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真空采血在全封闭系统下进行,在采血、运输、保存等各环节中,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及环境,使血样不受外界污染,保持无尘,无菌.从而使标本溶血或被外源性物质污染的可能性极小,尤其进行血培养时,更保证了质量.真空采集血培养是使用一次性自动定量静脉采血器进行静脉采血,具有缩短采血时间、标本处理方便、防止血样检测过程污染及减少交叉感染的危险性等优点,真空静脉采血法抽血培养还具有自动定量、安全可靠、准确高效、操作方便、节省时间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真空采血系统抽取血标本,用双向穿刺针无法观察回血,易造成采血失败;用蝶翼针因其粗大,不易穿刺成功,只能用注射器采血后注入真空采血管,又常导致血量不符合标准。笔者尝试将一次性头皮针与蝶翼针相连接行真空采血102例次,均获成功,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魏悦  高宇 《护理学杂志》2006,21(7):46-46
2005年6月我院收治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含有EDKA-K3的真空采血管抽血检验血常规,连续两次采血结果均显示血小板减少,查体时出现原因不明血小板减少.经骨髓穿刺结果确诊为非真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为抗凝剂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采用PT A采血管采血却显示血小板正常,二次采血检验结果证明,含EDTA-K3抗凝剂的血常规管有血小板凝集现象,该患者血小板减少并非护士采血操作不当所致检验值不准确.以后每次采血均改为含0.109M枸橼酸钠的PT A真空采血管后,此患者未再出现由于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而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4.
静脉采血是临床常见的操作,有些患者由于血管条件差或因长期化疗以及频繁穿刺,使血管硬化、管壁变薄或发生静脉炎等,给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难度,有时好不容易找到血管,因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漏气或负压不够,血流无法顺利进入采血管,只能重新静脉穿刺,增加患者的痛苦.我科自2011年2月起,规定护士采血时必须携带一次性注射器,以备真空采血管负压过低时进行补救,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真空采血法与传统采血法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清荣 《护理学杂志》2005,20(10):49-50
目的探讨高效、安全采集血标本方法。方法将76例行颈外静脉穿刺采血幼儿、58例体表小静脉穿刺采血婴儿、160例体表静脉采血成人分别随机分为两组各38、29、80例,分别采用真空采血系统和传统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法进行采血,比较两种方法采血一次成功率和标本质量合格率。结果真空采血系统采血一次成功率及标本质量符合率均显著高于传统采血法(P<0.01,P<0.05)。结论真空采血系统应用范围广,安全,采血标本质量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术采血成功率的技巧方法。方法对300例采用真空负压方式进行静脉采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次静脉穿刺术采血成功296例(98.6%),4例穿刺失败者经二次穿刺采血成功。均未出现皮下血肿及采集标本不合格病例。结论做好采血前心理疏导,创造宽松舒适环境等各项干预措施,不断积累经验,练就精湛技术,可有效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术采血成功率,减轻小儿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魏悦  高宇 《护理学杂志》2006,21(4):46-46
2005年6月我院收治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含有EDKA—K3的真空采血管抽血检验血常规,连续两次采血结果均显示血小板减少,查体时出现原因不明血小板减少。经骨髓穿刺结果确诊为非真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为抗凝剂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采用PT+A采血管采血却显示血小板正常,二次采血检验结果证明,含EDTA—K3抗凝剂的血常规管有血小板凝集现象,该患者血小板减少并非护士采血操作不当所致检验值不准确。以后每次采血均改为含0.109M枸橼酸钠的PT+A真空采血管后,此患者未再出现由于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而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信息化管理在消化道肿瘤患者检验标本采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住院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包括胃癌、胰腺癌和结直肠癌共计40例,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0例。每组患者均选取其病理组织、血液、尿液、粪便4类标本各1份,每组标本各80份。试验组应用信息化管理对多部门、全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对照组为传统留取标本,比较分析两组不合格标本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80份送检标本中质量不合格标本总数为26份,不合格率为32.5%;标本质量不合格最主要的类型是标本送检前固定处理方法不当、标本运送方式不合理、标本污染、标本类别有误、标本采集量有误。试验组80份送检标本中质量不合格标本总数为4份,不合格率5.0%,标本质量不合格主要类型为标本收集不标准、标本运送不合理。试验组标本质量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结论 通过信息化管理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显著下降,信息化管理在提高消化道肿瘤患者检验标本采集质量控制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血液病患者采用无止血带负压真空采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无止血带负压真空采血法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2例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按照住院单双号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于入院当日,对照组按常规方法 采集静脉血标本行血常规等项目检查;观察组采取无止血带负压真空采血法,即不系扎止血带,由助手指压、患者握拳协助下采集血标本,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观察组患者局部皮肤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采用无止血带负压真空采血的方法 更为安全,能减轻并发症发生,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安全留置针与一次性采血器采集血标本的效果.方法:用自身对照法观察100例患者,观察组采用安全留置针采集血标本,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采血器采血标本,观察两组采血时间;采血时患者疼痛程度、恐惧心理反应程度;采血点局部皮肤及血管变化,生化及血常规血结果.结果:观察组采血时间短,患者疼痛程度轻,恐惧心理减轻,局部皮肤及血管改变少.结论:安全留置针更适合用于危重患者的反复采血,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了患者疼痛和恐惧心理,更好的保护患者皮肤和血管.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