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气体在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敏 《广西医学》1995,17(6):518-520
  相似文献   

3.
4.
<正>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黄斑裂孔较少见。1986~1990年我院收治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398例,合并有黄斑全层裂孔者21例(5.28%)。均施行黄斑裂孔及周边裂孔冷凝+硅胶条带环扎及球内注气三联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本组21例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为47岁。右眼13例,左眼8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6个月,平均为54.3天。 2.眼科情况:轻度近视2例,中度近视5例,高度近视12例,正视眼2例(有明显外伤史)。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并分析有关因素。方法对15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术后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以上。结果13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3只眼术后视力提高,2只眼术后视力无变化。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核轻度硬化2只眼,眼压升高1只眼,纤维素性渗出2只眼,双眼复视1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前详细检查眼底、正确设计手术方案及良好的手术技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黄朝晖  李敏 《微创医学》2010,5(3):303-305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损害中心视力的眼病,患病后致盲率高.对复杂性黄斑裂孔合并周边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既要封闭周边裂孔和黄斑裂孔,又要尽可能保护中心视力不受损或少受损害,我科采用玻璃体切除、玻璃体腔注入12%~16%全氟丙烷气体(C3F8)联合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顶压冷凝术,治疗难度高,术后反应重,对护理更具挑战性.因此,做好患者的健康指导,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视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以往都应用电凝封洞,放液,后极部外填压或作黄斑部兜带术治疗。据报道治愈率可达91.2%、83.6%。Robertson等认为尽管术后视网膜在解剖上复位的成功率很高,但视力结果常常使人失望。罗传琪等对126例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术后随访发现,出院后的视力比出院时更差。分析其原因是裂孔封闭不良,过度的电凝或冷凝,造成出院后黄斑部继发性大片变性,甚至坏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次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例(14只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第一次玻璃体手术后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手术后的效果.结果14例复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眼中,7例存在黄斑前膜,占50%;2例黄斑白孔及气体量不足2例;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裂孔及体位不正确各1例.再次玻璃体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3例失随访,余11例中解剖复位成功者9例,占81.8%,其中视力提高者6例,占66.7%.结论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后复发原因主要由黄斑前膜造成.再次玻璃体手术仍是治疗复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玻璃体注气治疗黄斑孔裂网膜脱离6例6只眼,其中4例单纯注气,2例黄斑裂孔合并周边孔采用周孔电凝、环扎加注气。注空气和全氟丙烷各3只眼随访2-9个月,5例治愈,视力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次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4例(14只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第一次玻璃体手术后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手术后的效果。结果 14例复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眼中,7例存在黄斑前膜,占50%;2例黄斑白孔及气体量不足2例;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裂孔及体位不正确各1例。再次玻璃体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3例失随访,余11例中解剖复位成功者9例。占81.8%,其中视力提高者6例,占66.7%。结论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后复发原因主要由黄斑前膜造成,再次玻璃体手术仍是治疗复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总结40例(41只眼)涉及眼球前后节的复杂外伤应用玻璃作切除术治疗的结果.其中钝挫伤致晶体脱入玻璃体、玻璃体积血伴红膜根部断离6例;穿通伤玻璃体内或视网膜异物伴玻璃体积血、外伤性白内障32例;眼内炎2例.手术方法采用闭合式玻璃作切除,晶体切割.异物摘除术,环扎,眼内气体充填等.术后玻璃体清亮者35只眼(85.4%),视网膜平伏者34只眼(82.9%),视力增加者34例(85.0%),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者4只眼(9.8%).  相似文献   

12.
总结18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强调不用传统的巩压、环扎或兜带术,仅应用闭合式玻璃体切割、六氟化硫气一液交换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4.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合并白内障的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病例行最小量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对合并白内障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2例3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手术后随诊9~12个月,以视网膜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多焦ERG、术后并发症作为临床疗效观察的指标。结果:黄斑裂孔闭合率96.8%;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率为93.8%;多焦ERG显示术后9个月中央峰较术前明显恢复。结论:对于合并白内障,并且不存在玻璃体及增殖膜牵引的黄斑裂孔局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操作简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利用频谱光学相关断层扫描(SOCT)观察患者硅油眼行取油手术前后黄斑区形态的变化,探讨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区厚度及黄斑裂孔底径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例(20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硅油填充眼,其中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组9例(A组),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组11例(B组).在行硅油取出术前后进行眼科临床检查,包括BCVA、眼底照相及SOCT等.结果 A组取油前后BCVA变化与黄斑裂孔底径的变化无相关性(r=-1.02,P=0.394);B组取油前的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75,P=0.008),而取油前后BCVA变化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无相关性(r=-2.66,P=0.059).结论 SOCT作为无创观察黄斑区形态的辅助检查具有重要价值.非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硅油填充时期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超观察视网膜裂孔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自2014年3月~2014年5月,我院177例疑似视网膜裂空患者行B超检查. 结果:177例患者中经B超诊断为视网膜裂孔后经三面镜检查确诊124例,B超诊断符合率70.06%. 124例患者中干性马蹄形裂孔73例,马蹄形裂孔伴有视网膜脱离45例,巨大裂孔6例. 发生于颞上方88例,鼻侧10例,颞下方26例.结论:B超诊断视网膜裂孔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宫颈妊娠的价值。方法 在膀胱工充盈情况下,采用ALOKA6290型超声显像仪对子宫及宫颈进行纵、横多角度探测。结果 超声能对基妊娠作出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 超声是诊断颈妊娠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脱离(MHRD)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29例(29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同时伴有视网膜周边裂孔,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及内界膜撕除。术后保持头低位3周,随访6~12个月,其中硅油填充时间3~6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后矫正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以及并发症。 结果  手术后29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复位率为100%。视网膜脱离复发1只眼,占3.47%。黄斑裂孔复位闭合11只眼(37.9%);术后视力提高者26例26只眼(89.7%),不变者3只眼(10.3%);术后2周,出现高眼压 4只眼,占13.8%,给予降低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硅油取出手术前出现高眼压 2只眼(6.89%),硅油取出手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及硅油填充可在伴有视网膜周边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脱离患者中获得较高的手术复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