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角朊细胞的粘附性与表皮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朊细胞从基底层向表层分比的过程中伴随有细胞粘合性连接和细胞粘附分子的改变。基底细胞通过半桥粒、灶性接触及其粘附分子——整合素α_6β_4、α_3β_1、α_2β_1、α_5β_1与基底膜相连。基底细胞的侧面和顶面育幼稚的细胞间型粘合连接和桥粒结构。后者在棘层逐步成熟,进入粒层和角化层退化。中介细胞间型粘合连接和桥粒的细胞粘附分子主要为E-钙粘素,P-钙粘素和桥糖蛋白。角朊细胞分化过程中粘耐性改变育蛋白水解酶和糖酶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983111 表皮角朊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马刚(白求恩医大应用基础医学研究所一院皮肤科)…//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8,24(3).-324 用Dispase和胰蛋白酶成功地消化分离和培养了鼠表皮角朊细胞。表皮细胞培养易混有成纤维细胞污染,因此如何避免成纤维细胞污染和减少基底细胞丢失是培养成功的关键。胰蛋白酶消化破坏桥粒和半桥粒,消化时间过短易混有纤维细胞,消化时间过长部分基底细胞丢失。而Dispase作用在真皮、表皮连接处,仅破坏半桥粒。分离得到表皮部分再经胰蛋白酶消化成为单个游离细胞。角朊细胞在玻璃培养皿和塑料培养皿上贴壁率较低。作者在预铺鼠尾胶原的培养板孔底培养角朊细胞,明显提高了贴壁率。培养细胞呈多角形,抗角蛋白抗体染色阳性,说明培养的细胞是角朊细  相似文献   

3.
本文复习了获得性表皮下大疱性疾病在免疫学方法的某些最新进展基底膜带:基底膜带包括表皮基底细胞浆膜的底缘,透明板,致密板,具有锚丝、微原纤维束及胶原纤维。基底膜带的上部是由角朊细胞、黑素细胞和Merkel细胞等表皮基底细胞的细胞膜组成。半桥粒形成的致密板正位于这些细胞膜的下方,贯穿于细胞浆的张力细丝就附着在这些板上。其下方为透明板,在电镜下看起来是透明的,由基板素(Laminin)和其它物质组成。基板素是一种不对称的非胶原糖蛋白,其性质尚未充分鉴定。再往下是致密板,好似表皮细胞的支架,主要由Ⅳ型胶原纤维、蛋白多糖和其它物质组成。来自真皮的锚丝置入基底板,于是将致密板锚在真皮上。最底层是真皮乳头,  相似文献   

4.
皮肤基底膜带(BMZ)是连接表皮真皮的重要结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渗透屏障作用,可防止有害物质通过。基底膜带很窄,仅50~90nm宽,可分为4层:①基底细胞浆膜:为与真皮相邻的基底细胞浆膜,其上有对表皮真皮连接起关键作用的半桥粒;②透明板:位于基底细胞浆膜的下方;③致密板;④致密板下带。在BMZ的表皮侧,可见一些电子致密区──半桥粒(hemidesmosome),它将表皮连接到真皮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皮肤基底膜带研究十分活跃,进展十分迅速,在实验皮肤科学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970001 角阮细胞粘合性连接的分子基础(综述)/聂祝湘//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4)。-227~229 表皮由一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角朊细胞)组成。角朊细胞同其他细胞一样,借助于粘合性连接和细胞粘附分子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序排列的整体。角朊细胞的粘合连接主要是指粘合连接、桥粒和半桥粒。本文对其分子基础进行了综述。参21(张秉正)  相似文献   

6.
银屑病皮损中细胞凋亡的原位标记检测与bcl-2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与银屑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 (Td T)介导的 d- U 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技术 (TUNEL ) ,原位检测了银屑病皮损的凋亡角朊细胞 ,应用免疫过氧化酶技术研究了正常人皮肤与银屑病皮损的 p5 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 bcl- 2的表达。结果银屑病表皮各层中 ,大量角朊细胞呈现出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基底层及表皮中下部各层大量角朊细胞 PCNA染色强阳性 ,基底层中 bcl- 2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论 在银屑病皮损中角朊细胞凋亡增加 ,推测可能是针对细胞过度增殖的一种稳态机理  相似文献   

