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酱油先从“酱”说起。 酱是“开门七件事”之 一。春秋战国时成书的《周 礼》,已有了有关“酱”的叙 述:“酱用百有二十瓮”。具 体制作酱的时间还可推早 一些,科学家推测可能在 周朝,我国已通过发酵来制酱了。日本学者木下浅吉著述的一本书中,也实事求是地承认,唐朝的鉴真和尚去日本时曾“传来味噌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调查食醋、酱油、料酒、味精和酱5种产品的安全质量,了解我国当前这几类产品的食品安全状况。方法在部分地区对食醋、酱油、料酒、味精和酱进行抽样,对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判定。结果发现食醋类产品存在天然度不合格、标识不规范的问题;酱油类产品、调味料酒和酱均存在氨基酸态氮不合格的问题;调味料酒和酱存在防腐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问题;味精中谷氨酸钠不合格的问题。结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调味品生产的监督管理,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和相关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从迈入文明社会以来,利用微生物制作食品的科学及其技术,一直为人类所重视,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由我国祖先独创的豆酱和酱油,就是硕果之一。 豆酱及其衍生的酱油,是以大豆为原料制作而成的。西汉人史游在《急就篇》一书中写道:“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酱之为言将,食之有酱。”这是中国古人以豆、麦为原料,制作豆酱的最早的文字记录。由于记载总是比实际存  相似文献   

4.
姜影 《家庭医学》2013,(11):38-39
豆豉是一种很古老的发酵食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制作豆豉,并用于烹饪与医疗中。南方有些地方把酱油称为豉油,而朝鲜族人则把一种水豆豉称为“烂酱、臭酱”。可见,人们可能是在做酱或做酱油时制作了豆豉这个副产品。如今,普通人已不太清楚豆豉为何物,更不知道豆豉如何使用、有何功用了。其实,  相似文献   

5.
想说就说     
为酱油平反酱油是饭菜里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调味品,然而很多人对它又爱又怕——怕酱油吃多了皮肤会变黑。如果说酱油的颜色会把皮肤“染”黑,那是不是多喝牛奶,就能把皮肤“漂”白呢?许多人潜意识接受了传统中吃啥补啥的观念,实际上,没证据表明酱油吃多了能让肤色变深。在这里要为酱油平反。正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酱油乃是中式家庭做饭必备的调味品。也许因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常有“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之说,所以黑褐色的酱油不禁让许多人士担心“近酱者黑”。实际上,酱油吃多了会导致皮肤变黑的…  相似文献   

6.
酱油是我国的传统调味品,用大豆或脱脂大豆,或小麦、麸皮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酿造酱油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在古代,酱油还被称为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晒油、座油等。最早的酱油是用牛、羊、鹿和鱼虾肉等动物性蛋白质酿制的,后来才逐渐改用豆类和谷物的植物性蛋白质酿制。后来,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建立一种测定酱及酱油中食盐含量的新方法—灰化-离子色谱法。方法样品经过灰化处理,纯水稀释后,直接入离子色谱仪测定。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确定酱及酱油中食盐的样品前处理和测定条件,再测定方法的线性、检出限、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结果线性相关系数γ0.999,检出限0.1 mg/kg,RSD值为0.95%~1.85%,回收率为93.6%~106.6%。结论灰化-离子色谱法适用于酱及酱油中食盐含量的测定,线性好,准确度高,精密度高,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8.
人类对酱油的重视不亚于柴、米、油、盐。试想想,日常生活中谁能离得了酱油?如果追溯起历史,也有数千年了。目前,我国生产的酱油,大部分以大豆、小麦或麸皮为原料,经制曲、发酵等过程而得。天然酱油原来制作周期太长,如湖南的一种名叫龙牌的酱油,就是春分制曲,制醪,“三伏晒酱”,到立冬才抽取酱油。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现在的发酵周期已大大缩短了,而且质量也在提高。如现在市场上的“化学酱油”就是把豆饼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全面了解赣榆县酱油的微生物学卫生质量状况.方法 按国标法对赣榆县2000~2006年所检验的酱油进行微生物学监测分析.结果 7年来共监测酱油103件,合格86件,合格率为83.49%,各年度合格率间差异较大;餐桌酱油合格率(84.00%)稍高于烹调酱油(83.02%),两者合格率间差异无显著性(x2=0.19 P>0.05);袋装酱油合格率(86.30%)>瓶装酱油(76.67%),两者合格率差异无显著性(x2=1.43 P>0.05);本县生产酱油合格率(82.26%)<县外生产酱油(85.37%),两者合格率差异无显著性(x2=0.17 P>0.05).结论 结果 表明,赣榆县酱油的微生物学卫生质量状况总体上不尽如人意,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及时查找不足,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
春节家宴     
步步高升甜咸年糕购买市售年糕即可。建议用蒸或用不沾锅不加油煎热的烹调方式。糖尿病患者建议不要食用甜年糕或发糕,咸的年糕总量应不超过三片。花团锦簇大拼盘材料:绿花椰菜、蒜头、酱油或日式酱油。作法:绿花椰菜洗净烫熟后,排盘淋上酱油即可。拼盘菜色以蔬果为主,色彩尽量丰富可增加喜气。喜气洋洋红曲烤鸡材料:大鸡腿、红曲酱。作法:大鸡腿洗净去骨,先用酱油、蒜头及红曲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县(区)级以下酱油卫生质量调查河北省卫生防疫站(保定071000)张印法,王跃进,郭智慧,周爱文,赵景石酱油卫生质量问题近年来一直比较突出,尤其是小规模厂家生产的酱油。对此,我们于1993年底~1994年初对河北省县(区)级以下生产和销售单位酱...  相似文献   

