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探讨自制入肝血流阻断器械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72例,根据不同入肝血流阻断器械分为两组,各36例。试验组采用自制入肝血流阻断器械进行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市面上购进的入肝血流阻断器械进行切除术。对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手术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本研究自制入肝血流阻断器械在临床中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双腔引流管在腹部消化道吻合手术中预防冲洗引流的作用和优点。方法:用10号脑室引流管套入剪去短臂的T管制成双腔引流管,将其放置于667例腹部消化道吻合口下方进行预防性冲洗引流,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均引流通畅,无放置引流管后引起的并发症,5例吻合口瘘的患者获得满意的灌洗引流。经全身支持等综合治疗,瘘口在1个月内一期愈合。结论:在腹部消化道吻合口下方应用双腔引流管进行预防性冲洗引流,安全,有效,且双腔管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手术及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而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血肿、切口感染裂开等,切口愈合不良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增加其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妇产科医师的压力甚至还会引发医疗纠纷。肥东县中医医院自2012年7月~2014年1月,选择性的对具有影响腹部切口愈合不良高危因素的产妇应用腹壁引流管取得良好效果,现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办法。方法对2003-2009年收治的75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例均进行了不同部位的肝叶切除,术中均使用了胆道镜,术后配合碎石、取石、中药排石等综合治疗。结果 75例肝内胆管结石均去除了病灶,结石取出较彻底,术后恢复较好。结论肝内胆管结石必须采取恰当的肝叶切除术去除病灶,再配合多种方法才可以取得满意效果,减少结石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置引流管的护理.方法回顾总结分析13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置引流管的护理.结果131例LC病人置引流管均治愈.结论术中适时、恰当、得力的放置引流管;术后密切观察病人引流液、量、色性质,妥善固定引流;术后活动的正确指导是LC置引流管病人预防并发症、痊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某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腹腔三套管冲洗引流的护理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我科收治的3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术后行腹腔三套管冲洗引流的护理。结:胰瘘5例,伴感染3例,伴出血1例经腹腔三套管冲洗引流后痊愈出院。结论: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妥善固定引流管、严格无菌操作、细致观察冲洗情况、做好专科护理是治疗PD术后胰瘘重要的护理措施。且使内科护理技术与外科护理技术交织相融,提高了专科护士的综合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行肝切除术时半肝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对胃肠功能、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9例)和B组(31例),分别行半肝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及肝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A组较B组胃肠功能恢复快[(62.16±2.35)h比(86.83±3.52)h](P<0.05),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恢复至术前水平时间均较B组短(P<0.05).结论 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后对患者胃肠功能、肝功能影响较小,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对性腹腔引流管护理在急性胆囊炎患者急诊胆囊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医院接受急诊胆囊切除术治疗的64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将术后实施针对性腹腔引流管护理的3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采取常规术后护理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3%)低于对照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8%)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急诊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实施针对性腹腔引流管护理,可加快其康复进程,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手术血流阻断技术,以减少术中出血,预防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方法对14例行右半肝切除患者采用绕肝提拉技术及半肝阻断。结果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肝功能恢复快,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肝功能不全,无手术死亡。结论绕肝提拉技术及半肝阻断在右半肝切除术中的联合应用,是减少术中出血、防止术后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分析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操作要点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问收治的54例应用腹腔镜完成肝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信息。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没有发生二次手术或开腹手术的现象;平均手术时间为(162.5±12.4)min,手术过程中平均出血量为(265.6±111.3)ml,术后进食平均时间为(1.4±0.4)d,术后下床活动的平均时间为(22.5±2.6)h,平均住院时间为(7.1±1.2)d,术后各项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治愈。术后患者并发症情况:1例肺部感染,3例胸腔和腹腔积液,无其他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好,患者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自制小引流管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口感染是阑尾炎术后常见并发症 ,一旦发生 ,将延长患者住院日 ,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自 1998~ 1999年两年 ,我院共收治急性阑尾炎 10 2例 ,手术治疗 89例 ,一律采用自制小引流管引流切口 ,与 1996~ 1997年两年阑尾手术94例作对照 ,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6 8例 ,女 2 1例 ,年龄 7~ 78岁 ,平均 37岁 ,切口用自制小引流管引流。对照组年龄、性别与本组作统计学处理 ,相差无显著性 (P>0 .0 5 ) ,两组手术方法均采用传统术式 ,有可比性。1 .2 方法 阑尾手术关腹缝完腹膜后 ,取一次输液器头皮针 1根…  相似文献   

12.
