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2006,25(2):117-120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是应用同步记录心腔内和/或体表心电图结合程控电刺激等方法来研究心脏生物电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以协助选择治疗方案,并可判断预后与研究药物的疗效。近20年来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展,使心脏电生理概念不断得到更新,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已成为诊治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2.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是应用同步记录心腔内和/或体表心电图结合程控电刺激等方法来研究心脏生物电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以协助选择治疗方案,并可判断预后与研究药物的疗效.近20年来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展,使心脏电生理概念不断得到更新,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已成为诊治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近代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的影响,要…  相似文献   

4.
折返性过早搏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早搏动是临床最常见到的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可以是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引起,可以由折返或触发机制引起。但在具体分析和处理心律失常时,临床或心电图医师常把各种心动过速与折返相联系,把各种早搏与自律性机制相联系,折返性过早搏动的概念常被淡泊或遗忘。近年来,经临床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证实的折返性过早搏动十分多见,应当给予足够的、充分的重视。一、折返性过早搏动的概念临床心电图和临床电生理的折返概念是指一次激动经过传导,再次激动心脏某一部位的现象。由折返机制引起的过早搏动称为折返性过早搏动。多数过早搏动属于折返…  相似文献   

5.
小儿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芳之  刘丰 《山东医药》2002,42(23):51-52
小儿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自律性异常 :自律性是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和希氏束 -浦肯野纤维系统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特征。在正常心脏 ,窦房结的自律性比其他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都要高。当窦性心律降至次级起搏点自身频率以下时 ,或次级起搏点冲动频率超过窦性心律时 ,心脏的起搏点将从窦房结转向窦房结以外的次级起搏点。副交感神经受刺激或窦房结病变均可引起窦性频率减慢或受抑制 ,即发生“逸搏”。另外 ,很多因素可提高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 ,使得在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情况下 ,也发生心脏起搏点的转移 ,称为…  相似文献   

6.
实际上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某种情况下就是产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所以所有治疗均有一个权街利弊的考虑。药物诱发心律失常的机制有关冲动形成的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抑制由正常或异常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激动所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自主节律点产生传出阻滞以阻止向静息的心肌传播,而不抑制起搏点。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是增加正常或异常的自律性或产生延迟的(洋地黄)或早期的(奎尼丁)后电位,从而激起持续性节律活动产生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7.
正心脏活动是一个心电激动与心肌机械活动的综合过程,首先产生电激动,而后在相应部位出现心肌机械运动。心电图有助于观察电活动的起源与传导从而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而超声心动图可通过观察房室壁和瓣膜运动、心内血流频谱的变化来明确心脏机械运动的节律异常,从而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两者从不同角度对应观察,有助于了解与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昼夜节律是一种正常生理节律,调控着机体的生理机能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包括心脏在内的机体众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其紊乱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现综述昼夜节律调节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基础及机制,归纳了伊伐布雷定、β1受体阻滞剂、莫雷西嗪、胺碘酮等治疗药物通过改变昼夜节律基因,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旨在为心律失常的预防、治疗及术后康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要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如何作用于心律失常的,需要对正常心脏纤维的电生理学有所认识。本篇旨在概述正常心脏动作电位的离子和电生理学基础。以后各篇将叙述正常电生理功能的失调及其在促发心律失常上的含义,以及各种治疗方法对心脏细胞电生理学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激动起源部位、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等发生的异常。多数情况下,心律失常是作为心脏内外疾患或生理情况下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的表现。少数情况下,以综合征的形式独立出现,如预激综合征、窦房结综合征、长QT综合征(LQTs)、Brugada综合征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础与临床证据表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特点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特别在女性月经周期、妊娠和绝经等时期,心律失常具有不同于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界嵴电生理特性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界嵴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是界嵴的横向传导能力。可能与其独特的电生理特征有关,主要表现在异常自律性、特殊传导性、特殊的动作电位特征及离子通道特性上,尤其是异常自律性和离子通道特性构成了界嵴电生理影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一些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变化或异常能成为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基础。本文探讨室内传导速度的加快是否具有这种  相似文献   

