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双腔右心室(DCRV)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心病发病率的1.5%[1]。我们从1996年至2002年间共行手术治疗双腔右心室合并室间隔缺损(VSD)1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双腔(DDD)起搏前后右心室心肌运动位移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在评价右心室运动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DDD起搏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VVI技术检测右心室室壁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位移,并比较术前术后之差异。结果术前术后右心室各室壁不同节段心肌收缩峰值位移表现为从基底段到心尖段依次降低,其中基底段与心尖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后间隔、游离壁及右心室整体位移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DD起搏后右心室心肌运动位移较术前明显降低;VVI可精确测量DDD起搏前后右心室心肌位移的程度,从而客观反映右心室之运动状态,进而判断右心室之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并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DDD)患者58例,分为心功能Ⅲ级组25例,其中13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12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心功能Ⅰ~Ⅱ级组33例,19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心尖部,14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分别比较两组以及各亚组术后3个月心功能各指标以及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术后组间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QRS时限,B型钠尿肽(BNP),二尖瓣口反流面积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4.
王苏  楚军民 《河北医药》2004,26(6):472-473
目的 探讨右心室双出口外科治疗的早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对 3 1例右心室双出口患者实施外科治疗 ,其中经典的Rastelli手术 (内隧道外管道手术 ) 4例 ;经内隧道成形左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直接疏通或用心包片加宽 11例 ;改良Rastelli手术 11例 ,全腔肺动脉吻合术 2例 ,Glenn手术 2例 ;大动脉调转术 1例。结果 早期死亡 (术后 1个月 ) 1例 ,出院 3 0例。随访 2 6例 ,失访 4例 ,随访 5月~ 5年 ,平均 (3± 1.5 )年 ,无死亡 ,二次手术 3例。所有患者紫绀消失 ,症状明显改善 ,心功能Ⅰ级 2 4例 ,心功能Ⅱ级 2例 ,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及学习和工作。结论 大部分右心室双出口患者经双心室矫治可以取得很好的早期及远期疗效。对于合并其他严重畸形的患者可以行右心室旁路手术。  相似文献   

5.
双腔右心室又称右室异常肌束综合征,较罕见,Tsifutis于1961年首先报告此病,其发病率约为先天性心脏病的1.5%。本院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8岁。患儿生后3月发现心脏杂音,无紫绀及蹲踞现象。1年来劳累后心悸,当地医院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转我院。  相似文献   

6.
徐全  方功德 《江西医药》1998,33(3):135-136
报告1例双腔右心室合并室间隔员及卵圆孔未闭的诊治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解剖生理特点、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 。  相似文献   

7.
周本军 《贵州医药》2012,36(10):894-895
目前临床上治疗缓慢性严重心律失常有效措施是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单腔或双腔起搏器对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病死率没有明显差别[1].本文探讨实际临床工作中永久人工起搏器的类型选择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观察其差别.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7例男77例,女90例,年龄12~91岁,平均68.3岁,其中60岁以上老人143例.单腔起搏器112例,双腔起搏器55例.右心室电极放置右室心尖部121例,间隔部46例.基础心脏病:冠心病38例,高血压心脏病23例,心肌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见表1.  相似文献   

8.
双腔右心室(DCRV)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心病的1.5%。我们从1998年2月~2002年5月诊断并经手术治疗DCRV23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林国治  林治瑾 《天津医药》1989,17(9):562-563
双腔右心室罕见,右心室由异常肥大的肌束或环状纤维隔膜分隔为两个腔。术前常易误诊为单纯性室缺或肺动脉瓣狭窄,也可与室缺伴有右室流出道狭窄或法鲁氏四联症相混淆。本病常合并其它先心病畸形,以室缺并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自动功能成像(auto function imagine,AFI)测量右心室壁收缩期峰值应变的可行性,并观察该测量在房间隔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3次测量,分别计算同一医师和不同医师检测的组内相关分析(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值.通过比较合并不同肺动脉高压房的间隔缺损患者的右心室壁收缩期峰值应变,观察AFI测量右心室壁收缩期峰值应变的效果.结果 在60例体检者3次检测中,同一医师检测右心室两腔心、右心室四腔心和右心室整体收缩期峰值的ICC值分别是0.810、0.860、0.804,不同医师检测右心室两腔心、右心室四腔心和右心室整体收缩期峰值的ICC值分别是0.820、0.800、0.803,都表明AFI测量右心室壁收缩期峰值应变的一致性和重复性较好或极好.与轻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比较,中度及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期峰值应变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室收缩期峰值应变也比中度患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I可以测量右心室壁收缩期峰值应变,应用于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时,肺动脉高压越严重,右心室收缩期峰值应变越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气管插管方式对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600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术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SA Ⅰ ~Ⅱ级,根据不同手术部位、术中不同插管方法分为4组,每组150例:A组:食管中段癌+双腔管;B组:食管中段癌+单腔管;C组:贲门癌+双腔管;D组:贲门癌+单腔管.全麻诱导后,传统方法插入单腔管或双腔管,插双腔管者手术操作进胸后行单肺通气.结果 术后肺部并发症:肺部感染;肺不张;转ICU率;肺梗塞;纤支镜吸痰;ARD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开胸手术,双腔支气管插管与单腔支气管插管对相同部位开胸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影响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体位变动后对双腔气管导管位置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1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60)左双腔气管组(L-DLT组)和右双腔支气管组(R-DLT组)。全麻诱导后分别插入左右双腔气管导管,分别以听诊法和纤支镜(FOB)检查法判断双腔管的位置。患者体位改为侧卧后再以听诊法和纤支镜(FOB)检查法判断双腔管的位置。记录各次管的位置深度。结果体位变动后L-DLT组的DLT深度均有改变(P<0.05)移位12例。R-DLT组的DLT深度均有改变(P<0.05)移位18例。25%患者侧卧后导管位置有移位,以向近侧移位居多。位移率R-DLT组均高于L-DLT组(P<0.05)。结论双腔管插管后体位变动,用纤支镜确定和调整双腔管的位置更确切,宜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右心室双出口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9-01~2011-02的22 069例孕18~38周的胎儿心脏应用彩色超声检查,进行胎儿系统结构筛查的同时进行胎儿心脏四切面联合扫查,观察胎儿心脏大小、形态、房室结构、房室瓣开闭、左右心室流出道。对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终止妊娠者进行胎儿尸体心脏解剖;继续妊娠者,于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发现右心室双出口16例,均伴室间隔缺损,伴发其它心内畸形7例,误诊为法乐四联症2例,另伴发其它心外畸形5例。结论产前超声是诊断胎儿先天性右心室双出口的可靠方法及技术,可防止严重先天性心脏畸形—右心室双出口的胎儿出生。  相似文献   

