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波动性高糖与恒定高糖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培养HRPE细胞株,根据培养条件不同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2)恒定高糖组:33.0 mmol/L葡萄糖;(3)波动性高糖组:5.5 mmol/L和33.0 mmol/L葡萄糖波动组,日间每3小时高糖、2小时低糖交替3次,高糖过夜;(4)渗透压控制组:33.0 mmol/L甘露醇.每组均设6个复孔,置于37℃、5% CO2孵箱中,分别于培养24、48、72 h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于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检测.结果 (1)培养24 h,波动性高糖组SOD为(12.1 ±3.0) U/ml,GSH为(68.5±3.8) mg/L,丙二醛为(17.5±3.0) μmol/L;恒定高糖组SOD为(21.8±1.6) U/ml,GSH为(90.8±4.8) mg/L,丙二醛为(12.9±1.2) μmol/L;正常对照组SOD为(31.1±4.7) U/ml,GSH为(143.4±8.3) mg/L,丙二醛为(3.1±1.1) μmol/L;渗透压控制组SOD为(32.4±2.8) U/ml,GSH为(143.3±12.8)mg/L,丙二醛为(2.8±1.2) μmol/L.(2)培养48 h,波动性高糖组SOD为(9.6±1.8) U/ml,GSH为(72.5±4.3)mg/L,丙二醛为(19.1 ±1.7) μmol/L;恒定高糖组SOD为(21.0±2.5) U/ml,GSH为(93.4±4.6) mg/L,丙二醛为(11.6±2.2)μmol/L;正常对照组SOD为(31.0±2.5) U/ml,GSH为(145.5±6.6) mg/L,丙二醛为(3.9±1.0) μmol/L;渗透压控制组SOD为(28.4±0.8) U/ml,GSH为(142.0 ±4.9)mg/L,丙二醛为(2.9±0.8)μmol/L.(3)培养72 h,波动性高糖组SOD为(10.9±1.7)U/ml,GSH为(70.9±7.3) mg/L,丙二醛为(19.5±0.5)μmol/L;恒定高糖组SOD为(20.4±1.7)U/ml,GSH为(91.6±7.2) mg/L,丙二醛为(11.2±3.3) μmol/L;正常对照组SOD为(32.4±4.4)U/ml,GSH为(143.0±23.2) mg/L,丙二醛为(3.0±1.0)μmol/L;渗透压控制组SOD为(29.5±2.6)U/ml,GSH为(134.5±11.1) mg/L,丙二醛为(2.8±0.8)μmol/L.(4)培养24、48、72 h波动性高糖组、恒定高糖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波动性高糖组与恒定高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渗透压控制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恒定高糖组、波动性高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波动性高糖较恒定高糖对HRPE细胞有更强的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表明波动性高血糖较持续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可能更严重。目的:观察波动性高糖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及丙二醛、抗氧化因子合成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取经培养鉴定后的内皮祖细胞,细胞同化后分别给予5.5mmol/L,20mmol/L,5.5/20mmol/L葡萄糖(5.5,20mmol/L的葡萄糖培养液每8h更换1次)及20mmol/L甘露醇。干预72h后,MTT法检测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中丙二醛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结果与结论:20mmol/L和5.5/20mmol/L葡萄糖作用72h,内皮祖细胞增殖减少、凋亡率增高(P<0.01),培养液中丙二醛水平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P<0.01),均以5.5/20mmol/L葡萄糖作用最明显(P<0.01)。说明波动性高糖较恒定性高糖更易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波动性高糖环境下氧化应激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高糖及间歇性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管导管上皮细胞株NRK-52E中NF-kB及肿瘤坏死因子-а(TNF-а)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作用72 h后,Westem blot检测空白组(0 mmol/L葡萄糖)、正常葡萄糖组(5 mmol/L葡萄糖)、高糖干预组(25 μmol/L葡萄糖)、间歇性高糖干预组(5 mmol/L葡萄糖/25 mmol/L葡萄糖交替)、罗格列酮干预组(20 μmol/L罗格列酮)、罗格列酮高糖干预组(20 μmol/L罗格列酮预处理后在高糖培养)、罗格列酮间歇性高糖干预组(20 μmol/L罗格列酮预处理后在间歇性高糖培养)中NF-kB及TNF-а及在NRK-52E细胞的表达.细胞ROS含量应用CM2H2DCFDA试剂盒检测.结果:高浓度葡萄糖及间歇性高糖均上调NF-kB及TNF-а表达,ROS含量显著上升,其中在间歇性高糖作用更显著.应用罗格列酮干预后可以下调高糖或间歇性高糖中NF-kB及TNF-а表达,细胞ROS含量下降.