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持续性室速)的疗效.方法 选择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7例,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后观察持续性室速控制情况;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变化及副作用.结果 胺碘酮对终止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的有效率77.8%;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舒张压有下降趋势,而心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副作用发生率为14.3%.结论 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患者静脉使用胺碘酮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宽QRS波心动过速静脉注射胺碘酮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宽QRS波心动过速静脉注射胺碘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4例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接受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根据转复为窦性心律并心率降低,分为有效和无效,同时分析用药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治疗有效率为94%,无效率为6%。结论:宽QRS波心动过速静脉注射胺碘酮有效、安全,特别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舒易文 《当代医学》2014,(25):143-143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效果,以供参考。方法 将2012年5月~2014年4月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75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胺碘酮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心率(HR)、PR间期、QRS波群、校正的QT间期(QT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患者HR明显下降,QTc明显缩短,LVEF明显提高,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PR间期、QRS波群无明显变化,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动过速可有效控制异常心率、改善心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凯奕  苟丽琼 《四川医学》2007,28(10):1107-1108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的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心房纤维颤动或阵发性室上速,首剂给予胺碘酮150mg,10min内缓慢注入,15-30min若无效,再重复突击量150mg,必要时电复律,随后以1.0-1.5mg/min静脉滴注维持,依病情逐渐减量,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胺碘酮600mg/d。静脉用药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每日描记十二导联心电图,测量心率、PR、QTc间期及QRS波时限。结果第1个24h胺碘酮静脉平均用量为(920±167.4)mg,维持静脉点滴平均(4.3±1.7)d,总有效率93.5%,静脉应用早期对PR、QRS、QTc间期均无明显影响。用药期间无因胺碘酮导致或加重的心功能不全。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用药过程要注意监测心率、节律及血压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特别要定期检查肺及甲状腺功能,以便早期发现及处理相关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比较组,各42例。比较组采取利多卡因治疗,研究组采取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QRS波时限以及PR间期。结果研究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QRS波时限均低于比较组,但PR间期高于比较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其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对照组(54例)用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后1-4 mg/min静脉维持;治疗组(56例)采用胺碘酮150-300 mg静脉注射,然后0.5-1.5 mg/min静脉维持;治疗24 h后观察2组24 h内的疗效、室性心律失常次数、PR间期、QRS波时限、校正的QT间期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QRS波时限较对照组短,PR间期比对照组长,校正的QT间期较对照组轻度延长(P〈0.01);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肯定,未增加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宽QRS波心动过速3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童辉  丁玲新 《四川医学》2007,28(7):732-73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宽QRS波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对36例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观察其转复为窦性心率并心率降低及血压变化。结果治疗有效率80.6%。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宽QRS波心动过速疗效确切、安全,可作为急诊治疗宽QRS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每组15例,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胺碘酮组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控制,对照组有8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控制,胺碘酮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应用利多卡因与胺碘酮治疗前后心电图QT间期的改变,进一步分析两种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6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30)和利多卡因组(n=32),并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3天时胺碘酮组QTc由用药前(396±17) ms延长至(398±16) ms,利多卡因组QTc由用药前(395±25) ms减至(394±26) ms,但两组用药前后QT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3天时胺碘酮组QTd由用药前(34±12) ms减至(21±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利多卡因组QTd由用药前(32±11)ms减至(29±14) ms,但前后QT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较利多卡因更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对患者心率及P-R间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12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进行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的血压、心率、P-R间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普罗帕酮对“犬”的起搏阈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逐步加大普罗帕酮剂量后对起搏阈值、感知和电极阻抗的影响。【方法】动物(犬,n=12)麻醉后,维持自主呼吸。放置心房和心室起搏电极后,静脉给予不同剂量的普罗帕酮,比较用药前后起搏阈值、感知和电极阻抗以及血压、心率等参数的变化。普罗帕酮剂量依次是3.1、3.1、4.65、4.65m异,kg和6.2mg/kg。每次用药后5min测定上述指标,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普罗帕酮的血清浓度。【结果】普罗帕酮剂量增至6.2mg/kg时,心房起搏阈值从(0.98±0.36)V增加至(8.25±1.92)V(P〈0.01),增加幅度与普罗帕酮血清浓度呈正相关,r=0.826,P=0.029。心室起搏阈值从(0.55±0.35)V增加至(2.30±1.78)V(P〈0.01),增加幅度与普罗帕酮血清浓度无明显相关,r=0.375,P=0.265。P波振幅从(4.8±1.3)mV降至(1.6±0.7)mV(P〈0.01),R波振幅从20mV降至(18.3±2.2)mV,(P〈0.05)。平均动脉压(MBP)从(142±11)mmHg降至(67±12)mmHg,心率从(163±13)降至(90±10)次/min,(均为P〈0.01)。PR间期从(98±10)船延长至(159±28)ms,QRS间期从(40±5)ms至(102±22)ins,QTc间期从(315±32)ms至(366±18)ms,(均为P〈0.01)。【结论】随着普罗帕酮剂量逐渐增加,起搏阈值明显增加,心房起搏阈值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2.
