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1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CPB)下行大动脉调转术,麻醉采用间断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和维库溴铵维持,主动脉开放后给予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全组麻醉平稳,CPB转流时间186 ~392 (237.1±42.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6~201(139.5±34.2)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 ~342 h.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死亡2例,延期关胸5例,低氧血症4例,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各2例.结论 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手术麻醉危险性高,术中加强左室功能支持,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重视肺部并发症处理是麻醉管理重点.  相似文献   

2.
李杰  罗兴华  王义宁  王显粤  张卫达 《重庆医学》2012,41(33):3533-353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268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前积极治疗肺炎、心力衰竭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采用静吸复合维持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畸形矫治术。术中采用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监测生命体征定时做血气检测评估内环境情况统计体外循环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术后随访统计术后并发症及病情转归。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为20~258min,平均(80.3±16.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130min,平均(35.22±18.6)min,所有患儿在开放主动脉后均静脉给予小剂量多巴胺3~10μg.kg-1.min-1。101例同时加用肾上腺素,50例合用异丙肾上腺素,11例加用心脏临时起博器。术后8例患儿因心功能障碍死亡,10例婴儿拔管后出现喉头水肿,经雾化吸入等治疗后好转其余患儿均痊愈或好转后等待二次矫治手术。结论术前积极提高麻醉及手术耐受性,术中合理有效的麻醉监测是保证婴儿先天性心脏病麻醉及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和探讨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同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患者同期施行主动脉缩窄及合并的心内畸形矫正术的麻醉、监测、循环管理和重要器官保护的情况。患者先在全身浅低温(鼻咽温33℃~34℃)及控制性降压麻醉下,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入胸,矫正主动脉缩窄;然后经正中胸骨切口、体外循环麻醉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结果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肺动脉压力控制满意,无1例低心排综合征。手术期间鼻咽温31.5%~33.5℃,阻断主动脉时间15~47min,平均(30.3±9.9)min。体外循环时间25~65min,平均(53.4±13.2)min。无麻醉死亡,未发生截瘫、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同期手术治疗的麻醉处理较复杂,维护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调控肺动脉压力和防治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是麻醉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大动脉调转手术的外科技术和围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2006年1月-2014年1月,共接收大动脉转住患儿53例,18例因多种原因未进行手术治疗,35例接受大动脉调转手术。其中,男21例,女1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的患儿27例,年龄14d~1岁;体重3.2~8.8kg,平均(5.27±1.56)kg,室间隔完整(TGA/IVS)的患儿8例,年龄为10d~1个月;体重为2.9~5.5kg,平均(3.46±1.15)kg。全部患儿均接受工期大动脉调转手术,无快速Ⅱ期病例。术毕当天及出院前常规行心脏超声检查,并术后3个月、半年及每年行常规随访。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为8.6%。延迟关胸3例,分别为1d、2d和3d,无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出现;再开胸止血3例,发生率为8.6%。27例TGA/VSD患儿的平均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147±3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6±2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22~163h,ICU滞留时间为3~17d;出院前心脏超声提示1例患儿存在残余VSD,穿隔血流直径〈2mm;未见心室壁反常运动;2例肺动脉血流速度稍增快,分别为2.0m/s及2.2m/s,另外2例肺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分别达到3.1m/s及3.7m/s;3例主动脉血流速度超过2m/s,其中1例达到2.5m/s。心电图提示无患儿存在心肌梗死。8例TGA/IVS患儿的平均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167±5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35±4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48-146h,ICU滞留时间为4~16d;出院前心脏超声提示2例肺动脉血流速度稍增快,达到2m/s,1例主动脉血流速度达到2.0m/s。心电图提示无患儿存在心肌梗死。结论大动脉调转术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成熟术式,把握手术时机、适应证及加强围术期管理可以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小儿起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手术的麻醉特点,为今后开展类似手术提供可行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7月本院20例小儿起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术的麻醉管理方法.结果 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中均未出现急性心衰或心梗,CPB时间为58~204( 80.6±44.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5~ 125( 53.4±32.2) ain,开放主动脉后均自动复跳,适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保证麻醉平稳,停CPB时SBP为(78.6+8.0)mmHg,DBP为(45.4±3.5)mmHg,HR为(130.8±10.5)次/min,术中无死亡及麻醉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死亡率为5%,其余痊愈出院.结论 小儿左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术以静吸复合全麻的方法,辅以严密监测,尽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避免加重心肌缺血的麻醉管理方法是正确可行的,可以推广应用于术前有心功能损害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七氟醚全凭吸入诱导和维持麻醉在日间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术前常规禁食禁饮,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无创血压(NIBP)和血氧饱和度(SpO2),高流量吸入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插入食管引流型喉罩,全程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必要时手控辅助通气,维持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35~45) mm-Hg.缝皮结束时停用吸入麻醉药,患者拔除喉罩通气道后送回麻醉恢复室观察.记录诱导时间、停药至喉罩拔除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呼之睁眼)和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结果:所有病例麻醉过程平稳,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均未发生低氧血症、CO2蓄积,血流动力学平稳,手术时间(25~60) min.诱导时间为(2.8 +0.6)min,停药至喉罩拔除时间为(2.8±1.6)min,意识恢复时间为(4.7±0.8) min,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为(28.8±3.9)min.