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A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g/kg;B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g/kg×2d;C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g/(kg·d)×5d,各组其他治疗相同。观测患儿退热、淋巴结肿大、粘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的时间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CAL),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退热、淋巴结肿大、粘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时间较B、C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A、B、C各组CAL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给药治疗川崎病,能更好的退热,并有效预防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对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药物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患儿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儿追加丙种球蛋白,剂量为2 g/(kg·d),其余治疗方案同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甲强龙,5 mg/(kg·d),每日1次,口服。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泼尼松片口服。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以及手足肿胀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4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2.12%,对照组发生6例,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患儿应用适量激素治疗,有助于患儿临床症状的迅速消退。  相似文献   

3.
两种方案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清 《四川医学》2007,28(7):801-802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1g/kg和2g/kg单次静脉滴注,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收入住院的59例川崎病随机分为病情相似的两组,治疗1组32例用IVIG 1g/kg静脉滴注;治疗2组27例IVIG 2g/kg静脉滴注,均在发热7~10d内于12h内单次静脉滴注。结果两组病例在退热时间、耐药发生率和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IVIG 1g/kg和2g/kg,两种方案治疗川崎病疗效相近,(P>0.05)。结论具体应用可在病家知情同意前提下根据经济条件选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1 g/(kg·d)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 d和2 d两种方案对标危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研究优选方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标危川崎病的患儿共262例,分为两个组,每组131名,其中A组为1 g/(kg·d)注射丙种球蛋白1 d,B组为1 g/(kg·d)连续2 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住院天数、各时间段体温及退热情况、冠状动脉是否受到损害、淋巴及粘膜症状消退情况。结果A、B两组患儿在本院治疗期间体温恢复正常、淋巴及粘膜症状消退,达到预期效果,横向对比分析两组数据,A组患儿住院天数为(13.75±3.45)d,热程天数为(2.3±0.5)d;B组患儿住院天数为(13.50±3.70)d,热程天数为(2.7±0.4)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纵向对比分析患儿治疗后及治疗前各项数据,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淀率、血小板计数均恢复至正常值,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次和连续2 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 g/(kg·d)具同等效果,1 g/(kg·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 d费用较低,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5.
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3例川崎病患儿按治疗方法 分成两组,A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 mg·kg-1·d-1,连用5 d;B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 000 mg·kg-1·d-1,连用2 d;且两组患儿均口服阿司匹林30~50 mg·kg-1·d-1.住院观察2~3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情况和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缓解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及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方面,两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优于五日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采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B组采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治疗,其余治疗方法两组均相同。观察两组治疗后退热和急性期症状消退时间,应用丙种球蛋白的不良反应及冠脉损害的出现率。结果:B组临床症状改善较慢,退热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淋巴结炎消退时间较A组明显较长(P0.01);治疗前两组CAL发生率分别为:B组1例为6.67%,A组0例。经治疗两组均无新增病例。结论:单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胡秋梅  郗俊平 《海南医学》2006,17(5):15-15,87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川崎病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ASP)和11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d×2d]治疗较单一阿司匹林疗效显著(P<0.05),总热程缩短(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28.8%降至11.7%,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由31.2%降至16.7%。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防治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C)治疗川崎病的剂量与疗效。方法选择130例川崎病患儿,分为IVIG单次1g/kg、2g/kg,以及2g/kg分5次给药3种方法,观察三组患儿热程、退热时间,心电图及冠状动脉损害(CAD)情况。结果单剂量IVIG 1g/(kg.d)或2g/(kg.d)较2g/kg分次给药[400mg/(kg.d),连用5d]热程及退热时间明显缩短(P<0.01),而单日IVIG 1g/kg与2g/k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和CAD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推荐1g/kg IVIG为治疗川崎病的一种有效而经济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将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的川崎病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儿均服用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1 g/(kg·d)静脉输注,使用1~2 d(若热不退用2 d);研究组给予丙种球蛋白2 g/(kg·d)静脉输注,使用1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退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53,P<0.05);而2组患儿的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手足肿胀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8、1.552、0.719,均P>0.05)。2组患儿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血小板计数(PLT)等实验室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2组间上述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有7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有13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研究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发生率(14.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89,P=0.043)。研究组有1例患儿在静滴丙种球蛋白后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畏寒、恶心,减慢静脉滴注速度后缓解并最终消失,所有患儿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 对于川崎病,丙种球蛋白2 g/(kg·d)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 g/(kg·d),且并发症少,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方法:对近来收治的7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以0.4 mg/(kg.d)联合地塞米松0.5 mg/(kg.d)1 mg/(kg.d),连用3 d5 d。