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PIS)危险因素。方法选取78例PIS患者作为观察组,78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分析PIS危险因素。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糖、NIHSS评分、高血脂症、脑动脉狭窄,均为PIS发病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上述PIS发病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加强临床控制,对改善临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年龄≤45岁的8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青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并对86例脑卒中患者与86例健康青年人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 86例青年脑卒中患者中男性居多,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卒中部位多见于脑叶、基底节区,临床以急性发病、症状及体征在24h内达高峰者居多。脑卒中组的各项危险因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5),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病史(30.2%)、嗜烟酒史(22.1%)、高脂血症史(16.3%)、其他(12.8%)、糖尿病史(10.5%)、心脏病史(8.1%)。结论青年脑卒中有其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病与高血压、吸烟、酗酒、高脂血症、糖尿病、家族史、心脏病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灸盒温灸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压疮发生的效果。方法将7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日期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紫草油凃搽骨隆突部位,观察组采用艾灸盒温灸足三里、关元穴。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低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沉值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各数值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艾灸盒温灸足三里、关元穴可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压疮发生率,降低全血粘度,有利于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在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MHD治疗的216例患者中,选择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25例,为脑卒中组;选择同期无脑卒中者42例,为非脑卒中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及生化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分析脑卒中组患者的转归。结果(1)脑卒中组年龄、收缩压(SBP)、脉压(PP)、脉压指数(PPI)、进入MHD后平均动脉压(MAP)的增加值、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均高于非脑卒中组,而血压控制满意率、血清白蛋白(Alb)、HDL-C低于非脑卒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糖尿病、SBP、PPI、Alb、TC/HDL-C比值(0分别为1.265、1.032、1.655、0.625和3.087,P〈0.05)是MHD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3)脑卒中组死亡7例,存活18例,死亡组年龄、透析龄、合并糖尿病的比例高于存活组,血红蛋白、Alb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D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高血压、糖脂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和炎症状态有关。纠正贫血、改善透析质量以纠正营养不良一炎症状态可能改善透析合并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CSA)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状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连续腰麻组(CS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CEA组,对照组),每组20例。CSA组常规行连续腰麻穿刺置管,给予0.37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CEA组常规行连续硬膜外穿刺置管,给予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和追加0.75%罗哌卡因8~10ml,两组患者麻醉平面均控制在胸10以下。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后1h(T1)、术毕(T2)、术后24h(T3)、术后48h(T4)各时间点采血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CSA组血浆黏度T2-T3降低(与T0比较,P〈0.05或0.01),全血低切黏度T3-T4低于T0(P均〈0.01)、全血中切黏度T2-T4均低于T0(P〈0.05或0.01),全血高切黏度T3-T4低于T0(P〈0.05或0.01);CEA组血浆黏度T1-T3降低(与T0比较,P〈0.05或0.01),全血低切黏度T2-T3低于T0(P〈0.05或0.01)、全血中切黏度仅T3低于T0(P〈0.01),全血高切黏度T3-T4低于T0(P〈0.05);上述各指标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腰麻同样可以改善老年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将2004年3月至2008年7月我科收治的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例纳入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组),随机选择同期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2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华法林用量、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INR复查间隔时间、左心房内径、心律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入院后经相关治疗均顺利出院,住院期间无1例死亡,出院后随访1个月~3年,全组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均有明显恢复,无再发栓塞及抗凝治疗中的严重出血发生;(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华法林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心房颤动(P=0.000)、左心房增大(P=0.002)、抗凝强度过低(P=0.012)、INR复查间隔过长(P=0.047)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1)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中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相对于颅内出血较好,其发生与多个危险因素有关;(2)临床上应该尽可能减少各项危险因素对抗凝治疗的影响,以避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3)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早期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抽样研究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选择在我院诊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40例与非DVT组132例,记录两组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VT组的DVT发生于深静脉10例,股静脉20例,髂骨静脉10例。