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问题。方法胃镜检查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173例(观察组),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患者22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HP阳性率,并按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比较HP阳性率。比较HP根除成功(47例)及HP根除失败(39例)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复发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反流性食管炎HP阳性率为47.3%,对照组为65.7%,有显著差异(P=0.0001)。反流性食管炎按严重程度HP阳性率是Ⅰa级为40.3%,Ⅰb级为59.1%,Ⅱ级为50.0%,Ⅲ级为28.6%,各分级之间无明显差异(P=0.094)。反流性食管炎复发率在HP根除成功患者中是8.5%,根除失败患者中为5.1%,无统计学差异(P=0.384)。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较低,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无相关,复发率与HP根除与否无相关。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3例经胃镜证实为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及Hp感染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由于各种原因2007年7月-2008年7月至我院行胃镜检查的人数为12354例,RE的检出率为4.47%。检出的RE患者A、B级的占97.47%(539/553),C、D级的占2.53%(14/553)。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与性别无统计学关联(P〉0.05)。中年组原发性RE患者最多。RE患者的Hp感染率为50.6%。食管炎程度与Hp菌是否感染无明显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轻度RE患者明显较多,RE炎症程度与Hp菌是否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分析对基于幽门螺杆菌的反流性食管炎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基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60)。对照组给予吗丁啉治疗,试验组给予泮托拉唑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2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87%,对照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43%,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幽门螺杆菌的反流性食管炎采取泮托拉唑联合奥美拉唑共同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极少,具有安全稳定性,使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选择胃镜检查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的门诊和住院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胃镜检查为单纯慢性胃炎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胃镜检查时在胃体、胃窦及胃底各取活检1块,分别作HE和Giemsa染色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18例(36.0%),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9例(64.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伴胃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经胃镜证实的132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经胃镜活检快速尿素酶及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证实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分为根除组69例,对照组63例,随访1年.结果:根除成功62例,根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29%,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12.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幽门螺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过胃镜确诊的RE患者235例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35例,行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questionnaire,RDQ)调查,并在内镜下取两块黏膜组织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结合病理学检查(Giemsa染色)判断Hp是否感染,比较两组患者RDQ分数及Hp感染情况。结果两组人群平均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组患者的RDQ为(12.8±0.5)分,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的RDQ为(6.1±0.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组患者的Hp(+)感染数为111(49.8%),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数为124(52.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医学综述》2016,(2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上海市同仁医院收治的6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反流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A级(417例)、B级(149例)、C级(28例)、D级(4例)、Barrett食管(2例)5级。比较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结果 6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241例(40.2%),其中A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2.0%(175/417)、B级37.6%(56/149)、C级28.0%(8/28)、D级为1/4、Barrett食管1/2;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分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呈负相关(r=-0.766,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治疗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经内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3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64例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按洛杉矶标准进行分级,记为相应的A(156例)、B(196例)、C(7例)、D(5例)4组。内镜下常规取胃窦黏膜组织2~3块送病理检查,标本分别行HE染色明确胃炎类型、炎症活动度及快速尿素酶实验、改良Giemsa染色明确H.pylori感染情况等。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以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2.4±11.6)岁vs(56.6±12.4)岁,P=0.002];门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总体H.pylori感染率为90.9%,以轻度H.pylori感染为主,四组的H.pylori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19,0.332);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活动性炎症为主,四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46,0.496);H.pylori阳性、阴性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H.pylori感染情况下,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比较无差别,H.pylori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无差别,不同程度H.pylori感染情况下,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别。提示H.pylori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情况的分析、探讨HP和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诊断为RE并做了HP检测的患者 14 2例。分别检测RE和慢性胃炎的HP。结果 14 2例RE患者中HP(+ ) 5 9例 (4 1.5 % )明显低于 8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HP(+ )者 5 1例 (63 .8% ) (P <0 .0 5 )。