结论:罗格列酮可下调高糖及间歇性高糖诱导NRK-52E细胞NF-kB及TNF-а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持续高葡萄糖浓度和葡萄糖浓度波动条件下,激活健康成人外周血白细胞(WBCs),观察细胞内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水平及活性氧(ROS)产量,对比两种条件对WBCs呼吸爆发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健康成人外周血WBCs为研究对象,将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5.5mmol/LD-葡萄糖),持续高糖组(16.7mmol/LD-葡萄糖)与波动组(5.5~16.7mmol/LD-葡萄糖交替),所有组处理24h后以fMLP干预30min,激活WBCs。紫外分光光度计在340nm处测细胞裂解上清液吸光值,计算WBCs内NADPH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WBCs产生ROS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持续高糖和波动高糖均能使经fMLP刺激后WBCs的NADPH和ROS水平降低(P<0.05),且波动组作用更明显(P<0.05)。结论:持续性高葡萄糖浓度和波动性高葡萄糖浓度均能使健康成人外周血WBCs内NADPH水平及ROS产生能力下降,波动性高葡萄糖浓度效果更加明显,导致WBCs呼吸爆发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表明波动性高血糖较持续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可能更严重。目的:观察波动性高糖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及丙二醛、抗氧化因子合成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取经培养鉴定后的内皮祖细胞,细胞同化后分别给予5.5mmol/L,20mmol/L,5.5/20mmol/L葡萄糖(5.5,20mmol/L的葡萄糖培养液每8h更换1次)及20mmol/L甘露醇。干预72h后,MTT法检测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中丙二醛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结果与结论:20mmol/L和5.5/20mmol/L葡萄糖作用72h,内皮祖细胞增殖减少、凋亡率增高(P〈0.01),培养液中丙二醛水平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P〈0.01),均以5.5/20mmol/L葡萄糖作用最明显(P〈0.01)。说明波动性高糖较恒定性高糖更易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波动性高糖环境下氧化应激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之后对血糖波动导致的血管内皮变化的影响。方法 于2008年1月—2009年12月选取雄性Wistar大鼠24只,按照每组6只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B组(急性血糖波动组)需要间断输注葡萄糖;C组(NAC干预组1)需要持续输注NAC(0.35 mg/kg·min)及间断葡萄糖输注;D组(NAC干预组2)需要持续输注NAC(0.7 mg/kg·min)及间断葡萄糖输注。维持对照组的血糖在5.5 mmol/L左右,调节另外3组的血糖波动在5.5~20.0 mmol/L。在大鼠清醒状态下输液总共48 h,留取主动脉作为标本。应用比色法检测NO和GSH-PX,Elisa法检测TNF-α和IL-6,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NOS,TUNEL法检测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急性血糖波动组的NO(2.83±0.48)μmol/L、TNF-α(35.13±2.16)pg/mL、IL-6(20.56±3.78)pg/mL水平较对照组的NO(1.11±0.14)μmol/L、TNF-α(17.66±1.09...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减轻脑水肿的机制.方法 四血管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小剂量EGb761治疗组、中剂量EGb761治疗组和大剂量EGb761治疗组,每组8只;观察脑组织含水量、血清S100B、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EGb761治疗能降低脑组织含水量、血清S100B蛋白和MDA含量,提升血清SOD含量.结论 EGb761可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与血清S100B蛋白含量下降和抗自由基损伤有关,并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Ⅳ,Ast)减缓高糖环境下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DSCs)衰老的作用。方法 通过用含不同浓度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hADSCs,筛选出最适高葡萄糖浓度;用不同浓度的Ast干预高糖环境下的hADSCs,筛选出最适Ast干预浓度。将hADSCs分为4组:对照组用含5.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甘露醇组用含5.5 mmol/L葡萄糖和19.5 mmol/L甘露醇的培养基培养;高糖组用含最适高浓度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Ast组用含最适高浓度葡萄糖和最适浓度Ast的培养基培养。4组均培养72 h,通过SA-β-Gal染色观察细胞衰老,AnnexinⅤ-FITC/PI检测凋亡;q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hADSCs中p16、Pink1、Parkin、LC3(LC3Ⅱ/Ⅰ)及p62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及自噬小体情况。结果 最适高葡萄糖浓度为25 mmol/L,最适Ast干预浓度为20 mg/L。AnnexinⅤ-FITC/PI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hAD...  相似文献   

9.