DVT组的股静脉管径、腘静脉管径的宽度显著大于非DVT组,DVT组的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显著低于非DVT组;DVT组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与FIB均显著高于非DVT组;DVT组的MAP与CVP值显著低于非DVT组,HR值显著高于非DVT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为导致DVT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VT患者的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FIB、MAP与CVP都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DVT与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显著相关性,超声检查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可成为临床防御DVT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生失禁相关性皮炎的临床特点和预测因素。方法应用失禁相关性皮炎评估工具回顾性分析92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失禁性皮炎的情况,同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卒中史、糖尿病、便秘、意识状态、体温、大小便失禁、血糖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中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29.35%,以晚发性为主(占62.96%)。发生失禁相关性皮炎组与未发生组比较,卒中史、糖尿病(病程长、随机血糖高)、发病时间≥12h、体温≥38.0℃、院前发生大小便失禁、NIH—SS评分高、低白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失禁性皮炎发生率高,早发性与晚发性皮炎的危险因素不同,有卒中史、糖尿病史、发病时间长、有发热、院前大小便失禁、免疫功能低下等患者应成为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七氟醚麻醉对中青年、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随机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行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中青年(<60岁)和老年(≥60岁)患者各30例,患者术中均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比较中青年患者与老年患者麻醉前(T0)、麻醉维持60 min时(T1)、麻醉结束时(T2)、进入PACU(麻醉后检测治疗室)后30 min(T3)时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显示,从T0到T3,2组患者除红细胞变形指数和血沉方程K值变化不明显外,其他指标(高切、中切、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基本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组间比较,T1时中青年组患者血浆黏度低于老年组,P <0.05;T2时,中青年组患者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明显低于老年组,P<0.05;T3时,中青年组患者高切、中切、低切全血黏度,以及血浆黏度、全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接受治疗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阿替普酶溶栓后是否发生END将其分为恶化组(n=23)和对照组(n=61)。收集两组患者溶栓前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结果、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结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溶栓后神经功能变化等,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溶栓后发生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恶化组患者年龄、饮酒比例、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比例、溶栓前随机血糖水平、罪犯血管闭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溶栓前随机血糖升高(≥7.8 mmol/L)以及饮酒史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溶栓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5岁、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溶栓前随机血糖升高(≥7.8 mmol/L)以及饮酒史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溶栓后发生END的危险因素,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病率、危险因素及预后,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48 h内,采用洼田饮水试验结合容积一黏度吞咽测试完成吞咽功能评估,收集年龄、性别、既往史、卒中部位、肌力、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资料,并随访患者出院后1、3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控硬膜外镇痛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应激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诊的12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入院ID号尾号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患者术后采取自控硬膜外镇痛。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血清应激激素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2、3天的疼痛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天,两组患者的血清皮质醇(Cor)、醛固酮(ALD)、血浆儿茶酚胺(CA)水平以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观察组Cor、ALD、CA水平以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采取自控硬膜外镇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能够控制术后应激反应,降低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肾炎康复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指标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6月台州市中医院肾内科进行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92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对照组(47例)和肾炎康复片治疗观察组(45例)。比较两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指标,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肌酐(Scr)肾功能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血液流变学和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UAER、24 h尿蛋白定量和Scr均出现显著的减低(P0.05和P0.01),但观察组对上述血液流变学和肾功能指标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4.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8.1%(P0.05)。结论: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临床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骨折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于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骨折置换术治疗的14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中切黏度及高切黏度)、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凝血酶原时间(PT)]、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4.05%(3/74),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6.22%(1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中切黏度、高切黏度、D-D、t-PA、ET-1均低于对照组患者,FIB、PT、NO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76%(5/74),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27%(1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对骨折置换术后下肢DVT的预防效果优于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凝血功能指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生失禁相关性皮炎的临床特点和预测因素。