规治疗组[33.3%(10/30)和56.7%(17/30)]显著提高(χ2值分别为6.73、10.91,P均<0.01),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红蛋白(Hb)浓度[(125.0±4.0)、(80.0±7.0)g/L]显著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49.6±8.0)%、(34.7±10.0)%]、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9±0.7)、(6.0±0.4)cm]、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30.1±24.0)、(148.3±30.8)ml]、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72.5±32.0)、(79.7±25.0)ml]均有显著改善(P均<0.01).结论 纠正贫血改善CHF合并贫血患者的心功能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升高Hb浓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51-352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运动康复训练,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结果 8w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NYHA心功能得到改善,6min步行距离也比对照组长。经过随访,观察组患者因心衰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接受运动康复训练是可行、有效、安全的,能够帮助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改善心脏功能,增强身体素质,走上健康之路,过上幸福的生活,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实施院后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实施院后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于出院时认真登记,并督促其按时复查,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半年的院后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心功能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提高,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实施院后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其再次入院次数和病死率,改善患者自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施院后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于出院时认真登记,并督促其按时复查,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半年的院后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心功能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提高,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P<0.05 ).结论:实施院后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其再次入院次数和病死率,改善患者自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骆文玲  延峰  刘国田  崔荣  王瑞芹 《临床荟萃》2008,23(22):1647-1649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由于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下降,常伴有低氧血症。长期低氧血症可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生。传统观点认为,在COPD患者中红细胞增多即多血红蛋白(Hb)者有较高的患病率,但是最近国外研究显示COPD患者贫血有较高的患病率,并对COPD患者的生理有一定影响[1]。国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因CHF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电话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通过组间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价各因素与CHF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共155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64.62±10.45)岁,男性879例(56.64%),平均随访3年,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为1113例(71.71%)和439例(28.29%).2组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发现性别、年龄、收缩压(SBP)、心功能分级、肌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RV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8项指标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VDD(OR=1.11,95% CI 1.07~1.14,P<0.01)、年龄(OR=1.03,95%CI1.02 ~ 1.05,P<0.01)、肌酐(OR=1.03,95%CI 1.01 ~1.06,P<0.01)、LVEF(OR=0.93,95%cI0.92~0.97,P<0.01)、LVDD(OR=1.13,95%CI 1.09 ~I.17,P<0.01)以及心功能分级(OR=1.17,95%CI 1.12 ~1.24,P<0.01)与CHF患者死亡相关.通过ROC曲线检验RVDD的预测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ROC)为0.805(95%CI0.798 ~0.812,P<0.01).结论 RVDD增大将增加CHF患者死亡风险.RVDD可作为CHF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自我管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VIP、CNKI等资源,收集自我管理干预心力衰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纳入文献13篇.干预组患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和再入院率均显著降低,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自我管理干预可以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和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衰弱对老年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NYHAⅠ~Ⅲ级)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老年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NYHAⅠ~Ⅲ级)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衰弱,选择合并衰弱的71例患者为衰弱组;选择同期入院、年龄、体质指数和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类似的未合并衰弱的172例患者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和恶性心律失常。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检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243例老年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年龄(68. 8±7. 3)岁。衰弱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明显升高(P 0. 05)。中位随访时间337 d,失访5例(2. 1%)。随访期间,共发生98例(40. 3%)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6例(2. 5%)、因心力衰竭再入院75例(30. 9%)和恶性心律失常19例(7. 8%)。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结果提示,衰弱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0. 6%比32. 0%,P 0. 001)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45. 1%比25. 0%,P=0. 0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的全因死亡率(5. 6%比1. 2%,P=0. 055)和恶性心律失常(12. 7%比5. 8%,P=0. 082)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年龄、肌酐清除率、白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为协变量,结果显示衰弱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 507,95%CI:1. 113~2. 041,P=0. 008)。结论 衰弱可显著增加老年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NYHAⅠ~Ⅲ级)患者的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的发生率,且为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人类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以美国为例,心衰人群患病率为1.5%~2.0%,约有500万CHF患者,而且每年新增50万CHF病例,每年约花费50亿美元用于CHF的治疗。我国CHF成人患病率为0.9%,男性多于女性,并随年龄的增加,CHF患病率也随之增加,而且女性绝经期后CHF患病率高于男性。65岁以上老年人CHF患病率约为10%,因此CHF是老年人的主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铁剂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收治的60例高龄CHF合并贫血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将其分为铁剂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铁剂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铁剂治疗。总疗程不超过3个月。在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治疗开始后6个月)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TS)、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B型利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及因心力衰竭恶化而住院的例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末次随访时铁剂组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TS、Hb、RBC、Hct、LVEF水平明显升高[(102. 75±9. 12)μg/L比(83. 62±8. 13)μg/L、(29. 87±3. 15)%比(23. 48±2. 67)%、(120. 52±11. 24) g/L比(114. 27±10. 36) g/L、(4. 11±0. 57)×1012/L比(3. 79±0. 54)×1012/L、(39. 48±4. 36)%比(36. 47±4. 15)%、(45. 76±5. 64)%比(41. 58±5. 36)%,P 0. 05],NYHA分级、BNP和hs-CRP水平明显降低[2. 43±0. 46比2. 77±0. 48、(271. 85±32. 25) ng/L比(314. 43±36. 31) ng/L、(7. 12±1. 12) ng/L比(9. 33±1. 16) ng/L,P 0. 05)]。结论 铁剂治疗可以降低高龄CHF合并贫血患者的炎症因子,纠正贫血,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