波动性高血糖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是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炎症反应, 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与血糖的波动性有密切关系.文章拟进一步对比观察波动性高血糖和稳定高血糖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9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人外周血样品取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健康医务工作者, 年龄27~35岁, 共12份,所有抽血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①实验方法:从健康人新鲜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将其在含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为不成熟树突状细胞.将不成熟树突状细胞分别在含有正常血糖(5.5 mmol/L葡萄糖),稳定性高血糖(20 mmol/L葡萄糖),波动性高血糖(5.5 mmol/L和20 mmol/L葡萄糖交替作用)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48h.②实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型.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强度观察树突状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浓度.结果:①与正常血糖组比, 稳定性高血糖组和波动性高血糖组树突状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6表达、特征性表面标志CD1a、成熟度标志CD83以及HLA-DR表达明显增高(P < 0.01).波动性高血糖组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明显高于稳定性高血糖组(P < 0.05).②与正常血糖组相比,稳定性高血糖组和波动性高血糖组可激发强烈的异种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 P < 0.01),随着细胞数的增多,促增殖作用增强;波动性高血糖组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强度明显大于稳定性高血糖组(P < 0.05).③20 mmol/L葡萄糖或5.5 mmol/L葡萄糖和20 mmol/L葡萄糖交替培养干预后的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P < 0.05).结论:波动性高血糖和稳定性高血糖均可促进和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分化和免疫功能,波动性高血糖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对高糖诱导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三代融合的牛视网膜血管周细胞,分别在对照组(5.5 mmol/L)与高糖各组(15、25、35 mmol/L)中孵育6d,透射电镜观察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TUNEL法检测培养后周细胞的凋亡情况,检测培养液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结果 15 mmol/L、25 mmol/L与35 mmol/L葡萄糖组凋亡率分别为( 28.35±0.84)%、(40.43±0.93)%与(50.16±0.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1±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97,P<0.01).高糖各组MDA浓度/SOD活力比值增加(F=13.73.P<0.01).周细胞凋亡率与MDA浓度/SOD活力比值呈正相关(r=0.893,P<0.01).结论 氧化应激参与了高糖诱导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高糖环境对大鼠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原代新生SD大鼠成骨细胞分为对照组(葡萄糖浓度为5.5 mmol/L)和高糖组(葡萄糖浓度为22.0 mmol/L),高糖组分别于作用后24、48、72 h收集细胞.向成年SD大鼠颈内静脉持续灌注生理盐水(对照组)和50%葡萄糖(高糖组),持续灌注24、48、72 h后...  相似文献   

12.