敖勇 《医学综述》2014,(16):3024-3026
目的探讨胺碘酮在急诊中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2月年2011年12月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中医院7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150 mg盐酸胺碘酮注射液静脉推注,然后以1.0 m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6 h,根据病情调整剂量,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70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6%(62/70);治疗后患者心率为(92.8±10.5)次/min,收缩压为(96.5±8.1)mm Hg,舒张压为(68.3±7.4)mm Hg,P-R间期为(155.6±20.9)ms,QT间期为(41.6±7.2)ms,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6/70)。结论胺碘酮治疗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效果明显,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无血管活性药物支持下单独静脉快速推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兔模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6只。SG组:假手术后予静推5%葡萄糖液;SA组:假手术后予5mg/kg胺碘酮静脉快速推注:AG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静推5%葡萄糖液;AA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予5mg/kg胺碘酮静脉快速推注。记录推注药液后30min各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结果与SG组比较,SA组兔子在推注胺碘酮后即刻出现MAP下降、伴随LVSP、HR、-dp,dtmax、+dp/dtmax下降,LVEDP升高,以推注后即刻至2min最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组在2min时与AG组比较,MAP快速下降(36±4)%,HR减慢(14±1)%,LVSP下降(37±5)%,+dp/dtmax下降(49±4)%,-dp/dtmax下降(31±4)%,LVEDP升高(2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组MAP(2~10min)、+dp/dtmax(4~30min)、LVEDP(6~20min)与S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血管活性药物支持下,单独静脉快速推注胺碘酮后即刻出现显著的心血管负性抑制,以心肌收缩功能抑制为主;这种心肌收缩功能抑制在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变化与猝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入院的AMI后心源性猝死( SCD )死亡患者100例和健康体检者100例,对其超声左室射血分数( LVEF),心电图QRS宽度、QT间期、校正QT间期( QTc)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对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被列入猝死高危范围心脏病患者50例和低危患者50例,并对SDNN、SDANN、rMSSD、PNN50、LF、HF、TF、LF/HF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CD组QRS、QT、QTc值高于对照组,而SCD组LVEF值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危组的SDNN、SDANN、rMSSD、PNN50、LF、HF、TF、LF/HF均低于低危组,所有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0.0001)。结论:AMI急性期HRV明显下降,提示早期检测AMI后的HRV指标可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p—Te间期与Tp.Te/QT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人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研究对象的QTc、Tp—Te间期以及Tp-Te/QT比值进行分析,选择QTc440ms、Tp—Te间期100ms、Tp—Te/QT0.25为节点,对80例AMI患者中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lignantarrhythmiaevents,MAE)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QTc、Tp—Te间期以及Tp—Te/QT的值分别为(432.3±18.2)ms、(107.5±12.3)ms和(0.2494-0.0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2.1±15.5)ms、(80.4±9.1)ms和(0.2284-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92,16.98,5.032,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QTc、Tp—Te间期以及Tp—Te/QT比值分别为(356.2±16.5)ms、(82.5±9.9)ms和(0.232±0.027),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37,15.11,3.929,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Te≥100ms和Tp-Te/QT≥0.25的AMI患者更易于发生MA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15和4.586,P〈0.05)。术前共22例发生MAE,占27.5%,术后5例发生MAE,占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88,P〈0.05)。结论QTc、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可作为一项心电图指标对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进行判断,Tp—Te间期≥100ms和Tp—Te/QT比值≥0.25可为MAE的发生做较好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初始负荷剂量胺碘酮治疗无脉性室速和室颤的效果。