结论: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过程平稳,苏醒迅速,可以满足妇科腹腔镜日间手术的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总结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回顾性分析163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11~161(48.94±29.1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85(36.10±15.29)min;体外循环转流中心脏不停搏104例,停搏59例.升主动脉开放后,55例心脏自动复跳,4例电击除颤复跳.全组死亡5例,占3.07%,死亡原因与体外循环无直接关系.注重体外循环设备的选择和应用,重视肺保护和心肌保护.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是确保婴幼儿体外循环转流过程平稳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快通道麻醉的围术期管理。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诱导,瑞米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异氟醚麻醉维持,根据脑电图双频谱指数(BIS)监测维持恰当麻醉深度。所有病例常规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动脉血压(AB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指数(CI)。术中使用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05~165min,麻醉时间145~200min。所有病例麻醉过程平稳,无麻醉意外和麻醉并发症。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快通道麻醉的关键在于维持血流动力性平稳和达到恰当的麻醉深度,避免加重心肌缺血,维持并改善心肌的氧供氧耗的平衡,使用短效的阿片类药物有利于兼顾到恰当的麻醉深度、维持血流动力性平稳和术后较早拔管和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16例冠状动脉狭窄病人分别在全麻下采用体外循环(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OPCAB组)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方法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术中通过心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心率。对OPCAB搭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并对OPCAB和CCABG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输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OPCAB术的麻醉能够维持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平稳,手术时间(120±32min),术后呼吸支持时间(6.5±3.6h),ICU停留时间(24.3±8.5h)及输血量(2.5±0.5u)均小于CCABG组。结论:OPCAB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满足手术要求,并相对于体外循环下手术的病人更早恢复,更省费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32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病人围术期麻醉及管理体会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择期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32例。采用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艾司洛尔、苯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观察术后苏醒时间、拨管时间和ICU留观时间。结果:本组病人的苏醒时间、拨管时间和ICU留观的时间分别为(68±28)min、(6±2)h、(6.3±5.0)h。31例预后良好,1例术后因低心排综合征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采用“快通道”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拨管、缩短病人ICU留观时间、节约费用;麻醉的关键在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SVAS)外科治疗体会。方法选择2003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7例SVAS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以自体心包片用单片法加宽主动脉。结果 7例患儿体外循环时间61~98min,平均(75.9±12.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5~63min,平均(46.2±9.7)min。本组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主动脉压差10~21mmHg,平均(13.3±3.8)mmHg,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主动脉单片法加宽治疗局限性SVAS可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对William综合征患儿术前应进行更为详细的检查,了解是否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12.
郭海涛  鲁传龙 《医学综述》2014,20(18):3452-3453
目的探讨并总结体外循环下行重症心瓣膜病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流转期间灌注压维持6070 mm Hg,中心静脉压070 mm Hg,中心静脉压05 cm H2O,对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顺灌+逆灌相结合的灌注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超滤技术,记录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心脏复跳比例及手术结局。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189.5±44.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5.4±28.5)min;心脏自动复跳率为88.6%,除颤复跳率为11.4%;体外循环中患者均成功脱机;术后2例(5.7%)死于合并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选择合适的灌注方法、进行心肌和肾脏保护、适时采用超滤技术、准确掌握脱机指征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不同胸主动脉瘤手术所采用的体外循环(ECC)策略,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期间的重要器官保护方法。方法2005年7月-2011年7月共完成胸主动脉瘤手术共104例,其中,采用中低温ECC完成10例,采用DHCA双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ACP)技术完成92例,采用常温半身ECC完成手术2例。疾病种类包括DeBakey(Ⅰ、Ⅱ、Ⅲ)型夹层、真性胸主动脉瘤和假性胸主动脉瘤。结果ECC时间75-371(198±51.2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5-299(125.87±67.88)min,停循环时间29-136(54.87±22.51)min,DHCA时最低鼻咽温度11.6-20(17.08±0.73)℃,常规超滤81例,超滤液量1000-4500ml,常规超滤+平衡超滤11例,超滤液量5000-7200ml,术中出现“假腔灌注”一例。104例患者手术顺利,安返监护室,术后12-72h清醒,术后早期清醒前出现躁动9例,早期低氧血症18例,肾功能不全13例。99例治愈出院,死亡5例。1例术后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和脑出血,1例死于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及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脑出血及气管食管瘘,1例死于吻合口大出血床旁开胸止血后感染。结论根据胸主动脉瘤发病部位和手术方法不同,应采用不同的ECC方法。灌注师与术者的紧密配合和高水平的ECC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加强术中重要器官的保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66例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心肌灌注方法的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的体外循环的资料,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自动复跳率,心脏停搏时间,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为63~268 min,平均(131.5±4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8~146 min,平均(88.4±45.1)min,自动复跳64例(97%),心脏停搏时间15~220 min,平均(87.9±63.1)min。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5~700 s,平均(181±159)s。电击复跳2例(3%)。转中尿量300~800 ml,平均(422±110)ml。