7.
表皮的粘连     
表皮细胞膜上的粘附分子不仅把细胞连接在一起,而且改变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把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钙粘素家族介导带状连接和桥粒的粘附调节角朊细胞间的粘连。细胞外钙在调节体外角朊细胞间粘连,生长和分化方面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黑素细胞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对黑素细胞的生长、分化,黑素细胞与基底膜、黑素细胞和表皮其它细胞之间的关系等研究的新进展。研究证明黑素细胞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脱离基底膜游走,而后被角朊细胞所降解。恶性黑素瘤(恶黑)位于表皮时,其周围有基底膜包围,当侵入真皮后,基底膜成分发生明显变化,除板层素外,其它基底膜蛋白成分均消失。说明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和转移与之有关。角朊细胞释放一些因子,如基本成纤维细胞因子,为黑素细胞的自然分裂剂。此外白三烯C_4(LTC_4)和白三烯D_4(LTD_4)也能刺激黑素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一例2个半月的男儿患大疱性类天疱疮。该儿在生后2个半月时两足底出现小豆大水疱伴剧痒,3天后两手掌、手背出现伴有红斑的米粒大水疱和丘疹,一周后躯干、两上肢也出现,部分呈环状排列,口腔内无病变。取腹部红斑丘疹处活检,组织像见真皮上部水肿,真皮乳头处形成单房、多房性水疱,主要在真皮上中部血管周围有浸润细胞,主要为嗜酸细胞和小淋巴细胞。表皮基底层见外渗细胞,并有空泡形成。电镜:基底膜上附有零落的基底细胞,基底膜完整,在基底膜与表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半桥粒成分     
半桥粒成分聂祝湘综述刘荣卿叶庆佾审校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630038)半桥粒(Hemidesmosome)位于上皮细胞的基面或复层上皮细胞基底层的基面,在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之间的连接中起重要作用。形态学上,半桥粒相当于桥粒结构的一半[...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将患者皮损处的角朊细胞悬浮液接种到取自健康人体死亡的去表皮的真皮(DED)上,复制成功家族性良性天疱疮(FBCP)各种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用正常的角朊细胞作对照培养.表皮细胞的制备:将成人胸部皮肤浸在0.1%胰蛋白酶液中,37℃,30分钟.  相似文献   

12.
郎格罕氏于1868年首先发现了此种位于基底层上的树枝状细胞,由于限于普通HE染色只能看到角朊细胞和透明细胞(黑素细胞)2种,所以一直延迟了近100年,直到1961年,通过超微结构的观察,才对此种细胞的结构有了突破。郎格罕细胞的特点是有一种棒状或球拍状的细胞器,称之为郎格罕细胞颗粒。郎格罕细胞具有分叶状核和比较透明的细胞浆,但缺少角朊细胞和黑素细胞所具有的特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某些皮肤肿瘤的不同角蛋白和丝聚合蛋白及桥粒斑蛋白的表达情况,用抗表皮(AE)系列单抗、连续冰冻切片法及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几种皮肤肿瘤进行了研究。结果:①Bowen病、蕈样肉芽肿(MF)、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的病损处表皮基底层角朊细胞与AE1反应减弱或消失,棘层、颗粒层角朊细胞可与AE1反应。SCC、Paget病、Bowen病的瘤细胞可与AE1反应。①疣状痣、脂溢  相似文献   

14.
虽然蕈样肉芽肿(MF)不足半数病例的表皮内缺少Pautrier小脓肿(PM),但通常PM是MF的特征.本文用电镜研究了一个56岁男性MF肿瘤期的几块皮肤活组织标本,且讨论了它的组织发生学.结果发现:在MF表皮内,容易找到异常的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上不同于周围的角朊细胞,每个异常细胞有一大而锯齿分叶状的核,胞浆少,其中可观察到发育好的高尔基器和核糖体,未见张力微丝或桥粒.它们在表皮内单个存在或形成小团.在  相似文献   

15.
正常人角朊细胞从基底层向角质层移行时呈有顺序的成熟形式,进程中伴有角蛋白(Ks)与套膜蛋白合成的变化。在基底层产生碱性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细胞因子在表皮与真皮相互作用中所起的作用,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白介素1α(IL-1α)及白介素6(IL-6)对角朊细胞与真皮成纤维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前列腺素E1(PGE1)的调节作用.IL-1α主要由角朊细胞产生,而IL-6则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来自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清液有较强的促进角朊细胞增殖能力.来自角朊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也有一定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IL-1α和PGE1可促进成纤维细胞IL-6的产生.抗IL-6抗体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角朊细胞的促生长活性.以上结果说明IL-1α和IL-6可能是介导表皮-真皮相互作用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细胞因子在表皮与真皮相互作用中所起的作用,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白介素1α(IL-1α)及白介素(IL-6)对角朊细胞与真皮成纤维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前列腺E1(PGE1)的调节作用。IL-1α主要由角朊细胞产生,而IL-6则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来自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清液有较强的促进角朊细胞增殖能力。来自角朊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也有一定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IL-1α和PGE1可  相似文献   

18.
正常人表皮角朊细胞从基底层到外层角化层的分化过程中,从棘细胞层开始表达能与花生凝集素(peanutlectin或peanutagglutinin,PNA)结合的糖蛋白。在本研究中简明地称为花生凝集素受体(PNAR),角朊细胞分化达到颗粒层时,由于糖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在表皮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的产生及其调节因素。方法 培养人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用ELISA法测定PDGF多肽分子 ,用Northern杂交检测PDGF B链mRNA的表达。结果 人角朊细胞可合成PDGF多肽分子 ,双羟维生素D3 可促进其合成 ,肉豆寇沸波酯 (PMA)可抑制其合成。成纤维细胞不产生PDGF分子 ,可测到低水平的PDGF B链mRNA表达。结论 表皮角朊细胞是皮肤中PDGF分子的一个重要产生细胞 ,成纤维细胞不能产生PDGF可能是由于存在翻译阻抑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用免疫印迹技术已证明,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循坏自身抗体是直接抗基底膜的一种独特的蛋白。该技术可用于EBA的诊断研究。EBA抗体的靶抗原是Ⅶ型胶原的羧基端区。这种胶原是新近发现的,是形成锚纤维的主要成分,体外培养的真皮成纤维细胞和角朊细胞均能合成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