背景:高血糖导致的自由基损伤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目的:观察高糖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以及高糖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活性氧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和甘露醇组,分别用含5.5mmol/L葡萄糖,33mmol/L葡萄糖及5.5mmol/L葡萄糖和27.5mmol/L甘露醇的DMEM培养液培养。采用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3-硝基酪氨酸蛋白表达的变化,用氯甲基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酯荧光染色检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活性氧的产生量。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应用含33mmol/L葡萄糖的DMEM培养基处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48h可见细胞胞体变薄,形态表现多样,不规则细胞增多;高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3-硝基酪氨酸蛋白表达增加,活性氧产生明显增多。说明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可造成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并导致细胞中3-硝基酪氨酸产生增多。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高血糖导致的自由基损伤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目的:观察高糖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以及高糖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活性氧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和甘露醇组,分别用含5.5 mmol/L葡萄糖,33 mmol/L葡萄糖及5.5 mmol/L葡萄糖和27.5 mmol/L甘露醇的DMEM培养液培养.采用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3-硝基酪氨酸蛋白表达的变化,用氯甲基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酯荧光染色检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活性氧的产生量.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应用含33 mmol/L葡萄糖的DMEM培养基处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48 h可见细胞胞体变薄,形态表现多样,不规则细胞增多;高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3-硝基酪氨酸蛋白表达增加,活性氧产生明显增多.说明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可造成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并导致细胞中3-硝基酪氨酸产生增多.  相似文献   

14.
王雯  汪青松  王军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6):616-619,I000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高糖培养基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的损伤作用。方法对照组:25 mmol/L糖浓度组;高糖诱导组:35、40、45、50、60 mmol/L糖浓度组;辛伐他汀干预组:高糖(40 mmol/L)+辛伐他汀(0.1μmol/L)、高糖(40 mmol/L)+辛伐他汀(1μmol/L)、高糖(40 mmol/L)+辛伐他汀(10μmol/L)。将各实验组分别培养10、18、24、36、48、72 h用于试验,辛伐他汀干预组培养24 h后用于实验。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高迁移率蛋白-1(HMGB-1)值,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改变。结果在同一时间点测得HMGB-1进行比较,可发现各实验组随葡萄糖浓度的升高HMGB-1释放量呈递增趋势,培养48 h后,高糖组(40、45 mmol/L)达到释放峰值;辛伐他汀干预组释放HMGB-1量明显下降。各高糖组可引起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空泡样变,以60 mmol/L糖浓度组最为明显;辛伐他汀干预组细胞线粒体结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高糖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其潜在的机制很有可能是通过晚期炎症因子HMGB-1的释放而起到炎症介导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实验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损伤的ECV-304细胞的细胞活性、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人工制备AGEs。培养ECV-304细胞至80%满瓶后分组:对照组(5.5mmol/L葡萄糖DMEM8h);AGEs组[5.5mmol/L葡萄糖DMEM+50μg/mlAGEs-人血清白蛋白(HSA)8h];加药组1(0.03nmol/mlGLP-1+5.5mmol/L葡萄糖DMEM8h);加药组2(0.03nmol/mlGLP-1+5.5mmol/L葡萄糖DMEM+50μg/mlAGEs-HSA8h)。使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NF-κB、VCAM-1的表达量。结果 (1)AGEs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活性下降、NF-κB和VCAM-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0.03nmol/mlGLP-1和AGEs-HSA共同干预与单用AGEs-HSA干预的组别相比,前者细胞活性升高、NF-κB和VCAM-1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GLP-1能抑制AGEs对EC...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红细胞老化的影响,探讨其延缓红细胞衰老的机制。