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6,(11):1447-1449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配合西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16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并将其按照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同等常规西药治疗规格的基础上进行中医结合治疗,分别观察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PTA、HBV-DNA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好(P0.05);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程度、PTA及HBV-DNA的改善较为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且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化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凉血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8周,并于第1周采用生理盐水结肠灌洗及大黄乌梅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开始后0、4、8、12、24周时观察2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CD3+、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γ(IFN-γ)变化,并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治疗开始后4周,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基线水平明显改善,试验组TBil、IL-4、IL-6低于对照组(P0.05,P0.01)。8周时,试验组AST、TBil、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PTA高于对照组(P0.01)。12周时,试验组TBil、PTA、IL-5、IL-6、IFN-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周时,试验组ALT、NH3+、CD4+、CD8+、NK、IL-2、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凉血解毒化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和提高PTA,对部分炎症细胞因子降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130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为主,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予茵陈四逆汤辨证加减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入组前组间基线特征,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rimary trait analysis,PT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8周治疗效果及短期(12周)的预后差异。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90%,对照组为60.83%,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LB,PTA,MELD评分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周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1.54%,优于对照组53.85%(P0.01),两组随访12周,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护肝脏功能,提高存活率,优于单一西医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辨证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HBV)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肝、肾、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ACLF-HBV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以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43例,同时给予凉血解毒汤剂,2组均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肝、肾、凝血功能及血清病毒学及AFP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GTP、ALT、AST、TBIL等肝功能指标降低(P<0.01),且治疗组AL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TA升高,INR降低;治疗组BUN、Cr无显著变化,对照组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2组间凝血、肾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HBeAg、HBV DNA及AF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HBeAg、AF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间HBV 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辨证治疗ACLF-HBV对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且不会加重肾脏负荷。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从萌芽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因其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广大的药物资源、独特而多样的治疗方法和良好的疗效,故能由古流传至今,历久不衰。对目前西方医学尚缺乏良好治疗手段的一些疾病,例如慢性肝病、肝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中医药就可发挥其毒副作用小且疗效相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探究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西药组各30例。西药组常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等,联合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效率及ALT、ALB、AST、PTA、TBIL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ACLF疗效优于西医治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急黄又称瘟黄,因湿热挟毒,热毒侵袭肝胆而致血淤,故发病迅速,来势凶猛,黄疸急剧加深,进而出现神志昏迷,病情险恶,死亡率高。正如《诸病源候论·黄疸候》所述:“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我院中西医结合,治愈两例急黄,今附一案于后,供同道探讨。石某某,男,52岁,内三科69床,住院号:1038,入院日期:1981年4月30日。患者恶寒,发热,纳差,恶心,尿黄。已十二天。查体:血压130/80mmhg,体温37℃,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1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凉血解毒化癖法辨证用药),均治疗8周。检测治疗前,治疗第4周及第8周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 E)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ALT、TBIL降低,ALB、PT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时两组间TBIL、DBIL、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两组间TBIL、ALT、AST、ALB、PTA、I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可以取得更加明显的临床疗效,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尹燕耀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经验,认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尤其重视疏通大肠,并提出千金犀角散加味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可能的中医机制,并列举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治验1则加以例证。  相似文献   

10.
<正>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以意识水平的恶化为主要表现,是终末期肝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慢加急性肝衰竭相关的肝性脑病,脑水肿发生率高。严重脑水肿可致颅内压升高引起脑疝,导致患者迅速死亡。现将我科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脑水肿病人72例临床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2例患者均为我科2011-2013年收治的住院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254例早、中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包括保肝、退黄、抗病毒、对症支持及中医辨证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4例早、中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总...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在临床上跟随老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1例,效果显著。介绍如下。何某,男,50岁。农民。因"身目小便黄染2月余"于2016年5月30日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10余年,4年前开始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8个月前自行停用,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身目小便黄染,入院时诊见:身目黄染,黄色晦黯,腹部时胀满不适,纳差,  相似文献   

