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二重证据法",将出土文献与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学考释方法相结合,对《伤寒论》"相搏"之"搏","合治之"的"治"进行了校读,指出,"相搏"之"搏"不当校录作"摶","合治之"的"治"当作"冶"。  相似文献   

2.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郑声"的注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从孔子《论语》中的"郑声淫"源头考述与《伤寒论》本身"郑声者,重语也"的注释。从对这两方面的考查发现,"郑声"并非指"郑诗"或"郑风",因而"淫"也非淫邪不正之意。"郑声淫"主要侧重于从音乐形式上描述郑声的特点——过度、繁复。这也正与《伤寒论》注释中的"郑重"、"重"之"数"、"频烦"之意相合。因此从这两方面考证可知,《伤寒论》中的"郑声"应指频繁、过度之絮语。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古以来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已成为中医诊治的核心思想之一[1]。《伤寒论》以六经理论为辨证线索,分经审证而治之。其中对耳鼻喉科疾病论述的条文较多,但散在分布于各篇,现将其中对耳鼻喉疾病的具体论述提炼整理,归纳总结,以期为耳鼻喉科疾病专科论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系统的中医临床医学经典著作,书中的辨证思维方式灵活多变,质朴而慎密,临床实践反复证明了其有效性和正确性。由于其具有独特而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百试百效"的方剂,因此被誉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本文从初学者和临床实际运用的角度探讨了《伤寒论》中丰富、科学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以期为运用《伤寒论》进行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和法"是八法中最具特色,却又备受争议的治法,和法乃法外之法,其内涵与外延至今尚无定论。而《伤寒论》之"和法"基于表里、阴阳、水火、虚实,其立义之高,使汗、吐、下等治疗大法难以与之相提并论。《伤寒论》涉猎之经方,对号入座绝非张仲景本义,因其味少功专,更重要在于医圣昭示其中之证治法度,用伤寒经方理法架构临床疾病各个层面,以达到里病出表、阴病转阳之目的。而且,伤寒六经来源于"八纲",临床研究《伤寒论》不能仅局限于方证对应,更高的境界则是以法统方,以方测证。文章汲取《伤寒论》六经病蕴含的经方和法法度,契合临床屡试不爽之本源经方,旨在探究肿瘤之经方论治思路,冀予能够抛砖引玉,进一步推进经方论治肿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为中医"方书之祖",张仲景在侧重方药的同时,也在该书中提到一些针灸学内容。本书所涉及的穴位不多,而期门穴又多次出现。《伤寒论》中"刺期门"所治之病虽不相同,但以肝经实证为主,故临床上遇到肝木盛实的各种疾病,治疗时可适当选用期门穴。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江苏名医吴鞠通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他编著的《温病条辨》被称为是"治温之津梁",长期以来一直是医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温病条辨》中的方剂有许多来自张仲景《伤寒论》和叶天士的《临证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医家刘奎所撰《松峰说疫》继承吴又可《温疫论》病因与发病认识,强调治疫当先明辨瘟疫之名义,明确了瘟疫分类,创瘟疫-寒疫-杂疫"三疫"学说,开阔了瘟疫学派的视野;遵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治,阐述"瘟疫六经治法",突出辨证论治精神;总结"瘟疫统治八法",寒凉解毒为先;对疫病预防、传播途径的阻断及与易感人群隔离与消毒,也提出独到的措施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表之阳"的意义包涵了"在表之阳""在表之阴""在里之阳""在里之阴"。了解"在表之阳"的出入运动,有助于鉴别临床疾病因阳气运动而出现的诸多假象,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伤寒论》中的失治误治。但是"在表之阳"的论述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比如"在表之阳"仍可细分,卫气与荣气皆属于"在表之阳",但"在表之阳"的分类却远不止卫气和荣气那么简单。另有不足为此处仅介绍"在表之阳入里"和"出为在表之阳"的出入方式,除此之外尚有体外阳气助"在表之阳",以及"在表之阳"散于体外,但是这两种"在表之阳"的运动方式《伤寒论》中论述不多。此外,《伤寒论》中尚有"在表之阴"的运动,或者是"在表阴阳"的运动,只是不及"在表之阳"的运动清晰明了,可以通过"在表之阳"的运动触类旁通地去理解这些运动。  相似文献   

11.
