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3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晚期肝癌是肝胆外科临床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虽然在处理上治疗手段不断更新 ,如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 ,但往往因条件差、瘤体大、切除率低而治疗效果较差 ,预后不良。本院自 1 998年 4月至 2 0 0 0年 1 1月采用联合介入治疗的方法 ,即经皮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xationTACE) ,同期行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无水酒精注射 (Prcutaneous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 PEI)治疗肝癌 3 7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男 3 3例 ,女 4例 ,年龄 3 4… 相似文献
2.
3.
4.
5.
6.
肝脏是多数恶性肿瘤,尤其是胃肠道肿瘤最常见的血行转移器官。转移性肝癌的治疗仍然首选手术切除,但是因为多数患者肿瘤多发或伴有其他脏器的转移而无法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因为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疗效明显等优点,在转移I生肝癌的综合治疗中越来越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国产血管内支架对假性腹主动脉瘤的治疗作用。方法 健康杂种犬32条均分为4组(组Ⅰ-Ⅳ),对照组为组I,实验组按腹主动脉前壁切开长度不同分为组Ⅱ-Ⅳ。外科方法建立腹主动脉瘤模型后行介入治疗并行影像学和肉眼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组I即对照组瘤腔非;组Ⅱ瘤腔已闭合;组Ⅲ残留一小瘤腔;组Ⅳ显示一大的瘤腔,支架无移位。肉眼检查显示:组I:腹主动脉破裂口存在;组Ⅱ:腹主动脉破裂口已被支架和新生内膜完全覆盖,瘤腔内充满条索状机化物;组Ⅲ:破裂口几乎被支架和新生内膜所覆盖,仅遗留有一直径约1.0cm的小瘤腔,但瘤壁呈向心性增厚;组Ⅳ:破裂口仅部分被支架和新生内膜所覆盖,中央处遗留有直径1.0-1.5cm破裂口未被新生内膜覆盖,仍有一大瘤腔。结论 国产网孔面积为4.3mm^2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血管内裸支架,对瘤腔入口≤1cm的腹主动脉瘤有治疗作用;瘤腔入口>1cm但≤2cm可防止动脉瘤继续扩张和迟发破裂;瘤腔入口≥3cm则无任何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晚期肝细胞癌介入治疗的循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Meta-分析不可切除肝细胞癌采用介入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关键词“hapatocellular carcinoma”,“liver cell carcinom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RCT]”和“chemoembolization”,对MEDLINE及CNKI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为1990—2003年,采用手工检索予以补充。所有13个RCT,都采用Meta分析整合数据。结果TACE治疗能显著增加总体的1及2年生存率(OR:0.54;95%CI:0.33,0.89;P=0.015)。采用栓塞(TAE)治疗的病人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那些采用经动脉灌注化疗(TAC)的生存率(OR:0.72;95%CI:0.53,0.98;P=0.039)。结论与对症治疗相比,采用TACE治疗肝癌,能显著增加中晚期病人的1及2年生存率,治疗的关键在于术中栓塞。 相似文献
10.
1964年Dotter完成首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i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标志着腔内技术治疗血管疾病的开始。1974年Gruntzig发明球囊扩张导管使PTA技术进一步发展。1983—1989年Dotter、Palmaz、Giantrco等相继研制多种支架,使PTA技术走向成熟。1990年Parodi应用腔内修复术(endovase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取得成功,标志着血管腔内技术在扩张性血管病的微创治疗中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积极稳妥地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病是当今人类 3大死亡原因之一。据统计 ,我国平均年发病率达到 2 0 0 / 10万 ,年病死率为80~ 12 0 / 10万 ,以此推算 ,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 2 6 0万例 ,死亡约 130万例。发病后存活者中约 3/ 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脑血管病分出血性和缺血性2类 ,后者约占 3/ 4。因此 ,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 ,不断提高其诊治水平 ,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目前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大致分为 3类 :(1)药物治疗 ;(2 )外科治疗 ;(3)血管内介入治疗。一、外科手术治疗关于外科治疗 ,自 196 7年Yasargil和Donaghy分别在瑞士的苏黎世和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肝癌、肺癌介入治疗围术期应用抗生素合理性和重要性。方法 分析356例肝癌、肺癌介入治疗围术期抗生素应用情况。结果 356例肝癌、肺癌介入治疗过程中通过合理应用抗生素,感染控制有效率达100%;介入治疗后出院两周,出现高热及白细胞低下的3例危重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后1例获救,2例死亡。结论 在肝癌、肺癌介入治疗过程中,合理应用抗茵素是必要的。对于介入治疗后高热及白细胞计数低下患者,要及时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3.
双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双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首先行TACE术 ,1~ 3周后在B超或CT引导下行PEIT治疗 ,每周行 (1~ 2 )次 ,连续 (3~ 5 )次。 结果 全组共行TACE 6 1人次 ,PEIT96人次。全组CR 3例 ,PR 12例 ,有效率 (CR PR) 4 8.4 % (15 / 31) ,NC 10例 ,PD 6例。全组 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 82 .8%、6 1.0 %、4 8.8%、4 0 .7%。 结论 双介入疗法对部分不能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总结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特点,探讨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介入治疗过程,观察期效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40例患者共发现42个后循环动脉瘤,均完成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8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8个行支架辅助栓塞,1个行Onyx胶栓塞,5个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同时闭塞。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0个,近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6个。术后6个月随访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6个,近全栓塞4个,部分栓塞1个。患者出院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35例,1分3例,2分1例,1例死亡为6分;出院后3~6个月随访mRS评分0分38例,1分1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病例。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具有特殊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且复杂动脉瘤较为常见,对于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肝癌介入治疗的价值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我国肝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在第二位。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但在我国大多数肝癌患者发现时多为中晚期且合并严重的肝硬化,手术切除率在20%左右,介入治疗已成为对手术不可切除的肝癌、中晚期肝癌患者及转移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广义上的肝癌介入治疗包括:经血管介入治疗和局部消融治疗两部分。 相似文献
17.
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96例肝癌介入病人的护理,总结其护理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护理过程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196例病人都顺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度过介入后反应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周密、细致的护理对策对保证介入治疗的顺利实施和减轻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血管介入治疗是肝癌介入治疗应用最早、使用范围最广的微创治疗技术,包括传统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改良的肝动脉栓塞术、肝动脉灌注化疗以及门静脉、肝静脉癌栓腔内治疗。掌握好肝癌血管介入的个体化治疗能收到很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治疗肝动脉栓塞的新药物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尽管血管介入临床疗效显著,但仍须结合病人情况联合非血管介入及多学科综合治疗,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诺帝-褐藻酸钠微球(KMG)血管内介入治疗兔VX2肝癌的效果。方法将50只VX2肝癌模型兔随机分为5组(n=10),于DSA引导下行靶血管灌注:A组灌注生理盐水,B组诺帝,C组KMG,D组5-氟尿嘧啶+KMG,E组诺帝-KMG。术前1天及术后2周行增强CT扫描,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及体积增长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术前1天各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周,A、B组肿瘤体积及体积增长率均大于C、D、E组(P均0.05)。5组间VEGF阳性率及MV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E组VEGF阳性率及MVD均低于其他各组(P均0.05)。结论诺帝-KMG血管内介入治疗兔VX2肝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