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素问》论述了东、西、北、南、中不同地域可引发不同的疾病,提出因地异治的原则。秦汉魏晋时期,《吕氏春秋》、《淮南子》、《养生论》讨论由于地质水土因素而导致的瘿(地方甲状腺肿)、齿黄(氟牙症)等地方性疾病。汉代出现"瘴",被认为与南方特定地理环境的暑湿相关。晋代将瘴与疟相联系。隋代《诸病源候论》认为,瘴是一种毒气,是疟病和时气、脚气等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南宋《指南总论》将"瘴疟"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宋末元初《岭南卫生方》明确提出冷瘴、热瘴、哑瘴,明代《瘴疟指南》认为冷瘴就是疟疾,而热瘴、哑瘴就是伤寒,可以用治疗伤寒方药来治疗。明清时期全书类医著转引前人瘴论,病因责之于中气不足,采取简易的避瘴气措施。对地域性疾病的认识则呈现出由东西南北中之五方观向西北-东南之两方观转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概论疟疾,在我国发现最早,自有医学的记载,便有疟疾,如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分:“痎疟、塞疟、温疟、瘅疟、五脏疟、六经疟”等类型;于疟疾的发作期称“疟有一日而作,间日或数日而作。”季节性则有“秋为痎疟,秋善病风疟。”等说明,还采用针灸治疟的有效方法。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对于慢性疟疾的脾脏肿大,名曰“疟母”,并首先采用蜀漆(常山苗),柴胡、鳖甲等药物治疗疟疾。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并发明用砒霜治疟的新方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疟疾观察,更为进步,他指出疟疾由感染毒气而来,多发于岭南山瘴之地,所称“瘴疟”。即为恶性疟  相似文献   

3.
温病是临床常见之病,痎疟是古今医家忽略的古病名,通过文献研究可发现,痎疟不应与疟疾、伤寒少阳证相混淆,古痎疟与明清温病有相互交叉之处。《黄帝内经》中"伏邪"原是用于解释春之温疟、秋之痎疟的机理,二者的症状描述亦与后世的春温、伏暑一致,伏气温病应包含在痎疟之中。明末瘟疫的病因、病位、症状、治法、方药都与瘴疟吻合,可证实明末瘟疫是瘴疟。因古今医家不识得痎疟,故而另立温病一派之门户。必正痎疟之名,温病学的源流才能澄清;发掘古痎疟理法方药,能印证并重释温病学相关理论,为临床实践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卢银兰  郑洪 《河南中医》2014,(3):401-403
《瘴疟指南》是明代郑全望撰写的专门论述辨治“瘴疟”疾病的著作,他以李待制《瘴疟卫生方》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经历见识,阐述了对该病的辨证施治观点,选用方药85条,在临床治疗上有较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壮医瘴病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瘴病自古即为壮乡的地方病,瘴气孳生可由岚雾、蛇虺毒雾所致,亦可因蚊蚋叮咬而生,瘴邪阻滞内脏,导致阴阳失调,或阴阳相移,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则可发生瘴病。瘴病归属疟疾及伤寒热病范畴,治疗原则为“冷瘴以疟治,热瘴以伤寒治,哑瘴以失音伤寒治”。预防瘴气主要有佩挂药物、内服药物、隔离更衣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瘴气"病因学特点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洪  陈朝晖  何岚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1):2035-2036
"瘴气"作为一种史上流行甚广、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近世已逐渐从文献中消失.现代很多学者认为"瘴气"即恶性疟疾.但是,解读历代有关"瘴气"文献发现,认定其仅仅等于恶性疟疾并不全面."瘴"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瘴病,一是指致病的瘴气."瘴气"之说来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病因的"邪气"理论,其表象是指南方常见的潮湿雾气,实际上是对南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概括,而不一定能具体对应某种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因素.中医能够通过对其病理解说,而与中药方剂相对应,形成以调理人体功能和改善症状为主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岭南瘴气特点为湿热郁积,时间长久往往致病酷烈,故瘴病的症状多以湿毒为盛,瘴病外感、瘴疟、瘴疫3种类型为典型代表,分别探讨其证治脉络。瘴病外感证治特点为清热与化湿并行、变通六经方药,瘴疟有专药常山,临证分冷瘴、热瘴、痖瘴三类诊治,瘴疫常用芳香逐秽法,也注重矿物药的选用。此外,香薰香佩法及食用槟榔对避障有一定的作用。总之,本文从瘴病的概念、瘴病的特点及瘴病的分类证治及避障经验4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探讨岭南瘴病的分类及证治概要,以期对岭南以湿热为主的现代疾病诊疗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代文献关于疟疾病证名称的记载极其丰富,其中作为专属病证名的"疟"最早见于《左传》。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疟疾病证名也不例外。故以《左传》、《周礼》、《素问》、《难经》、《淮南子》等文献为主,结合历代相关文献,尝试梳理汉代之前文献中首次出现的疟疾病证名单音词的名与实,以考辨疟疾称谓之源。  相似文献   

