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药复方抗癌方(KAF)对人结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HC8693 细胞株作为靶细胞,用MTT试验测定细胞毒作用,用TRAP半定量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 KAF对HC8693 的半数致死量(LD50) 为25-4% ;染毒后,端粒酶活性降低(5% KAF组:4676-7±478.1 ;10 % KAF组:3581-3±632 .4;空白对照组:6003.3 ±337.9。P<0-05 或P< 0-01) ,去除KAF24 小时后,端粒酶活性仍维持在较低水平(4495.0 ±423-9,P<0-05) 。结论 KAF能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单位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表达的影响,探讨肝癌细胞端粒酶激活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应用端粒序列重复扩增法(TRAP)和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QGY7701肝癌细胞株(n=5)和转HBx基因肝癌细胞株QGY/HBx(n=5)的端粒酶活性及TERT mRNA表达.结果 HBx阳性的QGY/HBx肝癌细胞TERT基因表达水平1.54±0 14较HBx阴性的QGY7701肝癌细胞0.76±0.08明显增高(P<0.01);与之对应,QGY/HBx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也显著高于QGY7701细胞[(4.28±2.81)×105比(2.43±1.46)×105,P<0.05].结论 HBx基因可增强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上调TERT基因表达;HBx-TERT途径可能是肝癌细胞端粒酶端粒激活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反义寡聚核苷酸抑制人膀胱癌T24细胞系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反义寡聚核苷酸(asONs)能否抑制人膀胱肿瘤T24细胞系端粒酶活性和增殖活性。方法设计并合成2条针对端粒酶RNA模板区的asONs片段,在其作用于T24细胞第5天时,用7复孔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酶标法(PCR-ELISA)检测其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在实验的第1、3、5、7天,用7复孔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经不同浓度(0、5、10μmol/L)处理5d后T24细胞端粒酶活性受到抑制,吸光度(A)值分别为0.79±0.10、0.24±0.14;经10μmol/L处理1、3、5、7d,T24细胞的增殖活性逐渐下降,A值分别为0.59±0.11、0.39±0.09、0.21±0.02、0.19±0.07,各组分别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asONs能够同时抑制人膀胱肿瘤T24细胞系端粒酶及细胞增殖活性,提示asONs可能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达到抑制人膀胱肿瘤T24细胞系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穿刺物端粒酶活性测定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前列腺穿刺物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1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前列腺穿刺,对穿刺物行端粒酶活性测定及病理检查。端粒酶活性采用端粒重复放大程序(TRAP)PCR银染色法作定性检查,同时采用TRAP-PCR ELISA法作半定量测定。结果:26例前列腺癌患者中,端凿酶活性检测阳性22例,阳性率为84.6%,平均活性值为0.4506;15例非前列腺癌患者中,阳性4例,阳性率为26.7%,平均活性值为0.1263。两组之间端粒酶表达率及活性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癌旁组织17例,阳性2例(11.8%)。前列腺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及术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无关(P>0.05)。结论:前列腺穿刺物端粒酶活性测定是一种诊断前列腺癌的有用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CTL)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以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细胞 ,然后与胰腺癌细胞Bxpc 3共培养 ,检测其对Bxpc 3的杀伤作用。同时将Bxpc 3种植于荷瘤鼠皮下 ,31天后每周在肿瘤边缘注射CTL细胞 ,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并检测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对胰腺癌细胞Bxpc 3的杀伤率是 71 6 %。