水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症,中医治疗水肿有着独特的疗效,《伤寒论》对于水肿的治疗方法内容丰富。本文以阴阳为纲,归纳《伤寒论》"通阳利水"、"和阴利水"、"扶阳利水"、"育阴利水"利水四法,并通过引用《伤寒论》经典论述,分析水肿病证治特点,解析原文所述之因机证治,阐释理法方药内涵,希望能够对于临床应用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92-2294
目的:证明"特异性方证"是《伤寒论》方证中的精华。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结果:通过对《伤寒论》全文的研究,发现《伤寒论》主要由条文组成,而条文的结构主要是前面是证,后面是方,证和方同条,证和方相连,即条文的结构主要是证和方,现在习惯称为"方证";证和方的关系有主之、宜、可与、不可与的区分,表示证和方的关联程度不同,主之的关联程度最高,疗效最好,可以达到方到证除的特效,文章称为"特异性方证";只有没有方可用的证才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方法,即现在所称的"辨证论治"。结论:《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载方112首,用药90余种,因其组合有度,结构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而被誉为"经方之祖"。其煎服法亦甚讲究,本篇就《伤寒论》中的服药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试论《伤寒论》中的常变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楠 《国医论坛》2005,20(5):1-2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被誉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伤寒论》之所以历经1800多年而不衰,并为后世众多医家所推崇,其原因之一,就是该书全面贯穿应用了常与变的思维方式。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常变观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呕吐的遣方用药特点,为学习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呕吐的方剂,对"呕吐"关键词的出现频数,治呕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含"呕吐"相关字词的条文达87条,治呕方剂共31首,药味精简,最多不超过10味,除去瓜蒂散及重复的药物后,一共运用了45种药物。结论:《伤寒论》治呕善用辛甘温热之品,从脾胃论治为主,八法之中尤重和法。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机变化最为重视,"随证治之"强调始终围绕病机论治,深刻体现了《伤寒论》以病机为核心的辨证观。举小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证、阳明病提纲原文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7.
经方"小柴胡汤"是《伤寒论》治柴胡汤证的代表方,《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简称《讲座》)集中体现了经方大家胡希恕论《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其对小柴胡汤有着深刻的见解.笔者通过《讲座》中胡先生对小柴胡汤相关条文的论述,从其学术思想出发,探析小柴胡汤源于《汤液经》之因,阐明小柴胡汤组方内涵,分析小柴胡汤所主之证及其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之异同,总结小柴胡汤之"和"义,从理论上对小柴胡汤之应用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便秘的遣方用药规律,为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便秘疗效提供借鉴。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便秘的方剂,对"便秘"相关词的出现频数,治疗便秘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药物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与"便秘"相关词的经文达78条,治便秘方剂共21首,药味精简,最多不超过10味,除去蜜煎方后,共运用了34种药物。药物以归脾经的最多,达23.91%;五味之中以苦辛寒温之品居多。结论《伤寒论》治便秘善用苦辛寒温之品,以从脾、胃、肺论治为主,调理脏腑气机升降是治疗便秘的一个重要方面,尤重下法与和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张仲景医学思想内涵丰富,对后世医学发展,厥功甚伟。大论阐述了许多极富指导价值的治则理论,虚实异治即其一也。在《金匮》卷首,仲景开宗明义,虚实并举,提出"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其要旨在于示人虚实各别,不容混治。虚实异治治则不仅在《金匮》诸杂病诊治中得以淋漓尽致展现,在《伤寒论》中也有很好体现,实贯穿二书始终,可见仲景之道,一以贯之。兹仅就《伤寒论》有关虚实异治,试作探析如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探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风家"含义。通过认真阅读仲景原文,根据仲景文法、时代背景、命名及行文习惯、类证对比,并结合临床实践,追溯仲景先师"风家"之本意。笔者发现《伤寒论》中的"风家",并非如诸多医家所说的"太阳中风"证,而是另有所指。笔者认为仲景笔下的"风家"是指以"风邪"的性质特点为临床特征的某些杂病。仲景标明"风家",其意在于彰显病家旧疾之体(平素体质),不但易感外邪,且感邪后传变多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