9.
对疟疾的治疗,历来方法很多,在《内经》一书中就有不少论述。近年来针灸治疟报道很多,据统计的13篇报导及综述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疟疾的历史悠久。我国现存最早医书《素问·刺疟篇》详细记述了针治疟疾的方法;近代医家也证明针治疟疾有效,但对高疟区外来人群疟疾的疗效尚不能肯定。我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连续三年在重点高疟区开展了针刺治疗疟疾的临床研究,进而探讨了针刺和疟疾的非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劳疟的治疗规律,为临床中治疗疟疾提供治疗思路,以取得好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医案类聚》所辑书目中的疟疾类医案建立数据库,对录入的医案从症状,用药等方面进行标引,运用统计学的频次计数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劳疟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汗出为主的疟证与以形瘦、神疲、脉细弱为主的虚证并见。治疗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人参、当归与陈皮。大量使用补益药物,然而截疟药用之较少。28则医案中,有5则明确提出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劳疟。结论:治疗劳疟应以益气养血为主,祛邪截疟为辅。补中益气汤在治疗劳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0月6日新闻报道中,欣悉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被遴选为201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三位获得者之一。她获奖之依据,是从青蒿研制出的青蒿素,其防治疟疾之疗效优于已知的其他抗疟药。用青蒿治疗疟疾,中国古人在"尝百草"的年代,可能已经逐渐积累了此经验,但对其进行文字记录,在中国现存古代文献中,一千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是最早见载者,该书"治寒热诸疟"条目中,载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  相似文献   

13.
郑洪  陈朝晖  何岚 《中医药学刊》2004,22(11):2035-2036
“瘴气”作为一种史上流行甚广、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近世已逐渐从文献中消失。现代很多学者认为“瘴气”即恶性疟疾。但是,解读历代有关“瘴气”文献发现,认定其仅仅等于恶性疟疾并不全面。“瘴”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瘴病,一是指致病的瘴气。“瘴气”之说来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病因的“邪气”理论,其表象是指南方常见的潮湿雾气,实际上是对南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概括,而不一定能具体对应某种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因素。中医能够通过对其病理解说,而与中药方剂相对应,形成以调理人体功能和改善症状为主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新中医》1972,(5)
目前针刺治疗疟疾疗效的高低,受病人免疫力的影响颇大。长期居住疟区的当地人,有多次疟疾病史,免疫力较高,针刺疗效就高。从非疟区到疟区或从低疟区到高疟区居住的外地人,没有疟疾病史或病史少,免疫力低,针刺疗效就较低。当地人中,一般来说,儿童病史少于成人,疗效也较低。  相似文献   