方法应用失禁相关性皮炎评估工具回顾性分析92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失禁性皮炎的情况,同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卒中史、糖尿病、便秘、意识状态、体温、大小便失禁、血糖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中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29.35%,以晚发性为主(占62.96%)。发生失禁相关性皮炎组与未发生组比较,卒中史、糖尿病(病程长、随机血糖高)、发病时间≥12h、体温≥38.0℃、院前发生大小便失禁、NIHSS评分高、低白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失禁性皮炎发生率高,早发性与晚发性皮炎的危险因素不同,有卒中史、糖尿病史、发病时间长、有发热、院前大小便失禁、免疫功能低下等患者应成为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与血液黏度及流速有关。目的:探讨术前及术后血流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THA术后管理的指导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THA治疗的6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监测患者术前、术后1 h及术后1 d的血流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术后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24例和非DVT组37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和围手术期血流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参数差异。结果:DVT组与非DVT组的性别、年龄、ASA分级、体重指数(BMI)、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术前、术后1 h、术后1 d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与非DV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及非DVT组术后1 h、术后1 d的MAP、HR、CVP、FIB、HCT、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的MAP、HR、CVP、FIB、HCT、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的△1、△2、△3(△1=术后1 h-术前,△2=术后1 d-术前,△3=术后1 d-术后1 h)与非DV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术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缓滞的现象,需要密切关注THA术后血液黏稠度、血流速度较术前改变幅度较大者或改变幅度仍在进一步扩大者,必要时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骨生注射液骨髓腔内注射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用糖皮质激素造成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治疗组在造模成功后采用股骨头骨髓腔内注射骨生注射液治疗,于治疗6周后对三组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股骨头空骨陷窝数测定。结果:在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股骨头空骨陷窝率的比较上,治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生注射液采用股骨头骨髓腔内注射给药对实验性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愤怒倾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愤怒倾向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 以48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发病后5~10 d应用特质愤怒量表(TAS)进行愤怒评估.记录患者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社会人口学特点和临床特点;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卒中后愤怒倾向(PSAP)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72例(14.9%)患者存在PSAP.PSAP组和非PSAP组的卒中前T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卒中后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SAP组和非PSAP组的糖尿病、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既往卒中、入院时NIHSS得分存在显著差异.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SAP与既往卒中和NIHSS评分独立相关(均P<0.05).结论 PSAP是卒中后一种较为常见的情绪改变,并且NIHSS评分和既往卒中与PSAP密切相关,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4%琥珀酰明胶溶液(4% succinylated gelatin,GEL)术前扩容对胃癌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40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分为2组(n=20),另选20例同期在本院行健康查体者作为正常对照.麻醉诱导时于30min内给2组患者分别输注15ml/kg GEL溶液(GEL组)或乳酸钠林格氏(ringer's lactated,RL)溶液(RL 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0)、扩容结束后即刻(T_1)、扩容结束后1h(T_2)和手术结束后1 h(T_3)抽取静脉血,采用全功能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纤维蛋白原和血细胞压积(Hct).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癌组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EAI、纤维蛋白原增加(P<0.05 .与T_0比较,GEL组T_1、T_2和T_3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EAI、纤维蛋白原、Hct降低(P<0.05).与T_0比较,RL组T_1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EAI、纤维蛋白原、Hct降低,(P<0.05),T_3时伞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增加(P<0.05).与RL组比较,GEL组T_2和T_3时全血黏度、EAI、纤维蛋白原、Hct降低(P<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液处于高黏状态,术前采用GEL溶液扩容能明显改善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性、减轻高黏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于我院行传统开腹取石术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血液流变学及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4 h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浆黏度均升高(P<0.05),但观察组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2 h与术前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全血黏度高切和低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4 h Ig A、Ig G、Ig M水平均降低(P<0.05),但观察组Ig A、Ig G、Ig 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2 h Ig A、Ig G、Ig M水平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开腹取石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可降低患者血黏度,免疫抑制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