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共141例临床资料,因21例患者资料不全,最终纳入本研究患者为120例,将其资料录入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筛查危险因素.结果: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分析136例cN0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PCR方法对其石蜡包膜组织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结果 136例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2%(52/136),BRAFV600E基因突变率44.9%(61/136).单因素分析显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BRAFV600E基因突变、包膜侵犯有关(P<0.05),与肿瘤直径的相关性接近显著水平(P=0.05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RAFV6600E基因突变、包膜侵犯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对于BRAFV600E基因突变、包膜侵犯者,应该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23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显示颈部中央区淋巴是否转移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转移组(44例,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组(79例,未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未转移组比,转移组患者女性、年龄<45岁、家族史、病灶形态不规则、病灶发生钙化、发生BRAFV600E基因突变、原发病灶直径>5 mm、低回声、病灶边界不清晰占比均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45岁、有家族史、病灶形态不规则、有病灶钙化、发生BRAFV600E基因突变、低回声、病灶边界不清晰为导致病灶向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1.842、2.141、1.241、1.421、1.482、1.211、1.212、1.246,均P <0.05)。结论 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并经过病理证实为PTMC的10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前甲状腺彩超敏感率为85.7%,细针穿刺针吸细胞学活检阳性率66.9%,65例行患侧甲状腺+峡部甲状腺全切除,30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10例行甲状腺全切除,全部患者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患者随访1~8年,仅1例复发。结论甲状腺彩超在甲状腺微小癌的术前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可作为主要的手术方式,术后内分泌治疗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患侧甲状腺、峡部切除及对侧甲状腺腺叶次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长期随访.结果 24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8例未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随访1.5~4.5(3.4±1.1)年,4例患者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均在4个月内恢复正常.4例患者术后第3年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未见转移.结论 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可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 纳入我院于2019年8月-2021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抛硬币法分为研究组(n=43)和对照组(n=42)。两组患者均实施甲状腺癌切除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6个月复发率、12个月复发率、二次手术率均为0,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6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9.52%、11.90%、16.67%、25.00%),有统计学意义(c2=4.298,5.439,7.810,6.432,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93%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2.86%,有统计学意义(c2=4.409,P<0.05)。结论 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预防甲状腺癌远期的转移与复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方法:选取67例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检:直径在0.2-0.9cm的白或灰黄色质实结节有60例,结节存在钙化现象的有4例,肉眼未见灰白小结节的有3例;镜检:甲状腺滤泡上皮出现分支状或者乳头状的增生,有呈单层排列的瘤细胞覆盖在表面,存在纤维血管轴心,细胞核以排列拥挤、体积较大、卵圆形、可见核沟、清晰的小核仁为主要的特点.免疫组化检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组织中Galectin-3、CK19、Mesothelial Cell表达阳性率为100%;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在10%以下的有51例;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在40%左右的有16例;其中存在颈部淋巴结内转移的有12例.结论:早期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漏诊率很高,因此要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在做出正确病理学诊断的基础上为患者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狄欣 《现代保健》2013,(16):99-101
目的:探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诊疗的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0月齐鲁石化中心医院普外科诊治的8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频彩超检查:结节内有微小沙粒样钙化者62例(79.4%),结节内或周围有较丰富血流者62例(32.4%),边界欠清有尾足者56例(61.8%),形态呈“站立式”生长、回声不均匀者48例(85.3%)。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28例,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45例,甲状腺全切除16例,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结论:高频彩超明显增加PTMC的早期检出率,PTMC不必全部行甲状腺全切术,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断。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都进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其中术前确诊3例,术中冰冻确诊48例,术后病理证实13例。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起病隐匿,不易诊断,常规检查不易发现,多数仍在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中被发现,应综合使用高频超声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等方法来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转移组(n=29)和无转移组(n=71)。患者均采用高频超声诊断,分析其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的结节数目、结节形态、结节回声、结节边界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组结节直径≥5 mm、内部微钙化、侵及被膜占比均高于无转移组(P<0.05)。10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经病理检查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29例,无转移71例;经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28例,无转移72例。高频超声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5.00%。结论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的65例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肿瘤直径0.13~0.96 cm,全部施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其中12例(18.5%)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颈侧淋巴结转移病例.术后出现暂时性手足发麻7例,声音嘶哑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63个月,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病例.