荷瘤鼠接种胰腺癌细胞后第 31天 ,CTL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种植瘤大小及端粒酶活性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第 5 5天CTL治疗组肿瘤大小为 (38± 6 )mm2 ,端粒酶活性为1 33± 0 0 3,对照组肿瘤大小为 (74± 33)mm2 ,端粒酶活性为 4 16± 0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肿瘤大小及端粒酶活性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在体内可以大量杀伤胰腺癌细胞 ,在体外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种植瘤的生长并降低瘤细胞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神经生长因子(GDNF)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用24只SD大鼠半横断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后随机分为单纯脊髓损伤组(对照组)和脊髓损伤加GDNF组(实验组),应用Hochesst法检测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并计算凋亡指数;手术后应用行为学(BBB评分)观察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伤后1、2周实验组凋亡指数(10.86±0.99、14.32±1.27)较对照组(13.85±1.54、16.4l±1.28)降低(P<0.01);伤后6周BBB评分实验组(5.30±0.52)明显高于对照组(3.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6周BBB评分实验组(5.30±0.52)明显高于对照组(3.6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DNF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聚集素抗LNCaP细胞凋亡的作用及聚集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培养转染全长聚集素序列的LNCaP细胞(A)为实验组,野生型LNCaP细胞(L)及转染PIRES2-EGFP空载体的LNCaP细胞(M)为对照组,以20 ng/ml TNF-α进行诱导,MTT及ELISA法检测3组细胞增殖活性与凋亡程度;转染聚集素AS-ODN后A细胞分4组,①对照组:常规培养;②AS-ODN组:转染AS-ODN,培养液不含TNF-α;③TNF-α组:未转染AS-ODN,培养液含20ng/ml TNF-α;④TNF-α+AS-ODN组:转染AS-ODN,培养液含20ng/ml TNF-α,观察4组细胞增殖活性与凋亡程度的变化。结果L、M、A3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84±0.03、0.85±0.04、0.95±0.03,L与M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与A相比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值均<0.01)。3组细胞ELISA吸光度值分别为0.59±0.04、0.62±0.03、0.33±0.04,L与M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M与A相比凋亡程度显著增高(P值均<0.01)。A细胞①~④组细胞增殖活性吸光度值分别为1.30±0.03,1.25±0.03,0.99±0.03,0.80±0.03,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组细胞凋亡程度吸光度值分别为0.02±0.00,0.21±0.02,0.63±0.07,1.16±0.04,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转染并永久表达全长序列聚集素后,TNF-α对LNCaP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显著降低,转染聚集素AS-ODN显著增强TNF-α的细胞毒性作用,聚集素具有抗LNCaP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正义Tankyrase真核表达载体,探讨其转染大鼠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作用。方法(1)构建及鉴定正义Tankyrase真核表达载体;(2)正义Tankyrase重组质粒(pcDNA-TNKS)转染大鼠海绵体平滑肌细胞,进行DNA水平、RNA水平鉴定;(3)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TRAP-ELISA法)、端粒长度的检测(Southern blot法)及生长曲线(MTT法)的检测。结果(1)成功构建正义Tankyrase真核表达载体;(2)正义Tankyrase重组质粒成功转染大鼠海绵体平滑肌细胞:(3)TNKS转染细胞(SMC-TANKS)、空载转染细胞(SMC-Zeo)及未转染细胞(SMC)的端粒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4)SMC-TANKS的端粒长度较SMC-Zeo及SMC长(P<0.01)(5)SMC-TANKS的光密度(OD)值显著高于SMC-Zeo及SMC(P<0.01)。结论正义Tanks重组质粒转染有助于改变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端粒长度而延长细胞寿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膀胱肿瘤T24细胞诱导分化治疗与端粒酶活性改变的关系。方法: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人膀胱肿瘤T24细胞,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ELISA)法检测T24细胞诱导分化后端粒酶活性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动力学改变。结果:T24细胞经ATRA诱导分化后,细胞周期动力学发生改变:S期细胞所占比例逐渐降低,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端粒酶活性被明显抑制,与对照组比较,ATRA处理后1、3、5、7d端粒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10.9%、34.7%、81.2%、92.5%;端粒酶活性的高低与细胞所处的分化状态有关。结论:人膀胱肿瘤T24细胞诱导分化后,其细胞周期动力学发生改变,端粒酶活性被抑制,这可能为膀胱肿瘤的诱导分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氯化钆(GdCl_3)对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缺血肝叶Toll样受体2(TLR2)表达的影响,探讨枯否细胞(KC)参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实验小鼠(BALB/C)被分成氯化钆阻断组、非氯化钆阻断组和假手术组等3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KC和TLR2阳性细胞的分布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定量检测缺血肝叶中TLR2 mRNA的表达。