结果:在退热、呕吐缓解、神经精神症状、后遗症及死亡病例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早期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川崎病患者5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400mg/(kg·d)]和观察组(大剂量,2g/kg)两组,每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PLT、CRP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ESR、PLT、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肿胀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受损。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与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损伤及心肌酶谱(包括CK、CK-MB、AST、LDH和HBDH)变化的关系。方法对45例川崎病患儿在治疗前和治愈后进行血清CRP、IgG、IgA、IgM和心肌酶学检测,并通过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明确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结果川崎病患儿在急性发病时血清CRP、IgG、IgM、和CK-MB水平明显升高,治愈后上述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伴有冠状动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血清CRP、IgG、和IgM水平明显高于没伴有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血清CRP、IgG和IgM水平与CK-M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川崎病患儿血清CRP、IgG和IgM的升高与患儿急性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也可作为预测患儿心肌损伤及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D61和CD62P动态变化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及其合并冠状动脉损伤之间的关系,探讨KD的发病机制。方法将70例KD患儿按照冠脉损伤程度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30例,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患儿血小板CD61和CD62P在入院即刻、5d、10d、15d的表达水平及同时应用心脏彩超对冠脉内径进行测量,并行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CD61、CD62p、冠脉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CD61、CD62p、冠脉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CD61、CD62p水平变化可有效预测冠状动脉狭窄及本病的诊治具有比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伴有关节受累患儿的临床特征,明确关节受累是否会对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率、对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反应性和预后产生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且资料完整的川崎病患儿636例,根据有无关节局部症状,分为关节受累组(31例)和无关节受累组(605例)。回顾性分析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资料,比较关节受累组与无关节受累组患儿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损害率和对IVIG的反应率。结果:31例伴有关节受累的川崎病患儿中,3岁以上患儿25例(80.6%),诊断为完全性川崎病26例(83.9%),多关节(≥2个关节)受累24例(77.4%),大关节受累26例(83.9%),其中以膝关节受累最常见(20例,64.5%)。关节局部症状持续时间不等,经追踪随访,均无关节局部后遗症发生。与无关节受累组比较,关节受累组患儿的发热时间长(P<0.05),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冠状动脉损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受累组患儿的IVIG无反应率(39.3%)高于无关节受累组(1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伴有关节受累多发生于3岁以上患儿,且倾向于多关节受累,以大关节受累多见,其中以膝关节受累最常见。川崎病伴有关节受累时,对冠状动脉损害率无明显影响,但患儿对IVIG反应性更差。关节受累为川崎病的短暂性症状,不会遗留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韩军民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54-1555
目的探讨硝普钠联合米力农治疗危重症手足口病并循环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收治的伴有循环不良的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采用对照分析方法,设置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5例,对照组10例。两组患儿均予机械通气、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甲基泼尼松龙、20%甘露醇、甘油果糖降颅压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硝普钠联合米力农静脉滴注治疗,硝普钠剂量1.0~2.0μg/(kg.min),同时予米力农首剂25~50μg/kg缓慢静注后0.25μg/(kg.min)静推泵维持。对照组予肾上腺素0.3~0.5μg/(kg.min)和多巴胺3.0~6.0μg/(kg.min)静脉维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硝普钠联合米力农对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压、心率、四肢皮温、皮肤颜色、脉搏的疗效显著(P<0.05)。结论硝普钠联合米力农治疗伴有循环不良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循环改善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下冠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 VS)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12月至2013年12月253例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体外循环(on-pump-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手术(off-pump-CABG)患者VS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9例患者出现VS,发生率为3.6%。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峰值剂量为0.05~0.2μg/(kg·min),平均0.098μg/(kg·min);应用时间72~264 h,平均151 h;入住ICU 5~12 d,平均7.7 d;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3例。存活6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33.3%。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97例中出现VS 7例,发生率为7.2%;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56例中出现VS 2例,发生率为1.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后VS治疗上需要较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较长,虽然发生率低,但死亡率较高。非体外循环下CABG VS发生率比体外循环下发生率较低,应尽量选择非体外循环下CABG以减少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患儿的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春雨  刘姿薇  李伟 《黑龙江医学》2005,29(10):723-724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的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川崎病患儿在发病急性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同时做心脏超声心动图观察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并在1个月内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将有冠状动脉损伤的作为观察组,无冠状动脉损伤的作为对照组,并将两组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本组38例患儿中有74%(28/38)出现了心电图改变。有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100%(16/16),其中明显心律失常占该组的50%(8/16);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22例中,有心电图改变的为12例,占该组的55%(12/22),均为轻度心律失常。有冠状动脉损伤组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在心电图异常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5)χ2=9.867)。结论川崎病患儿在急性期常有心电图改变,而且有冠状动脉损伤者发生率较高,有明显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IL-10和IL-18表达水平对冠状动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确诊为川崎病的41例住院患儿(观察组)及同期健康体检的45例儿童(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川崎病患儿治疗前(急性期)、治疗1周(亚急性期)、治疗2周(亚恢复期)与对照组的IL-10和IL-18水平,并将川崎病组按照冠脉损伤情况分为冠脉损伤组和无损伤组,对两组的IL-10和IL-18差异进行分析,按照冠脉损伤组预后的情况分为冠脉损伤加重组和好转组,分析两组的IL-10下降水平。结果:观察组各治疗时期的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IL-18只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冠脉损伤组的IL-10水平显著低于无损伤组,P<0.05。冠脉损伤组与无损伤组的IL-18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脉损伤加重组IL-10下降水平多于好转组,P<0.05。结论:IL-10和IL-18均可作为反应在川崎病的炎症指标,但在提示冠脉损伤方面IL-10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