15.
缪希雍对疟疾的认识与<内经>是一脉相承的.他根据<内经>"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的观点,提出疟疾的病因病机是"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暑邪乘虚客之而作",强调治疗疟疾"必先清暑益气,调理脾胃为主",然后分经论治,同时重视药物的煎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疟疾是由感受疟邪(疟原虫)所致的传染病。以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主症。根据休作时间分每日疟、间日疟、三日疟;根据证候分温疟、瘅疟、牝疟、疫疟等。民间俗称"打摆子"。地处云南西部的德宏、保山等地是多民族集居地,气候潮湿炎热,历上是疟疾、痢疾等传染病和风湿、胃痛等疾病高发的地区,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存繁衍及与疾病斗争的  相似文献   

17.
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柴胡截疟这一观点论述极为精辟。本文从柴胡截疟非出本经、中国医学“疟疾”疾病的概念、张锡纯对柴胡的认识、截疟必用柴胡、反驳对柴胡截疟的质疑、“柴胡截疟”论对后世的影响等六个方面对张锡纯的观点予以阐述。张锡纯在研读《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将“寒热邪气”阐发为少阳外感之邪,将疟邪定位在少阳经,或以柴胡为君药,或以柴胡为臣使之药配合其他药物,治疗本病而取效,得出“方中无不用柴胡也”之结论,从而确立了柴胡在治疗疟疾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同样具有治疟作用的青蒿,张锡纯明确提出青蒿不能代替柴胡,其原因是疟邪可通过柴胡的升发之性透膈而出,而青蒿不具备此功用。后世医家应用柴胡类方药治疗疟病虽有一定疗效,但对于柴胡是否有直接抗疟的作用仍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江苏与青蒿素的研究、发现有着深厚的渊源。从相关文献资料的考证以及对部分相关人员的探访,就其渊源关系进行了探析。东晋时期江苏医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是最早记载"青蒿治疟"的医学文献;在青蒿素研发中,又受其所载"绞汁"服法的启发,而取得关键性突破。江苏高邮等地区民间采用青蒿治疟的经验为青蒿素研究、发现提供了灵感和依据。江苏高邮全力组织开展青蒿简易剂型治疗疟疾临床研究,在青蒿和青蒿素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523"领导小组1978年11月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的青蒿素(黄蒿素)治疗疟疾科研成果鉴定会上,江苏省高邮县(现江苏省高邮市)卫生局被认定为6个主要研究单位之一,1981年3月又被评为疟疾防治研究工作重大贡献先进集体,进一步肯定了江苏高邮在青蒿素研究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陈虹  刘小斌 《吉林中医药》2010,30(2):178-180
对《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岭南医药文献资料进行辑录整理。整理后发现:书中描述了瘴气候,提出青草瘴、黄芒瘴的病因和岭南伤寒的用药特点及病程发展;指出山瘴疟多发于岭南山瘴之地;详细描述了脚气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和养生导引方法,明确指出因岭南“土地卑下,风湿之气,易伤于人”,导致脚气病多发;论述“蛊毒病诸候”“猁狗啮候”“蜞蜍着入候”等岭南各种常见传染病证候。书中收录与岭南相关的医药文献资料,证明岭南医学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刘光汉 《陕西中医》2007,28(11):1559-1560
慢性疟疾反复发作,长期难愈。作者用中药灭疟汤治疗复发性疟疾15例,其中有间日疟、三日疟及恶性疟疾。现将4例顽固耐药,连续复发达15年、22年、24年及38年的4例,经灭疟汤短期治愈的经验报告如下。治疗方药灭疟汤方剂组成:柴胡、干姜、半夏、槟榔、草果各6g,黄芩4.5g,常山9~15g,葛根、党参各9g,乌梅3个,甘草3g,大枣3枚为引。用法:1d1剂,于疟疾发作前4h、2h各煎服1次;或连煎两遍,将煎汁混合后,于发作前4h、2h各温服1次,连服2次,或服至发作终止、血中疟原虫消失为止。临床观察,急性疟疾、慢性疟疾,均1剂可使发作终止。服3剂,血中疟原虫可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