12.
奈察大德酱     
在墨西哥的奈察地区,盛产一种名优产品——大德酱。用这种调味品做的鸡骨酱、酱汁牛肉、八宝辣酱、酱黄瓜等,颇有佳味。这种酱乃是一位名叫陈大德的中国船员,在出国施工中于特殊情况下制成的,故名“大德酱”。 1988年,我国上海航道局的一批疏浚船员到墨西哥奈察地区施工,施工人员在异国他乡吃、住、行虽然都很优越,就是缺少调味品酱油,这样厨师烹调出的菜,便成了白一色:白切、白煮、白烧……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吃的都是白兮兮的,船员们  相似文献   

13.
酱油是中国家庭中使用率较高的传统特色型调味品,因而其质量对人群的健康将有重大影响。我县19个乡镇都办有酱  相似文献   

14.
俗语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一般做菜用的酱油外,还有一些酱同样给餐桌增色,为生活添彩。  相似文献   

15.
调味不当,或有危害 从前在烹调之中,调味料仅限于“盐酱醋”。食盐、酱油、陈醋这些天然的调味料,以及老人们自行调制的豆酱、柱候酱、面豉酱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比使用大米的频率还高——有时饭可以不吃,但是只要做菜,这些调味酱料就必定陪伴着。  相似文献   

16.
正油、盐摄入过多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膳食问题。油摄入过多增加患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盐摄入量过高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应养成清淡饮食、少油少盐的膳食习惯。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用量25~30克,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包括酱油、酱菜、酱中的含盐量)。坚持食用碘盐能有效预防碘缺乏病,人体碘摄入量不足可引起碘缺乏病。成人缺碘可导致缺碘性甲状腺肿;  相似文献   

17.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中,大部分都与发酵食品有关。发酵食品是我国古代利用微生物发酵作用,以酿造工艺加工而成的食品。它们的品种很多,最主要的是酿酒,醋、酱和酱油,也是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酿造调味品。此外,腌酱菜、腐乳、乳酪等发酵食品也都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传统食品。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在生物化学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酱油是我国人民最常用的调味品 ,加入的盐碘在水解发酵工艺及其后的消毒、包装、储运过程中 ,其稳定性的变化一直是地方病防制学者和发酵工业家们关注的问题。在成都市选择 1中型股份制酿造厂和 1小型酿造厂 ,观察在酱油发酵生产过程中所加入盐碘的稳定性 ,并就其对策作了一些观察。现将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及方法低盐固态移位发酵工艺 ,是目前酿造业仍在采用的发酵酱油生产工艺 ,它在发酵前就须加入盐水 ,以使曲料不发酸变质 ,抑制杂菌生产 ,防止酱醅氧化。现场设在成都酿造厂酱油车间和青白江酿造厂 ,生产原料为豆粕、麦麸、阴米…  相似文献   

19.
<正>1.玄参酱烧肝材料:玄参10克,猪肝100克,葱1段,姜1块,酱油1匙,米酒及麻油适量。做法:猪肝洗净切片,葱姜洗净切末;玄参泡水洗净放入锅中,倒入适量的水,中小火炖煮半个小时,加入猪肝煮5分钟后捞起;热锅放入麻油、葱姜,快炒后加入酱油、米酒及玄参汁,收汁后淋在猪肝上。功效:玄参酱烧肝可以明目、补血。  相似文献   

20.
李猛 《现代养生》2014,(8):22-22
国际标准规定成人每天可摄入食盐6g,我国标准也遵循了国际标准。事实上,我国南方(广东等地)成人每天摄入13-14g盐,北方人每天摄入16-18g盐,远远超出国际标准,除了饮食习惯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酱油摄入量过多,酱油里含有盐分,所以导致盐分摄入量超标。正确食用酱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烹饪酱油和凉拌酱油不要混用购买酱油时,应该看看看标签上标明的是佐餐用还是烹饪用酱油,这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