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航海人员(包括水下和水面作业)中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偶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37例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行24h ABPM,并与94例血压正常的航海人员(<140/90mmHg)对比观察。结果: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24h平均SBP的DBP、白昼或夜间平均SBP和DBP,白昼或夜间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线;高血压患者夜间SBP和DBP均值下降>10%(>10mmHg);水下作业组的高血压患者白昼或夜间SBP和DBP负荷值高于水上作业组。结论:本组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均显示杓型高血压,可能与轻、中度高血压(35/37)较多有关;水下作业组高血压患者负荷值升高明显,提示水下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等复杂因素影响,易产生增压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高血压分级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征,了解高血压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心内科高血压患者(n=167)及健康对照组(n=50),进一步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血压分级标准将高血压组分为:高血压1级组[140 mmHg≤收缩压(SBP)<160 mmHg和/或90 mmHg≤舒张压(DBP)≤100 mmHg,n=45]、高血压2级组(160≤SBP<180 mmHg和/或100 mmHg≤DBP≤110 mmHg,n=57)、高血压3级组(SBP≥180 mmHg和/或DBP≥110 mmHg,n=65),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各组研究对象的HRV资料,分析和比较各组间HRV的5项时域指标SDNN、SDANN、HRV三角指数、RMSSD、PNN50之间的差异.结果 3组高血压组的5项HRV时域指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2级组、高血压3级组三组之间的5项时域指标依次降低,其中SDNN、SDANN、HRV三角指数在对照组、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2级组、高血压3级组任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并且随着血压分级水平的升高,自主神经受损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尿白蛋白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尿白蛋白(ALB)的关系,评价PP和PPI在反映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方面的价值。方法 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2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PP和PPI,按PPI≤40mmHg(51例)、41~60mmHg(71例)、61~80mmHg(66例)和〉80mmHg(32例)分为4组;按PPI≤0.40(54例)、0.41~0.50(75例)、0.51~0.60(62例)和〉0.60(29例)分为4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研究对象的尿ALB和血脂,比较各组尿ALB的水平。结果 各组间性别比、年龄、血脂异常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PP、PPI的增加,尿ALB水平明显增高(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PP和PPI与尿ALB水平的相关系数(r)值(0.416,0.483)大于SBP和DBP与尿ALB的r值(0.325,0.302)。结论 PP和PPI与尿ALB水平密切相关,其在反映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价值优于SBP和DB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波动规律。方法选择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分为老年组50例和中青年组50例,运用无创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两组患者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收缩压负荷(SBP负荷)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舒张压负荷(DBP负荷)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趋势形态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SBP、DBP深杓型、杓型、反杓型比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SBP升高为主,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较中青年患者更具易变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红蛋白(Hb)含量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以上海市闵行区江川社区2101例60岁以上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臀围(H)和血压,检测 Hb、血脂、空腹血糖(FBG)、血肌酐(Cr)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根据血压水平将其分为3组:正常血压组(<120/80 mmHg,477例)、高血压前期组(120~139/80~89 mmHg,773例)、高血压组(≥140/90 mmHg,851例)。结果随着 Hb 含量逐渐升高,血压水平随之升高(P <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Hb 含量与体重、W、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ALT、甘油三酯(TG)、FBG 及体重指数(BMI)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Hb 最高四分位组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是最低四分位组的2.461倍(P <0.01)。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Hb 是 SBP 和 DBP 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1)。结论老年人群中随着 Hb 含量升高其血压水平随之升高,Hb 含量升高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24h血压监护(ABPM)测得白天与夜间BP变异性对高血压病人预后影响,还不清楚。本文观察2649名入选时未治疗高血压病人,随访平均6年,用ABPM测得SBP(收缩压)、DBP(舒张压)的标准差,该组人群的白天血压变异性中位数为SBP/DBP12.7/10.4mmHg,夜间血压变异性中位数为SBP/DBP10.8/8.9mmHg,低或高于此中位数者,拟定为血压的变异性降低或增高。结果:在观察期间发生167例新发心血管病,122例新发脑血管病,BP高变异性的人发生心血管事件(每100个人年)较多。(白天SBP:1.45vs0.72;白天DBP:1.29vs0.91;夜间SBP:1.58vs0.62;夜间DBP:1.32vs0.85)。  相似文献   