方法采用37℃温箱孵育模拟红细胞的自然衰老过程,比较单纯衰老组、不同浓度EGb761保护组(EGb761的浓度分别0.002、0.010、0.050、0.250 g/L)和正常红细胞组(正常对照组)老化红细胞丙二醛(MDA)含量、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红细胞膜骨架结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衰老组红细胞MDA含量明显增高,SOD活性明显下降,细胞膜骨架结构破坏;不同浓度EGb761保护组衰老红细胞的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极显著性(F=193.95、361.41,q=6.08~113.29,P〈0.05、0.01),细胞膜骨架结构破坏也减轻,且随着其浓度增高作用逐渐增强。结论 EGb761能在细胞膜水平上延缓氧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导致的红细胞老化过程,保护红细胞及其膜骨架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观察体外慢性高糖和游离脂肪酸(FFA)对培养的胰岛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及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高糖和FFA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C组)(含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组)(含16.7 mmol/L葡萄糖)、高脂组(PA组)(含0.4 mmol/L棕榈酸)、高糖高脂联合组(HG+PA组)(含16.7 mmol/L葡萄糖及0.4 mmol/L棕榈酸).将INS-1细胞分别接种于上述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FFA中作用48 h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用荧光素酶方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结果:与C组相比,HG组、PA组和HG+PA组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HG组、PA组和HG+PA组明显降低细胞内ATP含量(均P<0.05).结论:在胰岛INS-1细胞中,高糖及FFA可能通过损伤线粒体呼吸链功能,产生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L-carnitine,L-CN)升高波动性高糖处理的大鼠心肌细胞(rats myocardial cells,RMC)联素受体(AdipoR1和AdipoR2)的作用与L-CN作用时间的关系。方法:将RMC在波动性高糖培养液(5.5、20mmol/L每隔8h轮换1次)中培养5d后,随机分为只加低糖DMEM培养基的正常对照组、高糖组(20mmol/L)、波动性高糖处理组、波动性高糖+L-CN处理组(工作浓度5×102μmol/L刺激4、8、12、24、36、48h)。运用细胞增殖试验(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dipoR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与波动性高糖组比较,L-CN处理后RMC AdipoR1 mRNA、AdipoR2 mRNA增高并具明显时间依赖性,L-CN(5×102μmol/L)处理24h后AdipoR mRNA增加最明显(P<0.05)。结论:在波动性高糖环境中,RMC AdipoR mRNA表达下调(P<0.05),L-CN能上调波动性高糖处理后心肌细胞AdipoR mRNA表达并具明显时间依赖性(P<0.05)(尤其AdipoR1 mRNA)。从而可能为L-CN类药物在治疗糖尿病性心肌病变时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新思路、新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iRNA-126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高糖(HG)诱导HUVECs模型,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葡萄糖(5.5mmo/L)对照组,HG模型组,miRNA-126-5pmimics组(转染miRNA-126-5p mmics组),miRNA-126-5p inhibitor组(转染miRNA-126 inhibitor组)。HG模型组即终浓度为33.3 mmol/L的葡萄糖诱导24 h,miRNA-126-5p mimics组是miRNA-126-5p mimics转染至HUVECs细胞,48 h后在培养基中加入33.3 mmol/L (终浓度)葡萄糖,培养24 h。miRNA-126-5p inhibitor组是miRNA-126-5p inhibitor转染至HUVECs细胞,48 h后在培养基中加入33.3 mmol/L (终浓度)的葡萄糖,培养24 h。再利用miRNA-126-5p mimics组模型,分别予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 adennine,3-MA)5 mmol/L、ERK通路抑制剂(U-0126) 10...  相似文献   

20.
背景:研究发现,癌胚纤维连接蛋白系新合成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标志,而高糖环境氧化应激与癌胚纤维连接蛋白的关系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高糖作用对人系膜细胞活性氧和癌胚纤维连接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系膜细胞分为以下各组:正常对照组(5mmol/LD-葡萄糖);渗透压对照组(5mmol/LD-葡萄糖+20mmol/LL-葡萄糖);高糖组(25mmol/LD-葡萄糖);α-硫辛酸干预组,分为高糖+LA50组(25mmol/LD-葡萄糖+50μmol/Lα-硫辛酸)、高糖+LA100组(25mmol/LD-葡萄糖+100μmol/Lα-硫辛酸)、高糖+LA200组(25mmol/LD-葡萄糖+200μmol/Lα-硫辛酸)。以RT-PCR法检测癌胚纤维连接蛋白mRNA表达水平,荧光显微镜和荧光酶标仪测定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与结论:高糖促进系膜细胞活性氧的产生,亦增加癌胚纤维连接蛋白mRNA的表达,α-硫辛酸可显著降低高糖负荷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同时减少癌胚纤维连接蛋白mRNA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提示活性氧介导高糖负荷致人系膜细胞癌胚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α-硫辛酸可部分逆转这一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