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我国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DN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足细胞损伤直接参与DN的发病过程,而DN进程中足细胞损伤的机制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最新统计[1],我国2017年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14亿,仍居全球首位。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约占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微血管并发症的20%[2],是糖尿病最严重、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考虑与遗传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细胞因子、高血糖导致的代谢紊乱、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4.
水蛭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目前已列为世界上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非传染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一旦发生肾损害,出现持续性尿蛋白时,就难以逆转,最终进行性发展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方法能防止其发生和恶化。自1997年以来,我院使用水蛭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49例,收到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肾病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比较627例T2DM患者中糖尿病肾病(DN)与非DN患者之间MS及其主要成分的患病率和集聚状态。结果:与非DN患者相比,DN患者有更高的MS患病率和集聚状态(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N与MS、MS主要成分的集聚数目显著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N与高血压、超重/肥胖、脂代谢紊乱显著正相关。结论:MS与DN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进行多因素干预治疗对防治DN和心血管疾病(CVD)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以基底膜(GBM)增厚、系膜区扩张、胞外基质堆积为病理特征,是引起终末期肾衰的重要原因,也是DM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DN的发生与肾小球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元醇代谢途径异常、蛋白非酶糖化和大分子糖化终末产物(AGEs)的生成、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及脂代谢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近年来,DN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首位病因.在我国,DN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成为仅次于慢性肾炎引起ESRD的第二大原因,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水平.DN患者体内复杂的代谢紊乱、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一些细胞因子的产生使其比其他肾脏病的治疗更加棘手,因此,进一步研究DN的发病机制,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当前糖尿病和肾脏病领域十分急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中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糖尿病肾病 (DN)系指因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硬化 ,近年来 ,随着DN的发病机制逐渐清晰 ,中药治疗DN机制也取得一系列进展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1 对血糖及糖代谢的影响高血糖是引起DN的始动因素 ,高血糖可引起醛糖还原酶表达增强 ,激活糖代谢多元醇通路 ,促进非酶糖基化反应 ,进一步可促进肾小球硬化。某些中药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有的则可影响糖代谢过程。王海松[1] 研究“益肾糖泰颗粒”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影响 ,证明其肾保护作用与其降血糖作用相关。李建生[2 ] 发现中药复方制剂“糖肾安”具有降低血糖和肾重量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危害极大的糖尿病并发症,其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对DKD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寻找有效治疗DKD的方法。现已明确DKD发病机制与糖代谢异常、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自噬、外泌体相关。其中自噬是一种应激反应的细胞内系统,通过激活mTOR和减少AMPK及Sirt1可以减弱自噬活动,以此为研究方向可能引出新的DKD治疗靶点。外泌体包含来源于细胞内的蛋白质、DNA及RNA,可以反映来源细胞的生理状态,有望作为DKD的诊断标志物。本文对DKD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患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数逐年增加,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经济负担。糖尿病性肾病是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引发终末期肾病。微血管病变是公认的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也与微血管病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临床研究亦发现,糖尿病性肾病多合并骨质疏松症,故本文拟从微血管病变探索糖尿病性肾病和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助于阐明二者之间的分子学机理,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合并微小病变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型糖尿病(DM)可以合并非糖尿病肾病(DN)的肾脏损害,其中2型DM合并微小病变肾病(MCD)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S),部分患者甚至合并肾功能不全,易被误诊为中晚期DN^[1-2]。我们对近年来诊治的此类患者加以总结,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因[1].DN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以及肾血管的病变[2].长期以来认为DN主要是肾小球病变,而其他病变是肾小球病变的继发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肾小管病变在DN的早期就可独立于肾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出能够阻断引起肾脏损伤的不同传导通路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的药物提供思路.近几年,对于DKD机制的研究相对还是集中在氧化应激的研究上,一些抗氧化药物的应用在临床治疗DKD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次,在糖尿病肾病肾脏损伤过程中的一些激活的传导通路,也可以是将来作为靶点治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发病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越来越多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炎症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生与持续进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概述了DN发病炎症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据、可能的机制及干预措施,为进一步延缓或逆转DN的进展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Ⅴ期DN是其最终结局。国内报道约30%的1型糖尿病与20%的2型糖尿病发展为DN,死于DNⅤ期(肾衰竭)者占53%[1],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N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DN)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均是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是目前成人终末期肾病(ESRD)和致盲的重要原因,两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平行性,又存在不平行性。DN和DR可预测彼此的发生、发展,但目前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因此,本文就DN与DR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发病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炎症是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发生与持续进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概述了DN发病炎症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据、可能的机制及干预措施,为进一步延缓或逆转DN的进展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微血管并发症,是造成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DM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加强对DN的防治研究显得尤为迫切。DN的发病机制涉及糖脂代谢紊乱、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细胞因子作用、氧化应激反应等多个方面。中医药防治DN的机制研究基本都是围绕这些机制展开的,且在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临床肾脏病杂志》2006,6(4):190-191
本指南译自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2005年发布的2型糖尿病全球指南的肾脏损害部分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合并贫血的相关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2型糖尿病(diabetesmelletus,DM)发病率的日益增长,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已经成为我国血液透析的第二大病因。糖尿病肾病一旦出现大量蛋白尿则持续、不可逆进展,直至肾衰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虽然可以延缓肾功能进展,但不能阻止其进程。糖尿病肾病的持续进展可能归因于一些被忽视的危险因素。贫血是糖尿病肾病很常见、并且常被忽视的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