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舒相平 《中外医疗》2011,30(34):10-11
目的 观察针灸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11年6月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修订Barthel指数(MBI)对其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对照观察针灸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对照组和针灸组治疗后FMA评分、MMSE评分及Barthe1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针灸组治疗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更为明显(P〈0.05),MMS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灸疗法有助于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几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针灸治疗,采用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及修订Barthel指数(MBI)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MA评分、MMSE评分与Barthe1指数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的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MMSE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几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针灸治疗,采用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及修订Barthel指数(MBI)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MA评分、MMSE评分与Barthe1指数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的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MMSE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基于Bobath理论技术穿插中医推拿手法对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康复护理、基本药物治疗及床旁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基于Bobath技术穿插常规运动疗法,治疗组患者应用基于Bobath技术穿插推拿手法。两组共治疗4周,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MAS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下肢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下肢MAS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基于Bobath技术穿插中医推拿手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肌痉挛程度,其疗效并不优于基于常规Bobath技术的运动疗法,但能更好地改善患肢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2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常规康复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外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测(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由专人进行双盲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TEF、上肢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训练基础上,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不仅能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而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9例,予以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61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护理,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评定其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法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得分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通窍活血加减方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社会支持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住院治疗的颅脑外伤外科手术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针刺联合通窍活血方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刺配合通窍活血加减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ADL指数),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社会支持度。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NIHI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NI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社会支持度各方面(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通窍活血加减方可以显著改善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社会支持度,且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结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及头针治疗.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加上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由同一医生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结合针刺比传统单一针刺更加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MOTOmed运动系统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和生活能力提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61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MOTOmed letto2和viva 2运动系统进行肢体重复性运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FMA)量表、 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ADL)及改良痉挛评定量表(Asworth)、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2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经8周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 93.33%,对照组70.97%,2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后FMA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Asworth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2组治疗后Asworth和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和P<0.01),且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MOTOmed运动系统对脑梗死患者的偏瘫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抑郁症状的改善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针刺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针刺组(60例)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60例),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各组分别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更优于单纯针刺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压氧(HBO)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HBO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高压氧治疗;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MBI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组间的NFD、MMSE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ADL及认知功能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后对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0例,将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比较治疗前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上肢、下肢简式FMA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QOF评分. 结果两组治疗2周、4周、8周的改良Barthel指数及上肢、下肢FMA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治疗后同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8周后的QOF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脑梗死患者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能够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运动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行走功能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至我院住院治疗的中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功能和痉挛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功能评分表(FMA)、临床痉挛指数(CSI)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为68.2分高于对照组的59.5分,下肢FMA为33.1分高于对照组的26.7分,CSI为8.1分低于对照组的8.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针刺法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下肢的运动功能,缓解下肢肌肉痉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老年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接收的112例老年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法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吡拉西坦片,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奥拉西坦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o CA评分、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治疗组Mo CA评分、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分别为(26.95±3.52)分、(28.11±1.21)分、(87.83±13.43)分,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分别为3例和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9,P>0.05)。结论:奥拉西坦治疗老年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患者自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9月期间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8例,入院次日抽取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BG),据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FBG≥6.1 mmol/L,n=32)和正常血糖组(FBG<6.1 mmol/L,n=46),确诊后均按照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案给予常规治疗,应用Barthel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主活动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入院时高血糖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46.1±12.4)分,正常血糖组为(45.6±13.1)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血糖升高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53.1±14.9)分、(60.4±15.3)分,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的(68.2±14.9)分和(80.3±1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者神经功能恢复差,FBG可作为评价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芒针透刺督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共21 d。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价患者肌张力情况;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并用MAS分级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S、C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陈静  钟士江  张蒙  云晨  沈静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3,(10):876-879,F0003
【目的】探讨fMRI指导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期右侧放射冠区脑梗死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lO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同样的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rTMS治疗前、后及90d时接受Fugl—Meyerscale(FMA)评定手运动功能,同时各组患者还分别进行NIHss(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和BI(barthelindex)评分来评价其整体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对照组在入院时、14d时及90d时也进行FMA、NIHSS、BI评分。【结果】各组于治疗14d及90d时FMA,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NIHSS评分在90d时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MRI指导下的低频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的M1区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手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对患者的整体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远期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脑白质疏松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A)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在发病48h内住院的1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伴有LA分为伴LA组(63例)与单纯脑梗死组(110例),并随访1a,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1、6、9个月及1a时行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评,并统计脑梗死复发率。结果:2组患者随访期内CSS评分、BI、MMSE评分组内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入院时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CSS、BI及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以后脑梗死伴LA组CSS评分高于单纯脑梗死组,BI及MMSE评分低于单纯脑梗死组(P<0.05)。随访1a,脑梗死伴LA组脑梗死复发时间(10.651±0.037)个月(95%CI为9.926~11.376个月),单纯脑梗死组为(11.464±0.173)个月(95%CI为11.125~11.802个月),脑梗死伴LA组脑梗死复发时间早于单纯脑梗死组(χ2L=4.964,P=0.026)。结论:LA对脑梗死的预后有明显影响,且增加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2月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75例,采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组(治疗组)38例及传统针刺组(对照组)37例。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疗程后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偏瘫肢体痉挛程度、总体痉挛状态综合疗效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判定。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改善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及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优于对照组(75.68%)(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