13.
心脏蒲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PF)由于有着独特的解剖位置、细胞结构和电生理特征,在电冲动向心室肌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来的研究证实,PF在诸多疾病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中起触发和(或)维持作用,因而PF成为近来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PF易于发生早后除极(EAD)、晚后除极(DAD)和异常的自律性,所以许多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PF系统.通过折返机制和局灶机制(异常自律性、触发活动或微折返),PF参与了室颤的维持.针对异常PF电位的消融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室速/室颤的治疗.本文拟对PF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心律失常可由自律性异常或传导异常,或两者同时出现所引起。内脏神经系统,通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输出,可改变心脏的这两个性能而形成各种复杂的情况。心律失常很常见,但在良性和危及生命心律失常之间,存在一种主要的差异。目前认为,任何加剧心肌电不均一性的情况,易发生心律失常,包括自主神经影响,心肌本身或外界影响不均一所引起的电不均一性,很可  相似文献   

15.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是指以生物电变化,即跨膜电位变化为基础而形成的心肌细胞在生理功能上的某些特殊性能,包括自动节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自动节律性叙述兴奋的自发,兴奋性叙述兴奋的难易,传导性叙述兴奋的扩布,三者都描述兴奋过程,而兴奋过程是以动作电位作为指标,故合称为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是心律失常的直接原因,因而对其了解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Hoffman和Granefield提出,心律失常的发生是由于异常冲动形成、传导障碍或两者兼有所致。随后,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原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根据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分类,促进和指导了抗心律失常药的研究和临床用药。一、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临床上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有自律性、后电位触发与折返。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增加,可由于突性冲动增快或异位冲动的产生而形成。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肌缺血缺氧,洋地黄中毒等,使心肌细胞内钙增多,钠钾减少而诱发心律失常。在心肌细胞除极  相似文献   

17.
过去 2 0年内临床电生理的发展 ,带来了射频消融治疗和复律除颤器的置入 ,解决了一些难以治疗的心律失常。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发展 ,希望能开发新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本文即以离子流通道为靶点 ,简述与心律失常发生和药物治疗有关的离子流。1 与心电活动有关的离子流  心肌细胞基本电活动表现为动作电位 ,即有 5个时相 ,0相为心肌细胞除极电位 ,1~ 3相为复极电位 ,4相为心肌细胞静息电位。 1舒张期离子流 :无自律性细胞的舒张期电位是由内向和外向离子流动态平衡构成。外向离子流为内向整流性钾流( K1 ) ,内向离子流较小 ,由 Na 和 Ca…  相似文献   

18.
肺静脉在心房颤动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最为常见的异常心脏节律。起搏电生理研究表明大多数心房颤动均为源自肺静脉壁内心肌组织(即肌袖)的异位搏动病灶所触发。但是,心房颤动肺静脉起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释,目前认为与肺静脉内心肌自律性升高,触发活动及折返有关。对心房颤动发生、发展及维持机制的研究,对于指导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2006,25(3):176-178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包括记录心腔内心电图和程控电刺激两种基本方法,心脏对电刺激后形成的激动反应是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通过心脏各部位在电刺激反应后形成的一系列波形和间期的特征性变化,了解心脏激动的正常或异常起源以及不同的激动顺序。掌握心脏对电刺激后所形成的不同反应形式及其特征,有助于分析体表心电图中各种心律失常以及理解其电生理机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心脏病中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应以了解有关机制为基础。晚近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实验指明,不同的机制,如折返、自律性增强(4相除极)、边界电流、和触发活动(迟发性后除极)可以在冠状动脉阻塞后引起心律失常。某些机制可能与缺血开始后的时距,以及有无部分再灌注有关。在人体心脏,冠状动脉阻塞后迅速变化着的电生理状况使缺血早期研究心律失常的机制有困难。只有在心肌梗塞的慢性期出现反复发作持续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才有可能进行诱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