何伦新 《现代保健》2010,(31):42-43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及狭窄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在笔者所在科施行肝叶切除术的80例肝内胆管结石及狭窄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肝叶/段切除术中,同时行单纯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42例,胆总管探查取石+胆总管/肝总管+空肠Roux-en-Y型吻合10例,肝胆管探查取石+狭窄胆管切开成形+胆管空肠Roux-en-Y型吻合7例,肝胆管探查取石+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2例.66例(82.5%)获得6个月~4年的随访,术后残余结石12例(15.0%),经胆道镜取净7例.术后发生膈下脓肿3例,胆瘘7例,肺部感染3例,伤口感染11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均经积极非手术治疗痊愈.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针对肝内胆管结石的原发病灶合理选择肝叶/段切除术,可有效解除狭窄、畅通引流,降低术后残石率及胆管炎的发生率,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及狭窄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肝叶切除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河南省肿瘤医院自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以来同一手术组收治的67例肝门胆管癌切除病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根据术中探查情况和Bismuth分型实施,其中38例行联合肝切除和29例未联合肝切除;肝切除组获R0根治21例,R0根治率55.3%,未行肝切除组获R0根治10例,R0根治率34.5%,R0根治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肝切除组有15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39.5%,其中肝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未切肝组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3.8%;R0根治组(31例)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3%、53.6%和32.1%,R1-R2根治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7%、30%和10%,两组间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肝切除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8%、48.5%和24.2%,未肝切除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32%和16%,肝切除组与未肝切除组的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应积极外科治疗,联合肝叶切除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普通吸引器刮吸法切肝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普通吸引器刮吸法切肝45例(刮吸法组),指捏法切肝35例(指捏法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结果 刮吸法组术中出血量(282±160)ml,住院时间(7±5)d;指捏法组术中出血量(410±220)ml,住院时间(14±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指捏法组术后并发出血3例,胸腹水4例,肝功能衰竭4例,感染7例;而刮吸法组仅1例发生感染.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吸引器刮吸法切肝优于常用的指捏法切肝,是临床值得推广的一种切肝方法.  相似文献   

15.
普通吸引器刮吸法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麦默通乳腺活检系统对乳腺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及操作技巧。方法 对58例66处乳腺良性肿瘤行B超引导下麦默通乳腺活检系统微创旋切术,评价其对乳腺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乳腺良性肿瘤,术后超声扫描均提示病灶消失。患者乳房上仅留下0.3cm的微小切口,手术操作简单,平均手术时间35min。5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轻度皮下淤血或原病灶切除处创腔积血,经处理后均痊愈。其中38例患者随访6—18个月,临床及B超检查均无肿瘤残留及复发迹象。结论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活检系统切除乳腺良性肿瘤具有穿刺准确、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术后瘢痕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合于直径3.0cm以下的乳腺良性肿瘤,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但术中应注意确保病灶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技术及在精准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HDxt 3.0T超导磁共振对63例患者行动态增强检查并作成像质量评价.结果:63例检查患者的腹部动态增强效果满意,血管清晰,病灶明确,其中15例患者经手术证实病变与增强检查显示相符.结论:3.0T磁共振动态增强能够准确显示肝脏血管及病变,对精准肝癌切除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管镜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94例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行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管镜治疗,对照组行多肝叶切除术联合胆管镜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肝叶切除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达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2%(P0.05);在肝叶切除方面,两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与术前1 d比较,两组术后7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而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未见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89%,结石残余率为6.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和21.28%(P0.05)。结论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管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结石残余的发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胸膜腔负压是维持肺气体交换的重要条件。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导致胸膜腔内负压改变,导致病人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障碍。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胸腔手术常见的处理方法,其目的在于使血、气等自胸膜腔内排出,恢复胸膜腔的密闭性并重建胸膜腔的正常负压,使肺复张。稳定纵隔,防止因纵隔过度移动及摆动造成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甚至胸膜感染、休克。因此术后细致的胸腔引流管管理;观察胸腔内引流液,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掌握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及护理,是肺切除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肝脏外科技术最早从腹腔镜腹腔探查和肝组织活检开始.1991年,妇科医师Reich应用腹腔镜切除了位于肝脏边缘的良性肿瘤,完成了世界首例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1].随着腹腔镜断肝器械的持续发展,以及手术技术的进步,不断有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的报道,肝脏的切除范围已经由肝脏边缘良性病灶切除延伸到肝叶、肝段、半肝、中肝切除等.现主要从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断肝止血器械、手术操作要点、手术并发症及预防、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案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肝胆外科2007年4月-2013年12月所收治肝癌切除病例58例,随机分为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法)(A组22例)、半肝血流阻断组(B组19例)和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组(C组17例),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指标的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手术时间上B组较C组和A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及恢复情况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均能有效地控制出血,半肝血流阻断和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更安全,安全性高;同半肝血流阻断相比,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省时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