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东垣学术成就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胃气为本李氏将《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脾胃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的论述加以阐发,突出人以胃气为本。如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指出:一以《内经》、《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所生,所谓清气、营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些论述继承和发扬了《索问·经脉别论》对脾胃功能及脾胃与他脏关系的论述,着重阐明了人受水谷之气以生,…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答     
问:什么叫“胃气”? 答:胃气,最早出于《内经》,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指胃的生理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胃壅滞厚重,胃的正常功能将遭到破坏。《素问·厥论》曰:“胃不和则精气竭”。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失调,来源无望,则水谷精气亏乏。可见在此之胃气是指胃腑的受纳、腐熟等功能。 (2)指脾胃的消化、升降运动。《素问·平人气  相似文献   

3.
金元医家李东垣为补土派之先驱,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其提出的“胃气主升”“胃气平而上行也”等观点被学者们归纳为“胃气升发”论。后世医家常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胃主通降”,并以此解释李东垣脾胃学说,然而有些结论非李东垣本意。该文借助《黄帝内经》及李东垣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深入探讨李东垣所言之胃气、胃气升发的生理特性,胃气升发在脾胃功能中的意义,胃气下溜对脾胃病理变化的影响,以及风药在治疗脾胃之气下溜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2015,47(3):287-289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人生存之根本;顾盼脾胃元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发《内经》之微,所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热病方书之祖,处处注意顾盼脾胃元气,并将  相似文献   

5.
<正>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征的病证。正如《景岳全书·呃逆》所说:“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 呃,象声词。指气逆喉间发出的一种声音。逆,应下而反上谓之逆,此即指胃气上逆。 别名:哕,古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变动为哕”。打咯忒,俗称。如《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说:“呃逆,俗名打咯忒。” 《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皆有论述。如《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  相似文献   

6.
和胃法属于和法范畴,是治疗胃气不和之大法.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篇》),“胃不和则精气竭”(《素问·厥论》).可见调和胃气在临床治疗学上占有相当重  相似文献   

7.
从脏腑论脾胃郑燕萍(河北省中医院05001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说:“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在焉。故善治牌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治五脏也。”这段...  相似文献   

8.
胃腑与五脏相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中皆有脾胃之气。凡脏腑、声色、舌脉、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的病变多影响五脏,而五脏病变又多与胃腑相关.正如李东垣所云:“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临床中因胃气虚弱,营血亏乏而发生心病者屡见不鲜;土壅木郁而致肝病者亦比比皆是;胃弱,土不生金,肺失所养,常可致肺病;胃虚,土不制水,则水泛又多致肾病。等等。故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着重提出了“胃虚…  相似文献   

9.
赵文章 《陕西中医》2003,24(11):1055-1056
胃痛又称胃脘痛 ,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多由忧思郁怒 ,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 ,损伤脾胃之气所致。胃痛初起 ,多属实症 ,久者虚实夹杂 ,寒热交错。进而气滞血淤 ,络脉损伤 ,出现呕血 ,便黑等症。根据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 ,临床中应充分重视胃的功能和特性 ,注意胃和其它脏腑的关系 ,在治疗上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胃”汇也 ,水谷汇聚之所 ,是谓四时之变病 ,死生之要会也。“胃”,是人体脏腑中的重要器官 ,《内经》称它是“仓廪之官”,前人特别强调胃气 ,所谓“人以胃气为本”,说明胃气在人体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胃之所以能纳 ,是依靠胃气 …  相似文献   

10.
“胃气”之名,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此处“胃气”之原意,是指脉象中之“胃气”,也即是《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的“脉弱以  相似文献   

11.
论张仲景之保胃气学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嘉毅 《河北中医》1998,20(6):377-377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自始至终贯穿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充分向后人昭示胃气的重要性.笔者从治疗、预防及预后等方面阐述其理,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1 论理精湛胃气就是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及吸收功能,是胃受纳、脾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活动的反映.胃气的重要性在许多要著中提及,如《内经》中说:“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杂病论》也不例外,如《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阐述了疾病的发生无不与胃气受损相关,或疾病过程中易发生呃逆、干呕食臭、呕吐、默默不欲食、心中痛热、饥不欲食、下利清谷等脾胃气虚、胃气上逆的症状.因此在《伤寒杂病论》中几乎方方不离养胃之品,法法不离保胃气之大法.2 功效卓著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治疗六经病中非常重视顾护胃气,常用保胃气药物有:炙甘草、干姜、生姜、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白芍药、半夏、粳米等,且法度严谨,功效卓著.具体治则有以下几方面:①健脾养胃法,以小建中汤为代表;②顾护脾胃法,每在攻  相似文献   

