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6例产妇产后72小时内泌乳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本文通过对306名产妇产后24、48、72小时内泌乳量差异显著性检验和对比分析,发现剖宫产、乳房异常、母婴分离产妇产后早期乳量比阴道分娩且乳房正常的产妇明显减少,提示纠正乳房异常,重视剖宫产及母婴分离产妇的母乳喂养指导,有利于促进早期母乳分泌量。 相似文献
2.
何明娇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98,(7)
本文通过对1205例产妇产后24、48、72小时内乳损值间差异显著性检验和对比分析,发现剖宫产和卧位哺乳产妇产后早期乳损值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和坐位及坐卧混合哺乳体位的产妇,提示减少剖宫产率、指导产妇产后尽早采用坐位哺乳,有利于降低产妇产后早期乳头损伤率,从而有力地促进和支持纯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3.
1205例产妇产后72小时内乳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1205例产妇产后24、48、72小时内乳损值间差异显著性检验和对比分析,发现剖宫产和卧位哺乳产妇产后早期乳损值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和坐位及坐卧混合哺乳体位的产妇,提示减少剖宫产率,指导产妇产后尽早采用坐位哺乳,有利于降低产妇产后早期乳头损伤率,从而有力地促进和支持纯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泌乳量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6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注意母婴同室,提倡早接触、早吸吮,并给予产妇一定的哺乳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心理、生理、生活方面的护理。结果:观察组产妇平均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泌乳量更充足(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生理、生活方面的护理可明显缩短始动泌乳时间,泌乳量也更充足。 相似文献
5.
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广的婴儿喂养方式,旨在为婴儿健康地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早期泌乳量和足够奶量是保障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产后乳房按摩干预对产妇产后泌乳量、乳房胀痛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产妇90例,按照是否进行产后乳房按摩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常规干预+产后乳房按摩。观察两组产妇的产后泌乳情况、乳房胀痛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产妇初乳分泌时间短于对照组,血清催乳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3 d泌乳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房疼痛程度、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房按摩干预可提高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后泌乳量,缓解乳房胀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产妇产后72 h乳汁分泌缺乏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住院分娩的345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7∶3的比例分为建模组242例和验证组103例,并根据产后72 h乳汁分泌情况将建模组产妇分为乳汁分泌缺乏组69例和乳汁分泌正常组173例。收集产妇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妇产后72 h乳汁分泌缺乏的影响因素;采用R3.6.3软件构建预测产妇产后72 h乳汁分泌缺乏的列线图模型;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产妇产后72 h乳汁分泌缺乏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 建模组产妇年龄、孕次、分娩方式、乳头类型等与验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汁分泌缺乏组初产、剖宫产、分娩至开奶时间>1 h、婴儿24 h吮吸乳房次数≤6次、未进行乳房按摩产妇占比高于乳汁分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产次、分娩方式、分娩至开奶时间、婴儿24 h吮吸乳房次数均为产妇产后72 h乳汁分泌缺乏的影响因素(OR=3.488、2.381、2.442、2....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中日产妇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PD)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在日本东京地区以及中国河南地区医院及社区抽取产后半年内的产妇587例,其中中国产妇352例,日本产妇235例。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12项一般健康问卷(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 12)对中日产妇产后抑郁情况及精神痛苦水平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352例中国产妇31例检出有抑郁,检出率为8.81%。235例日本产妇有7例检出有抑郁,检出率为2.98%;中国产妇GHQ- 12病例检出率亦显著高于日本产妇。分娩方式、有无工作、有无人照看孩子以及精神痛苦水平是影响中日两国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的因素。结论 中国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高于日本产妇,其中无工作是影响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顺产、有人照看孩子、精神痛苦水平低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泌乳量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60例产妇给予心理、生理、生活护理,观察和记录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以及48h泌乳量。[结果]160例产妇泌乳始动时间为15.6h±2.8h,24h内泌乳始动138例(86.25%),24h~48h泌乳始动22例(13.75%)。160例产妇中,产后48h泌乳量充足130例(81.25%),不足30例(18.7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心理护理、生理护理和生活护理等措施,可提前剖宫产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提高泌乳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二孩产妇的产后抑郁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抽取 2022 年 6 月至 2023 年 1 月怀化市 5 家医院产后 42
天来院随访的二孩产妇 203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产后抑郁量表测评产妇的抑郁状态;
分析影响二孩产妇产后抑郁的因素。结果 存在抑郁症状的二孩产妇 72 例(35.5%),有抑郁倾向 64 例(31.5%)。文化程度、
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独生子女、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居住环境满意度、不良孕产史、产褥期知识
掌握、担心产后体型变化方面不同的二孩产妇,产后抑郁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孩产妇的文化程度、分娩
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婆媳关系、产褥期保健掌握程度、对分娩心理准备是二孩产妇产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
结论 203 例二孩产妇中,存在抑郁症状的二孩产妇有 72 例(35.5%),有抑郁倾向的二孩产妇 64 例(31.5%)。二孩产妇的文化
