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40例脑梗塞的我市新农合患者.观察患者血管狭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监测血压,行颈椎动脉彩超、头颅CT、头颅MRI,检测血糖、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尿酸,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发热、收缩压、舒张压、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血糖、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与进展性脑梗死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TIA病史、收缩压、舒张压、发热、空腹血糖、椎动脉狭窄为进展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发热、C反应蛋白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CVD)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及其与CVD危险因素和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对160例CVD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对颅内外动脉血管的狭窄发生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VD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65%,中、老年组的中重度狭窄的比率明显高于青年组;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多分布在颅内动脉狭窄组,而伴高血脂和吸烟的患者多分布在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中;中、重度血管狭窄组的脑梗死和TIA的发病率高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易导致颅内外动脉狭窄,而后者是CVD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随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CVD的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CA供血区大面积梗塞患者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2年7月18例MCA供血区大面积梗塞住院患者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18例患者平均年龄(58.67±12.71)岁,男16例,女2例,吸烟9例,饮酒5例,12例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4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窦性心动过缓伴频发室早。18例共有27根血管狭窄(狭窄率≥50%),15例病灶供血动脉狭窄(83.33%),其中11例"罪犯血管"为M1段(61.11%),1例房颤未见动脉狭窄,2例血管迂曲未见血管狭窄。结论:MCA供血区大面积梗塞患者发病与M1段病变密切相关,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和HHcy为其危险因素,但窦性心动过缓、血管迂曲也可能是重要发病环节,ApoB/A1比值增高不能作为反应MCA动脉粥样硬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对20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实验组)以及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NIHSSS评分、葡萄糖、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以及冠心病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NIHSSS评分、葡萄糖、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当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防止中老年患者脑梗死复发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中老年脑梗死患者186例,根据患者有无复发脑梗死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两组,复发组96例,未复发组90例,本组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头颅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梗死复发组在不良生活习惯、常见合并症、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脑部病变程度方面高于未复发组;男性复发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为高发病年龄段。结论年龄、性别、常见合并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和脑部病变程度均为中老年患者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应严加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组共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9例,根据是其否患有糖尿病,分成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n=45)和非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n=54),2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膜形态及有无斑块,观察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以2级狭窄(X2=3.68 P<0.05)、3级狭窄多见(X2=5.33 P<0.05),且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p<0.05);非糖尿病组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发生率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受损程度进行评估,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伴有糖尿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纤维蛋白降解物(fibrin degradation,FDP)与术前脑梗死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至2018年于上海长海医院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83例,按照术前有无脑梗死的发生分成脑梗死组(71例)和无症状组(112例)。术前记录患者相关病史并且检测凝血、肝肾功、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与术前脑梗死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调整了年龄、肾功能不全病史、吸烟史、D-二聚体等变量后发现,颈动脉狭窄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FDP每增加1μg/ml,脑梗死发生风险降低39%(OR=0.61,95%CI=0.38~0.99,P0.05)。在无糖尿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通过曲线拟合发现,以FDP=4.64μg/ml为截点,FDP与脑梗死发生存在显著差异。当FDP4.64μg/ml时,每增加1μg/ml,脑梗死发生风险增加59%(OR=1.59,95%CI=1.07~2.37,P0.05);当FDP4.64μg/ml时,每增加1μg/ml,脑梗死发生风险降低86%(OR=0.14,95%CI=0.02~1.15,P=0.0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颈动脉狭窄合并存在糖尿病的患者中,FDP是术前脑梗死发生的保护因素,对筛查预测术前脑梗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无糖尿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FDP越接近4.64μg/ml,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越高,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进展性卒中的发生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欧洲进展性卒中的诊断标准判定是否进展,对可能导致卒中进展的危险因素与非进展组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进展性卒中患者入院时发热、头痛、血肿增大、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与非进展性卒中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入院时白细胞数增高、发热、有头痛症状、入院后头颅CT显示血肿增大、入院时评分得分较高者、C反应蛋白增高及尿酸降低的患者较易出现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PIS)危险因素。方法选取78例PIS患者作为观察组,78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分析PIS危险因素。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糖、NIHSS评分、高血脂症、脑动脉狭窄,均为PIS发病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上述PIS发病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加强临床控制,对改善临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患者既往异常勃起发作史,用药史,性生活史,发病诱因和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有明确病因15例(60%),其中口服或注射药物史患者12例(48%),包括静脉滴注藻酸双酯钠5例(20%),阴茎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4例(16%),静脉滴注肝素2例(8%),口服"补肾"保健品1例(4%);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2例(8%),直肠癌转移患者1例(4%),15例患者中,并发糖尿病7例,高血压病6例,高脂血症6例,肾病综合征1例。无明确病因10例(40%)。结论:肝素、藻酸双酯钠以及阴茎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剂量过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的常见病因。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导致的血液高粘滞状态可能是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197例cABG术后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CABG术后按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是否有移植血管狭窄,将197例患者分为两组,狭窄组(n=87),非狭窄组(n=110)。