并检测门静脉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ALT)、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结果氯化钆阻断组小鼠肝脏KC被抑制,即缺血肝叶CD68染色阳性率下降(32.97±10.55 vs 185.65±21.88,P<0.01),TLR2阳性细胞明显低于非氯化钆阻断组(75.74±17.44 vs 170.58±25.14,P<0.01)),且CD68细胞变化与TLR2阳性细胞变化高度相关(r= 0.945,P<0.01)。氯化钆阻断组小鼠缺血肝叶TLR2 mRNA表达明显低于非氯化钆阻断组(△Ct值:4.02±1.22 vs 1.05±1.02,P<0.01,△Ct值越大表明基因表达水平越低),但均高于假手术组(act值:1.05±1.02,4.02±1.22.vs 5.08±1.36,P<0.05);门静脉血清TNF-a和pALT水平水平较非氯化钆阻断组下降[TNF-a:(84.45±14.73)ng/L vs(112.32±17.56)ng/L,P<0.05;pALT:(435.89±78.37)U/L vs(890.21±272.91)U/L,P<0.01],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氯化钆可能通过抑制小鼠肝脏KC中TLR2的表达,降低KC分泌TNF-a而减轻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龄人真皮多能干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分化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人真皮多能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体外分化特点。方法切取胎儿、患儿、中青年患者、老年患者正常皮肤标本(1cm×1cm),采用干细胞培养基筛选原代细胞克隆并记录其数量和直径;检测各种标本来源细胞克隆的体外分化情况;行单个细胞克隆分化分析,并检测其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胎儿、患儿、中青年患者、老年患者正常皮肤原代培养获得的细胞克隆数分别为(20.1±2.5)×10^2、(15.8±5.7)×10^2、(10.8±1.3)×10^2、(6.2±1.4)×10^2个,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克隆直径分别为(83±12)、(55±10)、(46±12)、(42±8)μm,胎儿>患儿>中青年及老年患者(P<0.05)。各种细胞克隆均能向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其中胎儿来源的细胞克隆有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优势。培养1个月,胎儿、患儿、中青年患者、老年患者单个细胞克隆形成率依次为41.1%、25.5%、17.7%、15.2%;单个细胞克隆亦能同上多向分化,同时表达巢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原癌基因c-mye、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端粒体逆转录酶。结论采用干细胞培养基能够有效分离不同年龄人真皮中具有克隆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年龄对其的数量、增殖和分化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转录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含人野生型p53基因的pcDNA3—p53转染人胃癌细胞系BGG—823,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hTERT基因mRNA的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酶联免疫吸附(PCR ELISA)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后48、72h BGC-823细胞的hTERT基因mRNA转录量由对照组的( )下降为( )和( );转染前BGC—823细胞表达高水平的端粒酶活性(3.049),而转染48、72h后的端粒酶活性分别为1.678和0.757。结论 野生型p53基因能够显著抑制人胃癌细胞hTERT基因mRNA的转录,通过下调hTERT、基因mRNA的转录来抑制胃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反义MBD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对人胆管癌QBC 939细胞中MBD1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构建反义MBD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入人胆管癌细胞株QBC 939中,以G418进行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株,用PCR鉴定外源性neoR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以确定转染成功。半定量RT PCR观察转染前后MBD1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MBD1蛋白的变化。 