方法选择183例无脉性室速和室颤患者,经常规心肺复苏、使用肾上腺素以及3次电除颤未能转复者,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n=125):300mg或150mg胺碘酮溶于40mL葡萄糖液中快速静注,再予电除颤,按初始剂量,胺碘酮组又分为300mg组(n=64)和150mg组(n=61);对照组(n=58):仅给予常规肾上腺素、CPR及电除颤;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的心律转复时间,入院、出院存活人数。结果两种剂量的胺碘酮均能明显缩短心律转复时间[(9.8±1.7)min,(10.5±2.3)min vs (15.6±2.2)min](P〈0.05),提高入院存活率(35.9%,32.8% vs 20.7%)(P〈0.05),300mg剂量的胺碘酮的效果略优于150mg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对于出院存活率无明显改善。结论300mg与150mg剂量的胺碘酮能有效缩短无脉性室速和心室纤颤患者的心律转复时间,但不能提高出院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校正QT间期(QTc)、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与心率变异性变化,探讨室性心动过速与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5月于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5例(糖尿病组),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糖尿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组(糖尿病室速组,31例)和普通糖尿病组(54例),另选择同期健康者4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QTc、QTcd测定与心率变异性分析,并将所有糖尿病患者的QTc、QTcd分别与心率变异性及心率(H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室速组患者的心率、QTc、QTcd的值与普通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普通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进行QTc、QTcd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QTc、QTcd与心率呈正相关(r=0.870、0.810,P〈0.05),与24 h内相邻正常窦性心率R-R间期的标准差(SDNN)(r=-0.800、-0.818,P〈0.05)、每5分钟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r=-0.794、-0.901,P〈0.05)及每5分钟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r=-0.825、-0.735,P〈0.05)呈负相关。比较糖尿病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可见,糖尿病患者随SDNN的降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且SDNN〈50 ms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与100 ms≤SDNN≤50 ms及SDNN〉100 ms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室速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明显损害,糖尿病患者行QTc、QTcd与心率变异性监测对防治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多巴胺、速尿应用微泵持续静注在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老年AMI合并泵功能不全患者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应用西地兰及速尿间断静注治疗。观察组应用多巴胺、速尿微泵持续静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8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BP)、尿量及中心静脉压(CVP)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总有效率为90.9%,明显优于对照组(75.O%)(P〈0.05).并且观察组在用药后对MBP影响及利尿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多巴胺速尿持续静注治疗老年AMI合并泵功能不全,合理有效,泵功能级别明显改善,应用过程中血压平稳,也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是一种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方法 募集205例ICM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回顾性调查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收集并检测患者心电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尿钠肽(BNP)水平,出院后随访调查患者0.5 ~4年内心源性猝死(SCD)发生情况,分析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LVEF值、BNP水平与恶性心律失常、SCD发生的关系.另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心电图QTc分布情况.结果 病例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9%(125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 27例(13.2%),与健康对照比较,病例组心电图QTc明显延长(P<0.05).随访结果标明,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患者(≥120 ms) SCD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20 ms患者(35.1%和17.5%,P<0.05);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组SCD发生率亦较BNP正常组高(24.8%和11.0%,P<0.05).随着LVEF值降低,SCD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M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和血浆BNP明显升高与SCD发生相关,可作为预测SCD发生的高危因素,但与恶性心律失常(VT/VF)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