14.
1978年1月至1992年9月经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其它心血管畸形102例。其中合并房缺和卵圆孔未闭2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6例,动脉导管未闭25例,佛窦瘤破裂3例,肺动脉瓣狭窄13例,双腔右心室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主动脉瓣狭窄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术后早期死亡7例,占6.8%。74例随访0.5~12年,均恢复工作。对有肺动脉高压者,术前准备要充分,术后继续扩血管治疗,合并畸形应根据病变的性质给予同期纠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腔内三重双J管引流技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可行性。方法:2004年3月—2007年6月对27例输尿管狭窄采用输尿管腔内置入3根相同大小的双J管引流,术后留置10~12周。结果:27例随访2~24个月。26例拔管后无腰胀、发热等症状。IVP示引流通畅,患肾积水排空好,无输尿管狭窄。1例术后6个月复查IVP,肾积水仍无改善,改开放手术。本组治疗成功率96%。结论:腔内三重双J管引流技术治疗输尿管狭窄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和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收治的7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2组在手术时间、总体有效率、留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胸腔感染率、切口感染率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管腔堵塞、脱管、皮下气肿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和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效果相同,但使用双腔气囊尿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具有操作简单、取材方便、并发症少、住院费用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张延斌  李东野 《江苏医药》2002,28(4):313-313
双腔右心室(DCRV)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前确诊的主要手段是超声心动图检查。其病例较少,且大多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畸形,因此临床上常被误诊或漏诊~([1,2])。我们在工作中见到经手术证实的DCRV共4例,其中术前超声误诊3例,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心血管造影对右心室双出口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1例右心室双出口患者的临床及心血管造影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的心血管造影诊断与术后诊断完全相符,符合率为100%.11例主动脉、肺动脉同时显影,两大动脉起自右心室.8例室间隔缺损,3例心内膜垫缺损.其中5例室间隔缺损位于肺动脉瓣下,同时并右冠状动脉异位开口;3例室间隔缺损位于主动脉、肺动脉之间,同时合并左右心房互换、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室间隔缺损远离肺动脉和主动脉,肺动脉发育差.另1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二尖瓣、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结论 心血管造影对右心室双出口及合并畸形可做出较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右室双腔心(DCRV)属少见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26%,现将1998年6月至1999年1月收治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3例患者2男1女,年龄:13、17、18岁。术前均有活动后心悸、气促、轻度紫绀,于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P21例弱2例正常,均可触及震颤。胸片示:2例肺纹理多,轻度充血征,1例肺纹理正常,3例均左右心室增大。心电图3例均为窦性心律,左右心室增大。超声心动图示:2例右室流出道重度狭窄,1例中度狭窄。1例行右心室造影示:小梁肌肥厚增粗,右室流出道狭窄。术前诊断:1例为法乐氏四联征。2例为室间隔缺…  相似文献   

20.
廖锦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4):2182-2183
目的:观察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和肝素在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封管中的效果.方法:20例颈内静脉永久留置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导管动脉端和静脉端封管液的不同选择,随机分成肝素尿激酶混合液组(A组)和肝素组(B组),观察比较两组留置导管时间、导管堵塞、溶栓后再通和静态管路压的变化.结果:A组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B组,A组导管堵塞12例次,溶栓后全部再通,静态管路压为(10.2±3.57)cmH2O;B组导管堵塞33例次,溶栓后再通31例次,静态管路压为(7.4±5.28)cmH2O.两组导管堵塞例次和静态管路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可应用于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封管,有预防留置导管功能丧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