结果:人胆管癌QBC 939细胞中MBD1基因的mRNA水平从0.912±0.022降低至0.215±0.017,转染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MBD1蛋白水平从(80.19±5.05)%降低到(35.11±4.05)%,转染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反义MBD1基因转染能降低人胆管癌QBC 939细胞中MBD1基因的表达水平,提示MBD1基因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反义MBD1基因转染有可能成为胆管癌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对人肾癌细胞端粒酶基因表达、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对肾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针对人端粒酶RNA(hTR)模板区的siRNA(100nmol/L)转染肾癌7860细胞,采用RTPCR检测7860细胞端粒酶mRNA表达,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端粒酶活性,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化学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hTRsiRNA处理组7860细胞端粒酶mRNA表达(40.7±1.5)%降低,端粒酶活性(32.7±2.3)%降低,细胞增殖抑制率(63.6±1.6)%增加,凋亡细胞阳性率(39.4±0.6)%增加。分别与阴性siRNA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iRNA能抑制人肾癌细胞端粒酶mRNA表达及活性,进而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有望成为肾癌基因治疗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5.
大黄素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损害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大黄素防止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用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O+NS组);(2)单纯胆总管结扎+生理盐水组(BDL+NS组);(3)胆总管结扎+大黄素组(BDL+ED组),每组40只。BDL+NS组作胆总管结扎、生理盐水灌胃;BDL+ED组行胆总管结扎、大黄素混悬液灌胃。分别于14、21 d各处死每组大鼠的50%,观察肝纤维化情况和检测肝功能、小肠细菌移位。结果结扎胆总管大鼠的肠黏膜、肝纤维化及肝功能的受损随结扎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但用大黄素组有显著减轻,结扎后21 d BDL+NS组与BDL+ED组比较,细菌移位率为(85%比50%,P<0.05);肝纤维化程度(按0~4级计)为[0、4、6、8、2比4、10、3、3、0只,(P<0.01)];肝功能:ALT[(212.4±19.2)U/L比(146.5±16.2)U/L(P<0.01)];AST [(709.6±39.9)U/L比(612.2±30.8)U/L(P<0.05)];TB[(174.4±32.2)μmol/L比(159.8±27.2)μmol/L P<0.05)]。结论大黄素能降低阻塞性黄疸时的肠道细菌移位率,对肝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可有效减轻梗阻性黄疸时的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对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HCCLM3侵袭性影响。方法构建两个针对人OPN mRNA干扰质粒pENTR~(TM)/U6-INF(pINF-1、2)及对照质粒pENTR~(TM)/ U6-CTR(pCTR),并将其转染HCCLM3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OPN的mR—NA表达量;Western印迹测定OPN蛋白的表达量;噻唑蓝(MTT)比色法实验检测HCCLM3的增殖力;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力的改变;结果与仅加转染试剂的空白对照组(2.01±0.13)相比。转染24h后,plNF-1组OPN mRNA用RT-PCR无法检测到,pINF-2组mRNA(1.00±0.12)下降50%,而pCTR组mRNA(2.02±0.1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48h后plNF-1组OPN蛋白表达(0.11±0.02)与空白对照组(1.02±0.11)相比下降90%;转染plNF-1后,HCC-LM3细胞的增殖力下降2%。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trige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28.4±1.5)相比,转染plNF-1后HCCLM3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的数量(10.2±0.8)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NF-1可以特异性抑制高转移肝癌细胞系HCCLM3中OPN的表达,并显著降低其侵袭力,但对细胞增殖力影响不大,此技术有望成为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0.33%等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高龄半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年龄≥70岁,ASA分级Ⅱ、Ⅲ级,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健侧卧位,穿刺间隙为L3~L4椎间隙,用脑脊液将1%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稀释成0.33%(1 ml罗哌卡因+2 ml脑脊液),A组、B组、C组分别给予2.2、2.0、1.8 ml.于麻醉前(T0),蛛网膜下腔注药后5 min (T1)、10 min(T2)和15 min(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后30 min(T5),术毕(T6)时点,记录MAP、HR和感觉阻滞平面高度,并记录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和输液量以及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 结果 蛛网膜下腔阻滞有效率和阻滞效果A组明显优于B组、C组,且B组优于C组(P<0.05).