程度、分娩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婆媳关系、产褥期保健掌握程度、对分娩心理准备均是二孩产妇产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生育二胎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2018年7-10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和产后复查门诊,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知觉压力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一般情况问卷,对生育二胎产妇配偶行问卷调查。结果 220名研究对象调查结果显示,二胎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4.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胎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包括居住条件满意度(OR:4.217,95%CI:1.15~15.47)、二胎出生后夫妻关系(OR:5.46,95%CI:1.25~23.89)、知觉压力(OR:1.39,95%CI:1.11~1.72)和社会支持(OR:0.663,95%CI:0.47~0.93)。结论 二胎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比较高,其受居住条件满意度,二胎出生后夫妻关系,知觉压力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影响。在二胎政策开放后,建议相关社区或医疗服务机构拓宽产后保健服务对象,增加男性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培训和教育,加强对男性产后心理健康问题评估和管理,以降低二胎产妇配偶产后抑郁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健康已婚产妇产后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分娩的产妇543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2和EPDS-10)进行测评,分析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543人中,57人(10.5%)有产后抑郁症风险;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孕期抑郁情绪、孕期焦虑情绪及新生儿疾病和产后抑郁呈正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期抑郁情绪、焦虑情绪、新生儿疾病是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结论: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主要与孕期抑郁、焦虑、新生儿疾病等因素有关,护理人员应对产妇进行常规筛查,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产后模块式营养干预对剖宫产产妇产褥期泌乳量及产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该院行剖宫产分娩的320例产妇,根据分层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产褥期接受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接受产后模块式营养干预,包括产后营养咨询、调节饮食结构及行为、优化饮食方案及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干预时间为28 d.观察两组产妇出院时、出院后7 d、14 d、出院后28 d的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及产后康复情况.结果 两组产妇出院时的泌乳量及乳房充盈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院7 d、14 d、28 d的泌乳量评分及乳房充盈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恶露消退时间、子宫复旧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而营养性贫血、产褥期感染、乳腺疾病、产后骨质酥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对剖宫产产妇行模块式营养干预能有效地提高乳房充盈程度,促使产妇产后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产褥期相关性疾病的发生,促进产妇产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产妇产褥期产后疲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管理产后疲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4—12月在上海市某三级乙等医院住院分娩后的产妇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疲乏量表在产褥期始末两个时间点对产妇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产妇157例,产妇产褥期末产后疲乏总分均值(7.85±1.58)高于产褥期始产后疲乏总分均值(7.13±1.72)分(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家庭经济负担、产后出血、分娩方式均为影响产妇产褥期始产后疲乏的主要因素(P<0.05);生育史、近一周夜间醒来平均次数、分娩方式、年龄均为影响产妇产褥期末产后疲乏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产妇在产褥期阶段产后疲乏程度随着时间推移在加重,医护人员应结合产褥期始末产后疲乏的相关因素,在产妇住院期间及随后的出院随访中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从而预防、改善产后疲乏。 相似文献
18.
《中国输血杂志》2019,(5)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采血量不足的相关影响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成都市血液中心219 140名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血是否足量分为采血足量组(n=218 674)和采血量不足组(n=466)。收集无偿献血者的献血资料并进行分类,单因素分析后记录采血量不足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献血量、献血次数、献血环境、献血季节、献血方式、年龄、体重、职业类别是无偿献血者采血量不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无偿献血者采血量不足与献血量、献血次数、献血环境、献血季节、献血方式、年龄、体重、职业类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应予以重视并采取适当措施以减少采血量不足的发生,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苏州市产妇丈夫产后抑郁(PPD)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加系统抽样方法抽取苏州市5个区县621名产妇丈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评估其抑郁现状,采用产妇丈夫一般情况问卷、新生儿一般情况、产妇一般情况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以EPDS≥10分为界值点,PPD发生率为19.7%。单因素影响因素分析中,12个分类变量(丈夫是否本地人、家庭年收入、向新生儿发泄情绪冲动、产妇婚姻满意度、产妇婆媳关系满意度、本次有无保胎、孕期照顾者、孕期对胎儿性别的期待、胎次、新生儿性别、神经质、客观支持)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D影响因素为家庭年收入、婆媳关系满意度、胎次、客观支持。结论:苏州市PPD发生率居于国内中等水平,EPDS可用于产妇PPD筛查,最佳界值点为10分;在国家大力实施三孩政策的情形下应对PPD重点人群和主要影响因素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适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产后6~8周产妇腹直肌分离的患病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月于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产后康复门诊就诊的产妇48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采用Glazer评估法测量产妇的盆底肌电值,采用指测法测量产妇腹直肌分离的程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病率为61.6%(301/489),其中轻度占比74.8%(225/301),中度占比21.5%(65/301),重度占比3.7%(11/301)。产妇年龄较大、经产分娩、混合喂养及新生儿体质量较高是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病率较高,应重点关注年龄较大、经产分娩、混合喂养及新生儿体质量较高的产妇腹直肌分离的情况。医护人员也应对腹直肌分离引起重视,在围产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措施,减轻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