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99Tc^m-MDP骨显像和MRI联合应用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994年以来的MRI和^99Tc^m骨显像诊断的骨转移瘤78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分别比较其对骨转移病灶的检出率。结果 骨显像表现:78例骨转移病例骨显像阳性者为75例;MRI表现:78例中有64例伴脊柱骨盆病变,有62例检出。骨显像检出的14个椎体假阳性病灶,在MRI上基本得到排除。结论 MRI和核素骨显像联合应用基本上检出了全部病灶,排除了假阳性,检出了各自没有发现的假阴性病灶,故二者相互补充,可以大大增加对骨转移瘤的特异性、准确性和敏感度。 相似文献
4.
梁绍奖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4):515-517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153Sm-EDTMP与153Sm-EDTMP联合“云克”(99Tc-MDP)两种方法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瘤的止痛效果及转移灶效果。方法96例确诊为多发性骨转移肿瘤中,60例单独使用153Sm-EDTMP治疗,36例使用153Sm-EDTMP联合“云克”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单独使用153Sm-EDTMP治疗,缓解骨痛的总有效率为61.67%,转移灶消除或缩小的总有效率为20.00%,而153Sm-EDTMP与“云克”联合治疗则分别为88.89%和44.4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单独使用153Sm-EDTMP治疗和153Sm-EDTMP联合“云克”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瘤都是有效的止痛方法,但153Sm-EDTMP联合“云克”对于多发性骨转移瘤止痛效果更佳(88.89%),同时使部分转移灶完全消失、缩小或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与多发性骨转移瘤99mTc-MDP骨显像的影像特征,评估99mTc-MDP骨显像对两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34例MM患者和50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进行99mTc-MDP骨显像对比分析.结果 (1)34例MM的骨显像332个病灶,其中316个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浓聚,16个病灶表现为浓聚合并减低或缺损.好发部位为肋骨,其次为胸椎、腰椎、骨盆,胸骨和颈椎较少见.(2)50例多发性骨转移瘤骨显像364个病灶均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好发部位为胸椎、肋骨、骨盆,其次为腰椎和四肢,颅骨和颈椎较少见.(3)MM骨显像在肋骨上大部分表现为散点状或串珠样,多发性为主,少有条片状表现;在腰椎、胸椎上则以扁平横条状、点状多见.(4)多发性骨转移瘤骨显像形态上多样化,多为团块状或不规则浓聚,并常表现为"超骨"显像.结论 99mTc-MDP骨显像对MM和多发性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体瘤苗回植对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S-P一步法及免疫浊度法分别检测3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自体瘤苗回植前后NK细胞活性、CD3、CD4、CD8、CD4/CD8及IgA、IgG、IgM的水平,并比较其变化。结果:治疗后NK细胞活性、CD3、CD4、CD4/CD8及IgG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CD8、IgA、IgM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自体瘤苗回植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与多发性骨转移瘤99mTc-MDP骨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评估99mTc-MDP骨显像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40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进行99mTc-MDP骨显像检查,观察骨髓瘤和骨转移瘤病灶在全身骨骼系统的放射性分布情况及影像学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显像共发现363个病灶,其中327个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浓聚,36个病灶表现为浓聚合并减低或缺损区。好发部位病灶数为肋骨251个(69.1%),其次为胸椎50个(13.8%)、腰椎21个(5.7%)、骨盆18个(5.0%),颅骨9个(2.5%),颈椎、胸骨分别5个(1.4%)和四肢骨4个(1.1%)较少见。肋骨上大部分表现为串珠样或散点状,多发性为主,少有条片状表现;在腰椎、胸椎上则以扁平横条状、点状多见。40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骨显像发现428个病灶,均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好发部位病灶数为肋骨99个(23.1%)、骨盆87个(20.1%)、腰椎85个(19.9%),其次为胸椎79个(18.5%)、四肢27个(6.3%),颅骨20个(4.7%)、胸骨17个(4.1%)、颈椎14个(3.3%)较少见。多发性骨转移瘤骨显像形态上多样化,多为团块状或不规则浓聚,并常表现为"超骨"显像。结论:99mTc-MDP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和多发性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化^89锶(^89Sr)治疗对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89Sr内照射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血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以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89Sr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瘤疼痛缓解组T细胞亚群改善,NK细胞活性上升,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疼痛未缓解组,其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89Sr治疗骨转移瘤可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表明抗肿瘤药物瘤普霖可提高小鼠对绵羊红细胞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功能,提高巨噬细胞-胸腺细胞自身花环的成花能力和成花百分率。实验证明瘤普霖是一种毒性小,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抗肿瘤药物,为临床和与其它疗法联合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热化疗对唇癌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热化疗对唇癌患者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为临床热化疗治疗唇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 0例唇癌患者给予静脉推注平阳霉素 (8mg)、甲氨蝶呤 (2 0 m g)后 ,给予 (4 2 .5± 0 .2 )℃、4 0 min微波热疗。每周两次 ,10次为一疗程。分别于第 1次热化疗前和第 10次热化疗后取患者静脉血 ,并采用 3H-胸腺嘧啶核苷 (3H-Td R)掺入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热化疗前后 T淋巴细胞转化指数和 CD4 + 、CD8+ 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热化疗一个疗程结束后 ,2 0例患者肿瘤全部消退 ,皮肤、粘膜形态恢复。治疗后 T淋巴细胞转化指数高于治疗前(P<0 .0 1)。治疗后 CD4 + T细胞和 CD4 + / CD8+ 比值高于治疗前 (P<0 .0 5 ) ;CD8+ T细胞治疗后低于治疗前 ,但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热化疗可以增强唇癌患者 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能力 ,这在热化疗治疗唇癌的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胸腺肽对重症毛细支气管炎T细胞亚类(CD3、CD4、CD8、CD4/CD8)及免疫球蛋白值(IgG、IgA、IgE、IgM)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2月莱钢医院住院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在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及治疗前、后血T细胞亚类(CD3、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A、IgE、IgM)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喘憋减轻、咳嗽、啰音消失时间明显缩短,住院天数明显减少,治疗前后血T细胞亚类(CD3、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胸腺肽可使患儿免疫功能增强,对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增强和调节作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岳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4):334-336