麻醉诱导时间A组[(15.6±1.4) min]明显短于B组[(19.5±6.3)min]、C组[(26.6±7.1) min],且B组短于C组(P<0.05).HR在A组T1~T6时[(80±12)、(80±11)、(78±10)、(77±10)、(77±10)、(77±10)次/min]和B组T1~T2时[(77±8)、(77±7)次/min]较各组To时[(71±11)、(73±9)次/min]明显增快(P<0.05);MAP在A组T1、T2时[(96±8)、(98±8) mmHg(1 mmHg=0.133 kPa)]、B和C组T4~T6时[(100±8)、(100±8)、(100±8) mmHg和(96±8)、(98±7)、(99±8) mmHg]较各组To时[(104±8)、(104±8)、(103±8) mmHg]均明显降低(P<0.05),且C组T4~T6时较T3时也明显降低(P<0.05).T1~T3时A组感觉阻滞平面明显高于B组和C组,且B组高于C组(P<0.05);在T4~T6时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P<0.05);与T3比较,A组感觉阻滞平面在T6时明显降低(P<0.05);B组、C组感觉阻滞平面在T4~T6时明显升高(P<0.05).术中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A组、B组均明显低于C组(P<0.05),而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 结论 0.33%等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高龄半髋关节置换术中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膀胱肿瘤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Qin Z  Mei H  Dai Y  Wang X  Chen X  Chen Q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9):697-699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与膀胱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分别采用端粒酶活性试剂盒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对 5 6例膀胱癌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检测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5 6例膀胱癌标本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9 3 % (5 0 / 5 6 ) ,细胞凋亡指数为 (4 5 2± 14 4) % ;端粒酶活性强度及细胞凋亡指数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数目等无关 (P >0 0 5 ) ;与肿瘤分级、分期及预后有关 (P <0 0 1) ,即端粒酶活性越高或 (和 )细胞凋亡越少 ,则肿瘤“瘤级”、“瘤期”高者预后较差。端粒酶活性强度与细胞凋亡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 (r=- 0 6 9,P <0 0 1)。 结论 膀胱癌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与肿瘤分级、分期及预后有关 ,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检测有助于膀胱癌的临床分析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小干扰RNA对肾癌细胞Ki67基因表达及其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对人肾癌细胞增殖基因Ki67表达及其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将Ki67 siRNA(100 nmol/L)转染人肾癌786-0细胞。采用RT-PCR、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技术检测Ki67 mRNA及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组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Ki67 siRNA处理组786-0细胞Ki67 mRNA表达(37.6±1.9)%、Ki67蛋白表达(46.4±0.9)%、免疫组化Ki67表达吸光度(A)值52.5±2.3,阴性siRNA对照组分别为(97.3±0.9)%、(95.3±0.9)%、114.5±4.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 siRNA处理组细胞增殖抑制率(63.6±1.6)%、凋亡细胞阳性率(41.7±0.6)%,阴性siRNA对照组分别为(2.8±0.2)%、(10.3±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增殖基因Ki67 siRNA能抑制人肾癌786-0细胞Ki67基因表达,进而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有望成为肾癌基因治疗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肺癌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取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体外诱导和培养DC,分别以肺癌细胞总RNA转染DC(转染组)、肺癌细胞融合DC(融合组)和肺癌细胞冻融抗原负载DC(冻融组),以未负载抗原的DC(未负载组)和T细胞组作为对照,比较各组(每组n=6)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肺癌细胞A_(549)的杀伤率(%)。结果转染组、融合组、冻融组、未负载组和T细胞组的杀伤率分别为(73.2±5.9)%、(61.6±6.2)%、(55.3±6.9)%、(22.3±6.1)%和(19.8±6.3)%(P<0.05);其中转染组、融合组和冻融组高于未负载组和T细胞组(P<0.05);转染组和融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均大于冻融组(P<0.05)。RNA转染DC所需的肿瘤细胞数仅是冻融及融合方式的1/5和1/6。结论3种肺癌抗原负载DC方式均有诱导效应细胞杀伤靶细胞的增效作用,而以肺癌细胞总RNA转染方式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