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丁苯酞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PC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给予丁苯酞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两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片等基础治疗相同,并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2.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适反应.结论:丁苯酞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18例PCIV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接受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加用天麻素注射液。对比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水平以及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平均血流速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PCIV临床效果较好,且不会增加用药风险,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盐酸法舒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以及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加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LVA、RVA、BA的血流速度均快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盐酸法舒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PCIV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康医学》2019,(16)
目的:观察升阳活血汤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长春西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升阳活血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阳活血汤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缓解疾病症状,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综合征的效果,探讨后循环缺血综合征的合理用药方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月我院治疗的71例后循环缺血综合征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长春西汀治疗)和对照组35例(注射用长春西汀治疗),跟踪随访,总结患者的诊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长春西汀能够改善后循环缺血综合征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94例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97例)和联合治疗组(97例).单药治疗组采用长春西汀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单药治疗组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进行治疗,两组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联合长春西汀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4月在澄合矿务局中心医院住院的眩晕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长春西汀30mg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川芎嗪120mg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0%(28/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联合长春西汀治疗眩晕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治疗眩晕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用长春西汀注射液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缓慢静脉滴注,不应用其他扩张血管药物。对照组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加654—2注射液20-100mg,并联合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5d,对两组疗效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67.11%,有效25.00%,无效7.89%,总有效率为92.10%;对照组显效25.00%,有效40.00%,无效35.00%,总有效率为65.0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长春西汀治疗眩晕综合征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可作为临床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长春西汀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心绞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长春西汀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复方丹参滴丸以及维生素进行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45例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95.56%,对照组45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治疗心绞痛临床效果较好,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中枢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中枢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长春西汀30 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加用养血清脑颗粒,1袋/次,3次/d,温开水冲服。两组疗程均为15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0%,治疗组的平均秩次为大于对照组的平均秩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治疗后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春西汀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中枢性眩晕疗效确切,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丁苯酞治疗后循环缺血(PCI)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联合血栓通静脉滴注,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疗程为14d。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眩晕强度、眩晕缓解度、止晕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第3天,两组的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评分进一步下降(P〈0.05);治疗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止晕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用于PCI性眩晕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眩晕宁片治疗以单发头晕、眩晕为表现的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对以单发头晕、眩晕为表现的后循环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门诊及住院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后循环缺血患者72例,随机分为眩晕宁组和敏使朗组二组,每组36例,分别观察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周治疗后,两组均对头晕、眩晕症状的改善均有较好效果,眩晕宁组和敏使朗组治疗的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3.13±2.15)天、(3.48±2.45)天。平均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7.95±2.91)天、(8.62±2.92)天,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眩晕宁片治疗以单发头晕/眩晕为表现的后循环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营养神经,促进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及对症处理;治疗组40例,除上述处理外,予物理治疗即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治疗20d后观察效果。结果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总有效率达95%,治愈率、平均治愈天数:治疗组分别为75.0%、(8.97±3.34)d;对照组分别为52.5%、(13.28±3.18)d,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效果显著,对脑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占患者的80%以上,且常为首发症状。近20年来,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和脑影像学技术发展,人们对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诊治有了新的认识,文章主要对近几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做以简单综述,以其能对眩晕的临床诊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究前列地尔联合血塞通在治疗房颤合并后循环缺血眩晕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2月一2015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0例房颤合并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治疗,观察组在血塞通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观察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为(33.1±10.2)分低于对照组(48.7±11.6)分,治疗第7天,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为(22.3±12.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8.9±1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血塞通在治疗房颤合并后循环缺血眩晕中临床效果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彩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2):173-175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配合疏血通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前列地尔配合疏血通治疗。观察记录两组的血液黏滞性和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各项血液黏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较之治疗前,在血液黏度各项指标方面,两组均出现显著下降现象(均P0.05);但在下降幅度方面,观察组要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的患者一共有4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仅有37例,总有效率为74.0%。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均为2.0%(P0.05)。结论:前列地尔配合疏血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黏滞性和眩晕症状,且不良反应轻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减影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探讨不同的侧支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在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住院患者102例,根据CTA或DSA检查结果分为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分析不同的侧支循环与PCI的相关性。结果有侧支循环组脑梗死发病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31);无侧支循环重症脑梗死患者比例较有侧支循环组高(P=0.043);有侧支循环组发病后30 d临床表现的好转率较高(P=0.021);有侧支循环的脑梗死组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侧支代偿方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有侧支循环的脑梗死发病率低、临床症状较轻、预后好,以多种侧支循环方式代偿的PCI患者临床症状较轻、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不同证候的临床分型情况及眩晕发病程度。方法选取15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其中医证候分型情况和眩晕程度评分情况。结果肝火上炎证型所占比例28.00%,证候平均分(9.53±2.12)分,均高于其他证型所占比例和证候平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上炎证评分总分最高(15.4±5.7)分,肾精不足证评分总分最低(12.8±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火上炎证型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临床分型中所占比例和证候评分最高,每种证型的眩晕症状和程度各有侧重,临床治疗中应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后循环慢性脑缺血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2012年在本院神经内科拟诊为后循环缺血患者60例,使用EMS-9EB×2P(双通道四深度)TCD仪分别评价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的血流情况,使用Siemens 16排CT对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平扫,选取以环池层面为中心的感兴趣区进行灌注扫描,应用Siemens自带PCT专用软件包进行后处理,测定灌注参数CBF、CBV、MTT、TTP。结果:TCD:观察组30例患者基底动脉(BA)异常17例,大脑后动脉(PCA)异常3例、椎动脉(VA)异常12例,各条动脉Vm、PI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全部CT平扫未见与临床症状相关的病灶;CT灌注成像观察组中28例显示后循环共32处低灌注区,灌注参数rCBF、rCBV、MTT、TTP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简便快捷而又经济无创的TCD和多层螺旋CT设备,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慢性PCI患者的定位、定性和定量诊断依据,以此提高慢性PCI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便于尽早给予针对性治疗,预防缺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和脑梗死的发生,减少患者功能障碍和残疾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