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移植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狭窄组的87例患者血管造影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移植血管狭窄,累及吻合口321处,其中远端吻合口305处,近端吻合口16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远端吻合口吻合于右冠状动脉系统、靶血管狭窄〈70%、靶血管管径〈1.5mm、应用大隐静脉桥和非体外循环CABG等因素与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OR=3.654)、血脂异常(OR=2.625)、靶血管狭窄〈70%(OR=1.763)、靶血管管径〈1.5mm(OR=1.337)、远端吻合口位于右冠状动脉系统(OR=1.694)和大隐静脉桥(OR=1.652)是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血脂异常、靶血管狭窄〈70%、靶血管管径〈1.5mm、远端吻合口位于右冠状动脉系统和大隐静脉桥是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梅毒合并脑梗死患者有与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 方法应用病例回顾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4月3日~2017年7月28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HIV阴性的梅毒合并脑梗死患者共24例,将梅毒合并脑梗死患者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8例)与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脑血管病变分布、神经梅毒所占比例以及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比例。 结果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3.0 ± 8.7岁)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患者(58.1 ± 15.2岁)小(t= 2.59、P= 0.016),两组患者均以男性居多,其中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患者中男性62.5%;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患者中男性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40,P= 0.9)。病变血管分布方面,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患者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更易累及颅内血管(75.0%vs. 31.3%,χ2= 4.11、P <0.05)。两组患者既往脑梗死病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vs. 50.0%,χ2= 3.2、P >0.05)。神经梅毒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5%vs. 92.9%、χ2= 3.15、P >0.05)。 结论梅毒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组平均年龄较小,病变以颅内血管受累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168例脑外伤患者。收集年龄、性别、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环池形态、瞳孔散大、急诊手术、首次CT时间、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等资料。计算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63例(37.5%)脑外伤患者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OR=12.421,95%CI=1.263~42.715,P=0.001)和首次CT时间(OR=0.421,95%CI=0.263~0.715,P=0.002)是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率较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短时间内完成首次CT检查是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伴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方法选择经CT或MRI确诊的51例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全部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均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观察统计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及闭塞血管的侧支代偿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狭窄程度:9例(17.65%)≤50%,12例(23.53%)50%~70%,14例(27.45%)71%~99%,16例(31.37%)闭塞。51例中,40例(78.43%)存在梗死相关病变血管。16例闭塞病例中,12例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对伴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梗死主要由前循环系统血管病变引起,观察血管病变程度及侧支代偿建立情况对疾病下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芙蓉 《护理学杂志》2006,21(19):38-4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病史对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按时间段进行划分,并对不同时间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高峰在3:00~9:00;发病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风心病、高脂血症、胆道疾病等危险因素有关;3:00~9:00时间段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与其它时间段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是引起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脑梗死患者、脑梗死高危人群的监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168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关系。结果行t检验,颅脑外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1.74±0.85)mg/L较对照组(0.16±0.05)mg/L显著升高(P〈0.001)。45例(26.8%)颅脑外伤患者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行t检验,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2.62±0.72)mg/L较非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患者(1.36±0.67)mg/L显著升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浓度(OR=1.220,95%CI=1.109-2.408,P〈0.001)是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48,95%CI=0.784-0.907,P〈0.001),且判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大于2.17 mg/L,对预测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有84.4%的灵敏度和73.2%的特异度。结论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1年7月收治入院的糖尿病患者47例,随机分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实验组)23例、糖尿病无脑梗死组(对照组)24例两组,进行相关因素比较,并评判其影响程度及采取的对策。结果本研究证实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生活习惯有关。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能够增加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性。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很多的生活因素和疾病因素相关,且预后不良,患者病残率高、致死率高,了解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于临床治疗及患者愈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各种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肾病的关系,从而有效地预防及早期干预,减缓终末期肾病的发生。方法选取收治的33例缺血性肾病患者,收集其生活习惯、既往史、家族史、临床资料、合并症。结果缺血性肾病的发生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肥胖、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缺血性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慢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高血脂母糖尿病、肺部感染、抗凝治疗、肾动脉血管支架植入。有效地预防及早期干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因素,纠正心功能不全及积极控制感染是降低缺血性肾病和减缓慢性肾衰竭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纤溶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n=60):对照组(奥扎格雷钠80mg静滴,每日2次)、实验组(奥扎格雷钠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纤溶酶200U静滴,每天1次),疗程均为14天,其他常规治疗方法一致.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出血倾向.结论:纤溶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用奥扎格雷钠,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传统的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不能完全解释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生率,一些非传统的危险因素如微炎症状态、营养不良、同型半胱氨酸、感染、基因多态性等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