7.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24h血压及脉压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 2 4h动态血压特征及脉压情况。方法 收集 2 0 0 1年以来门诊及病房的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12 1例 ,男 5 3例 ,女 6 8例 ,年龄≥ 6 0岁。所有患者均作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诊室、2 4h、白天及夜间的收缩压 (SB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舒张压 (DBP)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所有患者的脉压 (PP)均明显增大 (PP >6 5mmHg) ;不同年龄组之间 2 4h、白天、夜间的PP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P <0 .0 5 )。年龄 >70岁组的 2 4h和白天的DBP水平显著低于年龄≤ 70岁组 (P <0 .0 5 )。体重指数 (BMI)≥ 2 5患者组的 2 4h平均SBP、夜间平均SBP及DBP均高于BMI<2 5组 (P <0 .0 5 )。动态血压的夜间SBP和DBP的下降率分别为 4 .6 %和 7.0 % ,昼夜节律减弱。白天和夜间的SBP负荷明显增加 ,而DBP负荷正常。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大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诊室、2 4h、白天及夜间的SBP均有升高 ,SBP负荷和脉压明显增加 ;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卒中:降压或不降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卒中时的降压问题是个临床上很棘手的问题,应当视卒中的性质、血压升高的程度等具体情况而决定是否降压和降压的速度和幅度。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压极度升高时,即当SBP≥200mmHg,和/或DBP≥120mmHg,和/或MAP≥125mmHg时(MAP=SBP 2DBP/3),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及脉压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餐后状态血压和脉压变化的特点,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28例住院患,分为高血压病组(EH组,116例)、2型糖尿病组(DM组,100例)和高血压伴糖尿病组(EH+DM组,112例),行24小时态血压(ABPM)检测,其中30例患再行有创桡动脉压测量,观察餐前和餐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变化特点。结果:EH组餐后SBP和DBP升高(P<0.01),而以SBP升高更明显,列后PP升高(P<0.01)。DM组SBP和DBP均下降(P<0.05),但餐后PP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EH+DM组和DM组患各餐后SBP和DBP降低,其中EH+DM组餐后DBP下降较显,餐后PP也增大。而H组患餐后SBP和DBP升高,而以SBP升高较显,餐后PP也增大。DM组患各餐后SBP和DBP降低幅度相似,其餐后PP无明显变化。三组患餐后血压和脉压变化各有其特征,其机制可能与大动脉硬化程度、外周血管舒缩功能及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叶酸、维生素B12对老年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及血压(B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血清Hcy水平增高的高血压患者(Hcy≥15μmol/L,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仅服用降压、他汀类及阿司匹林等基础药物,不服用叶酸等影响Hcy的药物)、干预组(33例,除基础用药外加用叶酸5mg/d、维生素B12 250μg/d口服)。治疗前(基线水平)及治疗后4W测定患者空腹血清Hcy、NO水平,同时测量患者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所有数据应用STATA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干预组患者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000);NO水平与服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002);4W后对照组Hcy及NO水平亦有变化,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SBP及DBP基线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SBP及DBP值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000)。结论口服叶酸、维生素B12可以显著改善老年高血压伴高Hcy血症患者的内皮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航海人员(包括水下和水面作业)中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偶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37例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行24 h ABPM, 并与94例血压正常的航海人员(<140/90 mmHg)对比观察.结果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SBP和DBP、白昼或夜间平均SBP和DBP,白昼或夜间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高血压患者夜间SBP和DBP均值下降>10%(>10 mmHg);水下作业组的高血压患者白昼或夜间SBP和DBP负荷值高于水上作业组.结论本组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均显示杓型高血压,可能与轻、中度高血压(35/37)较多有关;水下作业组高血压患者负荷值升高明显,提示水下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等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易产生增压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及透析前高血压、透析中高血压、透-斤中低血压的发病情况。