13.
卢国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407-407
1病例 孙某,女性,38岁,工人,2003年2月12日就诊。主诉:黄疸5d,伴右上腹阵发性胀痛,痛引右肩背部。1年前曾因胆囊及左右肝管结石,作过胆囊切除术。术后多次经三峡中心人民医院B超检查,右侧肝管仍有一11mm×12mm结石,平素常有右肋不适或痛或胀。  相似文献   

14.
黄疸之危重证候称为“急黄”,在儿科临床中,治疗颇为棘手。笔者将临证中的点滴心得整理如次,祈望斧正。1 胎黄(新生儿溶血症) 曾某,男,3d。1986年9月14日初诊。身目发黄2d。患儿于9月11日下午1时出生,当晚即发热,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湿热瘀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乙型肝炎相关ACLF湿热瘀黄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9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凉血解毒化瘀方加减,治疗8周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 L)、血清白蛋白(Alb)]及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41.4%,优于对照组(24.1%,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62.0%,对照组58.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ALT、TBi L、PT均降低,Alb、PTA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改善乙型肝炎相关ACLF湿热瘀黄证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详细介绍针刺治疗1例停抗病毒药致肝性脊髓病截瘫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当地检查后诊断为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口服中药及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6年前,症状改善,停服中药;1年前,自行停服恩替卡韦;2个月前病情反复加重,出现腰部及双下肢麻木僵直、活动障碍。当地医院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性脊髓病”,给予抗炎保肝、降酶、退黄及输血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加重,5天前出现身目黄染。中医诊断:黄疸病(湿热蕴蒸证);西医诊断:肝性脊髓病、截瘫、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慢加急性肝衰竭、门脉高压性胃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经院内及北京专家会诊治疗1周后肝功能有所好转,症状、体征无改善。会诊考虑为黄疸合并痿躄病。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气针疗法,选取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及经外奇穴为主腧穴治疗。患者康复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其病情进展迅速、缺乏特效治疗、病死率极高而成为医学难题。总结西医及中医对该病的药物治疗显示,西医目前多采用针对病因的抗病毒以及对症、综合治疗,具体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保护肝细胞及促肝细胞生长药物、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中医方面除凉血活血、解毒化瘀、清热利湿解毒、扶正补虚等辨证治疗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联合应用中药保留灌肠、结肠透析、敷脐等外治法。  相似文献   

18.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以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属中医学"急黄""瘟黄"等范畴.ACLF基本病机为"湿热毒邪互结交蒸于脾胃,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病位在肝胆,连及脾肾;病机多属"正虚邪实".本专家共识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流行病学现状、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及分型论治、中西医结合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编写,突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诊治原则.在"病因病机"方面强调了中西医结合对发病原因、病理机制的认识,创新性提出了疾病不同进展阶段的中西医病机演变及虚实变化,形成了"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病机的新认识.在治疗方面,本共识推荐根据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分期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发病阶段的特点,根据主要病机、主症遣方用药,同时根据次症、兼夹症进行辨证加减,细化和优化了诊疗方案,突出体现了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疾病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正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高。早在1970年,Trey等~[1]首先提出爆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的概念。1995年,日本学者Ohnishi等~[2]提出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命名。2009年和2014年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分别发布和更新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3-4],2014年世界胃肠病组织  相似文献   

20.
《诸病源候论》云:“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急黄,又称瘟黄。病情凶险,变化迅速,若不及时救治,往往危及生命。多年来,笔者在临床中,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凉血开窍等方药,采取多途径给药争取了时间,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实录1例证治于后:邵某,女性,24岁,荷湖乡教堂塔上村小组农民,于1989年9月2日就诊。胁痛腹胀,头痛衄血2天,昏迷1天余急诊入院。现病史:患者素体健康。近月来,因过度田间操劳,恣饮山泉水,饮食倍常。又接云南娘家来电,其父病情危重,心中悲伤难过。导致进食不香,胁痛腹胀,喜叹气,腹部疼痛,乏力,时欲呕吐,发热,头痛烦躁。曾请乡医打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