12.
呕吐专篇论述首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呕吐最易损伤胃气、胃阴,故在辨治过程中,以顾护胃气、胃阴为要。“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无可虑”。祖国医学认为,土为万物之母,脾胃居于中焦,联系上下,对于人体整体的功能有着重要影响,癌症患者正气亏虚,化疗药物作为一种外邪不仅损伤脾胃,还损伤心、肝、肾等脏器的功能,各种因素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虚弱,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大法,顺应胃气的生理特性,恢复中焦脾胃的升降功能。同时,脾胃相为表里,一升一降,治胃须治脾,“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胃协调,胃自安和。以下综合几种常见证型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3.
治疗恶性肿瘤当顾护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建辉 《河南中医》2006,26(9):29-30
施志明主任医师从事恶性肿瘤临床工作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非常强调“胃气”在恶性肿瘤的治疗、调理中的重要性。盖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此外,脾胃化生的气血为营卫之气的重要来源,内可濡养脏腑,外可御邪于外。故《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充分论述了胃气在疾病发生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临床上患者如果胃气旺盛,纳而能化,则虽病预后较好;如果胃气虚弱,升降失常,受纳不能,气血生化不足,则病情较重,预后不良。此外,…  相似文献   

14.
范宏宇 《河南中医》2003,23(8):61-61
中医的胃气学说 ,即是指脾胃的功能。胃主受纳属燥土 ,脾主运化属湿土。燥湿相济 ,纳运协调 ,方能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升降相因 ,脾主升 ,胃主降 ,脾升则水谷之精得以输布 ,胃降则水谷之糟粕得以下行。脾胃的升降 ,维持着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故脾胃合称“后天之本”。《内经》有“五脏六腑 ,皆禀气于胃”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之说。汪昂的《医方集解》里记载有“三人冒雾而行 ,一人死 ,一人病 ,一人无恙” ,究其因 ,死者空腹 ,病者饮酒 ,无恙者饮食。已故著名的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指出 :《伤寒论》三阳病…  相似文献   

15.
呕吐病由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胃气逆上所致。究其病因,亦有起于肾者。清·陈士铎《石室秘录·噎膈反胃治法》有云:“夫食入于胃而吐出,似乎病在胃也,谁知肾为胃之关门,肾病而胃始病。”其中有因肾阳不足引起中阳不振,水谷熟腐运化失司,胃气逆上而致呕吐者,此类病症用温阳益肾法收效满意。兹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中医养生注重衰老同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关系,并且形成了以脏腑经络、阴阳的衰老学说,养生抗衰老要顺应自然:《灵枢·本神》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保精护肾,利用药膳及其它手段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达到抗衰老的目的。《景岳全书·脾胃》载“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因此中医养生重视调养脾胃,调养后天,从而起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抗衰老药物、药膳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精华,加以利用对人…  相似文献   

17.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涵盖"精气神"三宝,即"人以胃气为本",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脉的胃气指脏腑气血功能状态的外在间接表现,义同东桓所谓"脉贵有神"之"神"。狭义胃气,即胃中水谷精气,"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历代医家强调顾护胃气《,伤寒论》令人称道,施药不离参、姜、枣、草,经方皆为护胃、和胃之方;现代医学治疗亦难离胃气,肠内营养实为保胃气质举措。  相似文献   

18.
陈淑霞 《中医研究》2002,15(4):58-59
胃气是指胃腑的气机,以通降为顺,此为狭义的胃气。胃气又泛指脾胃的功能,此乃广义的胃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指机体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功能。但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物质主要是脾胃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胃气不单指胃腑的功能,更主要是脾胃功能的合称。历代医家大都是从这一意义上来使用“胃气”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9.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胃气在于人体,犹如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故《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中藏经》亦曰:“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这说明胃气对人体的生命与健康是胃切相关的。汉末医学家张仲景和后世许多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保胃气”,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故谓之“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依靠饮食物的营养,在《灵枢·玉版》云:“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其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玉机真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