方法共纳入规律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患者72例,其中男性39例(54.17%),女性13例,年龄29-82(64.38+13.28)岁,透析龄0.5~20.0(4.12+4.28)年,均应用贝朗Dialog+透析机、LOPS18聚砜莫透析器、碳酸盐透析液治疗。4周内共计942例次透析治疗。录入患者一般情况、每次超滤总量及透析前、垂析中第1、2、3小时及透析后血压。结果MHD患者超滤量为0.5-5.2(3.00±0.85)L,有615例次透析前收高压(SBP)≥140mmHg,约占总计942例次的65.29%。波动规律为:透析前SBP较高为(150.35+23.73)mmHg,垂析中血压降低,透析后血压再次升高为(146.15±26.62)mmHg,但低于透析前(P〈0.01)。透析中高血压患旨发病规律为:透析前SBP低于非透析高血压患者(P〈0.01),透析第1小时血压下降,自第2小时起血压逐昕升高(P〈0.01),回血下机后血压显著升高(P〈0.01)。透析中低血压发作53例次,约占总例次的5.63%。吉论MHD患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控制率低。随着超滤量的增加,SBP逐渐下降,回血下机后,血压再次上.十,但仍低于透析前血压。超滤抵抗是透析中高血压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年龄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296例观察对象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血压正常组92例,单纯血压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组8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为伴靶器官损害组118例。296例根据动态平均脉压水平分为3个亚组(脉压〈40mmHg组、40mmHg≤脉压〈50mmHg组、脉压≥50mmHg组),对比分析24h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将伴靶器官损害组按年龄分为〈60岁、≥60岁2个亚组,观察对比24h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1)伴靶器官损害组24h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低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2)随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的加重,脉压也随之增大(P〈0.01),依次为伴靶器官损害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3)伴靶器官损害组两年龄间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脉压的变化可以反映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舒张压低及动态脉压增大是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的影响。方法:300例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美托洛尔组给予美托洛尔+硝苯地平缓释片,常规治疗组给予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缓释片,当患者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后嘱其在平地中速行走150 m,并测量两组患者行走前、后肱动脉血压。结果:行走后较行走前美托洛尔治疗组收缩压(SBP)上升(8.2±2.5)mmHg,舒张压(DBP)上升(4.6±2.1)mmHg,常规治疗组SBP上升(14.3±3.4)mmHg,DBP上升(8.0±2.6mmHg),美托洛尔组较常规治疗组SBP上升显著减少(P〈0.01,t=2.68),DBP上升显著减少(P〈0.05,t=2.26)。结论:美托洛尔可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80岁高血压患者氮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心肌重构各项指标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2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80岁的患者113例。依据患者是否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分为两组:高血压组(n=71)和血压正常(对照)组(n=42)。将高血压组患者按照血压分级又分为3个亚组:高血压1级组[收缩压(SBP)140~159 mmHg,舒张压(DBP)90~99 mmHg,n=5],高血压2级组(SBP160~179 mmHg,DBP100~109 mmHg,n=17)和高血压3级组(SBP≥180 mmHg,DBP≥110 mmHg,n=49)。比较各组患者NT-proBNP水平的变化,分析NT-proBNP与心肌重构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随着血压分级的升高,NT-proBNP水平也逐渐升高,除高血压1级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与高血压病程(r=0.508)、DBP24h(r=0.312)、左心室质量指数(r=0.301)、室间隔厚度(r=0.285)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E/A呈显著负相关(r=-0.376,P0.01)。结论 80岁高血压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肌重构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加强降压治疗较常规治疗能否进一步降低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长期随诊血压变异性是否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将763例患者随机进入强化治疗组(382例)和对照组(381例)。记录第4周、3个月、6个月及此后每6个月的血压值及主要终点事件。结果在平均4.5年随访期间,强化治疗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为(133.8±6.6)/(79.7±5.5)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151.7±12.7)/(87.7±8.0)mmHg,P〈0.001]。强化治疗组随诊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标准差(SD)及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系数(C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强化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降低78%,致死和非致死性中风减少72%,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分别降低64%和82%(P均〈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最终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标准差是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强化降压治疗使血压降至132/80mmHg左右时可以显著地降低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随诊的血压变异性是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血脂康对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二级预防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DU BM  Lu ZL  Chen Z  Wu YF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0):890-894