目的 探讨四君子汤对直肠癌术后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30例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65)和对照组(n=65),2组均给予FOLFOX-7化疗方案,研究组加服四君子汤,治疗4个周期。评价2组KPS评分、中医证候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KPS评分明显增加,对照组明显降低,2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研究组比较,对照组治疗后的CD3+、CD4+、CD8+和CD4+/CD8+降低更为明显(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纳呆、神疲、腹胀和便溏以及总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KPS评分与CD4+/CD8+呈正向相关关系(r=0.486,P<0.05),中医证候积分与CD4+/CD8+呈负向相关关系(r=-0.375,P<0.05)。结论 四君子汤联合FOLFOX-7化疗方案对直肠癌术后进行辅助化疗,可以明显改善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肿瘤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开放性临床随机选择骨转移肿瘤患者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静脉注射唑来膦酸4 mg,每月一次,1个月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止痛疗效、KPS评分的变化和转移灶治疗情况。结果 26例患者中,疼痛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3例,轻微缓解2例,无缓解1例,有效率为88.5%,治疗前KPS评分中位60分,治疗后KPS评分中位70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提高10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7.7%,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不良反应为轻度发热、消化道反应等。结论唑来膦酸对骨转移肿瘤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对转移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且安全性评估结果也比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骨膦治疗56例多发性骨转移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骨膦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止痛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采用骨膦注射液+口服胶囊对56例确 诊为多发性骨转移癌病有效率为84%,显效20例(36%),有效27例(48%0,无效9例(16%)。疗效显示时间一般在用药后3 ̄7d,少数病人有轻微的胃肠道反应。结论:骨膦对多发性骨转移癌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其毒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转移性肾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 71例转移性肾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用白细胞介素 2(IL-2)和干扰素 α(IFNα)治疗,治疗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于治疗前 1周、治疗后 1个月分别监测患者外周血 CD3+、CD4+、CD8+、CD4+/CD8+比值免疫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 CD3+、CD4+和 CD4+/CD8+比值上升,CD8+细胞比例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 IL-2和 IFNα 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够进一步提高转移性肾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青藤碱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青藤碱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用GM-CSF培养7 d,再加入不同浓度青藤碱培养12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HLA-DR的能力,ELISA检测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细胞提呈抗原的能力.结果青藤碱刺激后的DC细胞表达HLA-DR、产生细胞因子和刺激同种同基因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低于正常DC细胞.结论青藤碱可抑制DC的发育成熟和免疫应答功能. 相似文献
18.
165例骨转移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转移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止痛效果,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骨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近期疗效。结果:165例骨转移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为20岁~90岁,中位年龄58岁,男女比值为1.5:1,族别以汉族及维吾尔族居多,汉族患者出现转移部位的疼痛比率低于维族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半数(44.24%)在确诊原发灶及治疗前已有骨转移。肺癌出现骨转移的时间最早,中位时间6月,原发灶较多的有:肺癌(34.54%)、前列腺癌(10.9%)、乳腺癌(9.7%)、宫颈癌(7.27%)、肝癌(6.67%)。全身多发转移占74.54%。转移部位以脊柱、骨盆、肋骨等部位多见,分别占80.6%、26.06%、19.39%,其中89.7%的患者有骨痛症状,少数表现为脊髓压迫、截瘫、病理性骨折。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治疗方式是止痛效果的影响因素,联合治疗较其他治疗方式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5例骨转移癌患者中以汉族及维族多见,且宫颈癌在原发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汉族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较维族患者好,骨转移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联合治疗方式的止痛效果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全脑同期推量调强放疗(SimuLtaneous modulated radiotherapy,SMR)对脑多发性转移癌(MuLtiplecerebralmetastaticcarcinoma,MCMC)患者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0例MCMC病患作为观察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实施全脑SMR,对照组实施常规全脑放疗。对比两组疗效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RR为72.50%(29/40),较对照组的47.50%(19/40)明显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患全部顺利完成治疗,未见Ⅲ级以上NS反应以及2度以上骨髓抑制。观察组恶心、呕吐为0.93±0.15,白细胞降低为1.32±0.21,血小板下降为0.76±0.11,贫血为1.32±0.24,较对照组的1.01±0.12,1.44±0.22,0.82±0.12,1.44±0.25明显更低。结论:全脑SMR治疗MCMC,疗效显著。毒副反应患者可耐受,安全可行,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