转中常规超滤及零平衡超滤,超滤液1 200~2 500 ml,平均(1 600±420)ml。术中出血量300~1550 ml,平均(630±240)ml,术中输血量600~1 200 ml,平均(840±230)ml。术后死亡1例(1.5%),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余患者顺利出院。结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于重症心脏病手术心肌保护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分析近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68岁高龄心脏瓣膜疾病手术患者,总结外科及围手术期临床经验。 方法 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3月-2017年9月间,单中心接受手术的 ≥ 68岁高龄心脏瓣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变5例。行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1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5例,双瓣膜置换术(double valve replacement,DVR)2例,二尖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1例。合并手术包括三尖瓣成形术11例,左房血栓清除+左心耳切除1例,左房黏液瘤切除术1例。 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26.2±57.2)min,主动脉阻断(72.3±48.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15.24±6.91)h,术后监护(49.12±18.82)h,术后住院(9.5±4.2)d。手术死亡1例(4%),各类手术并发症11例(44%),其中心律失常7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裂开1例,活动性出血1例。术后患者心功能显著改善,活动能力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时间1~18个月,死亡1人,二尖瓣置换患者术后7月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其余23例患者均存活,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 结论 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良好的心肌保护及完善的术中操作,老年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53例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及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并探讨其围术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3年6月~2013年7月共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53例低出生体质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其中49例为早产儿。本组病例孕周
26~40 周(30.96±3.09)周,出生体质量640~2460(1429.90±455.08)g。手术时日龄4~87(32.81±20.76)d;手术时体质量650~
2460(1750.20±481.59)g。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完成先心病非体外循环矫治手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对呼吸参数、患儿体
内酸碱平衡及电解质进行调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并维持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持续机械通气,置暖箱保温。结
果本组病例中有47例为PDA结扎术,其中有1例未行手术即发生心跳骤停,未能心肺复苏;1例由于术前诊断有误,术中经食
管超声诊断后修正诊断为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重度发育不良,不能行PDA结扎术,放弃治疗;2例COA矫治术,其中1例于手术
中发生心跳骤停,术中死亡;2例为PDA结扎同期COA矫治术;其余2例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分别行A-P分流术+Broch术和
B-T分流术。本组病例术中死亡2例,死亡率3.77%,术后早期死亡(72 h内)1例,总死亡率5.66%。结论低出生体质量儿可实施
早期非体外循环下先心病手术;良好的麻醉管理有助于降低围术期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微创小切口行心脏直视手术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采用微创小切口施行心脏直视手术21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手术6例,二尖瓣成形手术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5例,左房黏液瘤摘除手术2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2例,冠心病搭桥手术1例。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体外循环时间(40.3±12.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6.4±11.3)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5.1±2.2)h,术后住院时间(7.1±3.6)d。结论微创小切口手术较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破坏胸廓连续性、避免术后胸骨畸形、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73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人群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畸形发病特点、外科治疗策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9月收治73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男性45人,女性28人,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为(61.8±0.7)岁。患者中1例行Bentall术,1例行Wheat术,其余全部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同时行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7例,合并行二尖瓣成形术6例,三尖瓣Devega环缩术1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8例,主动脉-左室隧道修补术1例,左房血栓取出术1例,射频消融术1例。结果患者围手术期死亡2例。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为78~217 min,平均(131.9±6.0)mln;阻断时间56~158 min,平均(88.2±4.8)min。ICU时间为(23.0~647.4)h,平均(97.9±10.5)h。术后并发症包括5例低心排综合征;4例术后出血行再次开胸止血术;术后伤口清创4例;1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行血液透析。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有明显减小[(52.6±1.7)mm vs(43.2±1.0)mm,P=0.001],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62.2±2.5)vs(65.5±1.3),P=0.257]。结论完善的术前检查、充分的术前风险因素评估、围术期的早期干预、手术策略制定上考虑患者耐受程度、预防手术并发症对降低手术死亡率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以上处理,可以将中老年二叶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手术风险降低到与同期瓣膜置换手术相似或者更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经验。方法选取102例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55例,年龄24~71岁。其中59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1例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置换术。全部患者采用膜肺,中度低温CPB;预充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和人工胶体,必要时术中追加;心肌保护应用10℃~15℃4:1(血:晶体)高钾停搏液灌注;CPB中维持灌注流量50~100ml/kg和平均动脉压(MAP)50~90mmHg;开放前应用利多卡因、硫酸镁和碳酸氢钠;后并行期应用超滤、红细胞悬液、速尿等提高HCT;注意纠正低钾、高钾、低钠和酸血症。结果 CPB时间为69~254min(165.7±68.0),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6~168min(99.5±54.9),自动复跳率为84.4%(86/102),电击复跳率为15.6%(16/102)。全部患者均脱机,无手术死亡。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提高胶体渗透压、注意心肌保护、调节血球压积、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等是保证体外循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