结论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术前确诊困难,根治性手术切除+内分泌抑制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预后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前弧形切口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区域淋巴结(Ⅱ、Ⅲ、Ⅳ、Ⅵ)清扫的临床应用,寻找避免甲状旁腺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观察组45例采用颈前弧形切口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的颈部区域淋巴结(Ⅱ、Ⅲ、Ⅳ、Ⅵ)清扫术,手术开始时先在甲状腺前被膜下甲状腺组织内注射亚甲兰,使VI组等淋巴结染色以利于清扫时辨认,手术时劈开患侧胸锁乳突肌胸以利于暴露颈鞘清扫Ⅱ、Ⅲ、Ⅳ组淋巴结。同时设对照组40例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现颈淋巴结转移14例;对照组术后发现颈淋巴结转移11例,两组患者手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5352)。经甲状腺前被膜下甲状腺组织内注射亚甲兰后,颈部淋巴结蓝染明显,以VI区淋巴结尤明显。观察组出现手术后不同程度手足及面部麻木或手足抽搐3例;对照组出现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9)。观察组术后5年内发现颈后区域淋巴结或(和)远处转移4例,对照组发现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7837)。结论:颈前弧形切口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的颈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不增加手术后颈后淋巴结及远处的转移,手术简单,切口小创伤小;手术中用亚甲兰标记淋巴结可有效防止清扫淋巴结时误伤甲状旁腺,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分析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中运用超声检查的作用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0年5月-2022年5月于我院接受检查的2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入组案例经查实均符合超声诊断要求,最终确诊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进行判断,并以此评价超声诊断在该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高频超声检查诊断结果显示,Ⅵ区的淋巴结转移诊断敏感性为93.75%(75/80),特异性为61.54%(8/13),准确性为60.48%(75/124),假阳性率(误诊率)为85.96%(49/57);Ⅲ、Ⅳ区的诊断敏感性为88.00%(66/75),特异性为75.68%(28/37),准确性为92.96%(66/71),假阳性率(误诊率)为15.15%(5/33)。敏感性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准确性及假阳性结果差异明显,数据经统计分析对比显示(P<0.05)。结论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超声诊断可发挥显著作用,其诊断价值确切,诊断的准确性使该检查方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得以切实印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微小癌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49例确诊为cNo甲状腺微小癌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组织学类型等因素与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49例患者中,11例发现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2.4%(11/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肿瘤直径与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2),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于单侧或双侧、原发病灶数、肿瘤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是否合并其他甲状腺良性疾病以及组织学类型对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别取肿瘤直径5、6、7及8 mm为截断值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发现肿瘤直径≥5 mm者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5%(10/26),<5 mm者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而以6、7或8 mm为截断值进行分层分析时,组间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0甲状腺微小癌具有一定的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肿瘤直径≥5 mm的cNo甲状腺微小癌术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情况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15个恶性结节)的超声声像图像和病理特征,并与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134个结节)良性结节作对比。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彩超征象形态表现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周边无声晕;见微小钙化,主要以内部血流为主。显微镜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结节,可存在纤维假包膜,内部可见砂粒体,肿瘤细胞核乳头状癌特征,可排列成滤泡状或乳头状结构。根据边界特点和形态将超声声像图分为I型、II型、III型、IV型,115个恶性结节中I和II型为28.70%、III型为71.30%;134个良性结节中I和II型为88.81%、III型为1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超可有效判断患者临床病理情况,为临床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提升疾病诊断精准性的方法,从而为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接收的2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通过回顾和分析其CT资料,在对淋巴结转移的100例病人进行统计和分析,进一步研究其CT特征。结果:本研究所选的100例病人中,有56例病人是Ⅵ区(中央区)的淋巴结出现转移,其中有43例病人的CT检查结果与之相符合;有44例病人的Ⅱ区至Ⅴ区均出现转移,即颈侧区和中央区,其中有37例病人的CT检查结果与之相符合。结论: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而言,其淋巴结通常会在中央区出现,同时侧颈区也容易出现转移,因此需及时予以诊疗,才可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频率及方式,提供最佳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58例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的性状,颈部淋巴结转移频率、方式及外科治疗.结果 58例患者中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44例.一侧腺叶全切除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14例.颈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双侧颈内静脉淋巴结链(Ⅱ、Ⅲ、Ⅳ区)切开探查47例,颈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单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0例,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例.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为(6.28±2.23)mm,共26例(44.8%)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明显颈部淋巴结转移倾向(P<0.05).88.5%(23/26)患者仅有颈Ⅵ区淋巴结转移,3.8%(1/26)发生颈内静脉旁Ⅱ、Ⅲ、Ⅳ区跳跃性转移;7.7%(2/26)发生颈Ⅵ区伴其他区域转移.结论 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很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颈Ⅵ区是淋巴结转移好发部位,对于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应进行常规颈Ⅵ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0.
<正>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的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成人甲状腺癌的60%左右和儿童甲状腺癌的全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一般情况下不难,但微小乳头癌有时却容易被忽视。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是指瘤体最大直径≤1.0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殊亚型[1]。此类肿瘤不一定必然发展成为具有临床危害性疾病。即使有区域淋巴结转移,仍缺乏高危险性因素,对病人的生命不足以构成绝对威胁。所以本综述对于如何区分此肿瘤组织学特性与生物学行为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予以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