目的探讨血脂康在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效果。方法对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的2704例合并高血压、2166例不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的干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高血压患者按照脉压分组进行统计。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明显高于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合并高血压患者中,高脉压组(脉压〉50mmHg,1mmHg=0.133kPa)患者的死亡率和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脉压组(脉压≤50mmHg)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事件和总死亡率在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分别降低44.0%(P〈0.0001)和35.8%(P=0.0012),在不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分别降低47.4%(P〈0.0001)和28.6%(P=0.0737)。在全部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中,肿瘤死亡减少67.5%(P=0.0071)。在低脉压组患者中,肿瘤事件减少62.6%(P=0.0399)。没有发现治疗组临床不良反应或实验室安全指标的增加。结论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调脂治疗,血脂康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氯沙坦钾和盐酸苯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氯沙坦钾和盐酸苯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0例轻中度高血压者随机选用氯沙坦钾50mg或盐酸苯那普利10mg,每日一次口服,共24周。24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的改变。结果:共62例完成随访。氯沙坦钾组(n=35)治疗后总体SBP和DBP较治疗前下降9.05mmHg和4.89mmHg;盐酸苯那普利组(n=27)治疗后总体SBP和DBP较治疗前下降7.19mmHg和4.89mmHg;盐酸苯那普利组(n=27)治疗后总体SBP和DBP较治疗前下降7.19mmHg和2.00mmHg,有效率分别为51.43%和51.85%,两组无显著性差别。随访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无一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氯沙坦钾组中咳嗽发生率占2.86%,低于盐酸苯那普利组的25.93%。结论:氯沙坦钾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和盐酸苯那普利均有效,安全性好且耐受性于盐酸苯那普利。  相似文献   

19.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胰岛素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RSG)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压(BP)的影响。方法 68例初诊T2DM患者,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分为BP正常(DMN)和合并有高血压(DMH)两组,均日服RSG4mg,疗程12周。分析BP下降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RSG治疗12周后,(1)DMN组收缩压(SBP)平均降低4mmHg,舒张压(DBP)平均降低3mmHg,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MH组中SBP平均降低9mmHg,DBP平均降低6mmHg,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DMH组中基线BP水平较高患者可引起较大幅度的降低(P〈0.05)。(3)T2DM患者治疗前后SBP、DBP改变均与HOMA-IR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RSG对并发高血压的T2DM患者在改善IR的同时,血压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水平与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我院心内科、神经科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住院病例238例资料,统计脑出血(CH)、脑梗死(CI)、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HF)、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及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在不同SBP、DBP、PP水平的发生率。结果CI94例(39.5%);CH52例(21.8%);HF46例(19.3%);SAH、AMI分别30例(12.6%),16例(6.7%)。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SBP、DBP、PP水平密切相关。当SBP≥160mmHg,CH、SAH病例占90%以上;CI、HF病例占70%;AMI占50%。DBP≥90mmHg,CH病例占90%以上;HF、AMI病例占85%以上;SAH病例占80%;CI病例占75%以上。PP>40mm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占90%以上。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I最高,CH次之,HF第三位。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SBP、DBP、PP密切相关。SBP≥160mmHg,DBP≥90mmHg,PP>40mm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