结论 HP在RE的发生中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胃镜检查病例,比较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的Hp感染率,并将反流性食管炎按洛杉矶分类法分级,比较各级反流性食管炎的Hp感染率。收集经胃镜检查确诊的Hp阳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7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53例,治疗组第1周给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治疗(口服雷贝拉唑1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阿莫西林1000 mg,2次/d),后口服雷贝拉唑10 mg,2次/d;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2次/d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复查胃镜,治疗组行14C呼气试验检测Hp,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胃镜下食管炎症的改善。结果回顾性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Hp感染率分别为38.12%和56.2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反流性食管炎A、B、C、D级HP感染率分别为41.87%、37.74%、31.63%和2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现反流性食管炎等级越轻,Hp感染率越高的趋势;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治疗组进行Hp根除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有效率为90.48%,与对照组的88.68%相当,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有效率治疗组为55.88%,对照组为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种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对 71例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行快速尿素酶检测和病理学检查 (Giemsa染色 )以检测Hp ,并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5 0例及十二指肠溃疡 5 4例进行比较。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组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组的Hp检出率均较低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但与十二指肠溃疡组Hp检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各级反流性食管炎Hp检出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反流性食管炎组中 ,年龄≥ 6 5岁者的Hp检出率明显高于年龄 <6 5岁者 (P <0 .0 1)。 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中的Hp感染率较低 ,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分级无相关性 ,但随年龄增长 ,Hp感染率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返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均服用莫沙必利,观察组再给予雷贝拉唑.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镜下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保护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GERD的影响是近来年消化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有研究显示Hp感染对GERD并无影响,也有研究报道Hp感染可以促进GERD的发生,但是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结果支持Hp感染可能对GERD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掖市门诊人群胃食管反流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门诊胃镜检查人群中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反流性食管炎(RE)的患病率,并探讨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9800例门诊就诊的胃镜检查患者(18~80岁)进行问卷调查。以反酸、反食、烧灼感症状的频率及程度的积分(Sc,最高为18分)作为反流的指标。Sc≥6表明存在症状性反流,结合胃镜检查结果诊断为GERD。结果9800例门诊人群中GERD与RE的患病率分别为8.69%、5.57%。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对GERD认知度很低,尤其在西部地区,人们对GERD知识普遍缺乏。结论GERD为多发病、饮食习惯、高脂肪食物摄取等因素和反流症状有密切关系。本地区GERD的发病率高于全国水平,且有逐年增高之势。所以,在健康人群中开展干预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半夏泻心汤治疗反流性食道炎的疗效。方法:104例符合内镜下有反流性食道炎(RE)诊断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半夏泻心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患者4周后症状改善情况、食道炎愈合情况及观察镜下愈合率和有效率,对比分析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4周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5.6%,对照组为74.8%。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0.4%,胃镜食道炎有效率为81.4%。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道炎,能较强的抑制胃酸的分泌,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增加镜下愈合率,明显优于奥美拉唑,是中医治疗反流性食道炎的安全有效的主方。 相似文献
18.
李永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24(3):27-28
目的 观察加味小陷胸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采用加味小陷胸汤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西药奥美拉唑、莫沙比利等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近期疗效均满意,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远期疗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加味小陷胸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满意,尤其是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口服,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莫沙比利5 mg,3次/d口服。分别于治疗8周后观察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和胃镜下食管炎的愈合情况,计算总有效率。结果用药过程完成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只有70%,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采用雷贝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可取的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一项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自2 0 0 2年3月- 2 0 0 4年2月于中山医院进行胃镜检查2 0 12 8例,选择胃镜诊断为食管炎并排除各种继发因素、手术、药物治疗共6 4 1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组成病例组,以性别、年龄(±2岁)、检查日期为配比变量,选择内镜检查无明确病变者(肉眼与病理检查仅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作为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和病理Gimsa染色方法,两者任一阳性为阳性,全部阴性为阴性,统计方法采用Mantel Haenszel卡方检验。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3.18% (6 4 1/ 2 0 12 8) ,其中轻度、中度、重度食管炎比例分别为83.3%、11.2 %、5 .5 %。食管炎年龄构成分析显示,4 1~5 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2 5 .6 % ) ,5 1~6 0岁年龄组次之(2 1.7% ) ,30岁以下年龄组最低(5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病例组(39.8% )低于对照组(45 .7% ,OR =0 .785 ,95 %CI :0 .6 2 9-0 .979)。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