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的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但由于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病毒有效的检测还不能100%检出;新出现的病毒和微生物还不能检测出来。因此,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而血浆也是病毒含量较多的血液成分之一,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必须将加强血液筛查与病毒灭活结合起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提高血浆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有很多,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溶剂/去污剂方法和亚甲基蓝联合可见光照射方法,以及以病毒核酸为靶点的光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血液核酸筛查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确保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传播病毒的危险,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但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病毒载量感染等因素,使得临床输血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风险。核酸扩增技术(NAT)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能大大缩短病毒“窗口期”,极大提高血液的安全性,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血液常规筛查。1 NAT在血液HBV DNA筛查中应用的必要性自1971年开始HBsAg作为常规筛查项目引入到血液筛查中,使得输血后感染乙肝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目前酶免疫检测(EL…  相似文献   

3.
病毒灭活确证实验和结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1 为何要进行病毒灭活 输血是治病救人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也伴随着传播病毒性疾病,如HIV、HBV、和HCV的危险。虽然供血者的选择和血液样品的检测使输血的安全性有了很大改善,但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原因在于;①测抗体,如抗-HIV,抗-HCV与病毒存在与否的不一致性;②病毒感染到抗体产生之间“窗口期”的存在;③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限制;④不断会有新的病毒出现。因此,发展灭活病毒技术,进一步采取病毒灭活措施,是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危险、提高输血安全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输血安全与有效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讨论如何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建立国家协调的采供血机构体系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病毒灭活,大力推行无偿献血,严格实施血液检测,推动合理用血。结果建立国家协调的采供血机构体系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无偿献血,严格血液检测,合理用血,将会大大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结论要提高输血安全性与有效性,就必须大力推行无偿献血,严格实施血液检测、合理用血、实施输血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5.
血液病毒灭活机理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有效的血液病毒灭活技术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血液病毒灭活效果评价则是该技术中的关键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血液病毒灭活技术及血液病毒灭活效果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现将有关血液病毒灭活技术中的灭活机理及其效果评价方面的进展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6.
最近30多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输血传染病(或输血传播的疾病)筛检方法与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保障输血安全、预防控制输血传染病的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输血传染病的筛检方法与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病毒血清学(抗体、抗原)检测方法与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还表现在病毒核酸检测技术(NAT)的引入和不断改进.现就血液筛检中病毒血清学技术与NAT的应用现状及及今后的发展做一评述.  相似文献   

7.
浓缩血小板中病原体灭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 ,血小板的输注愈来愈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然而 ,到目前为止 ,血小板的输注仍有一定风险 ,一是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还不能检出少数血液中感染的病毒和微生物 ;二是细菌学检查还未列入常规检测项目 ;三是血小板制品中 ,不能有效去除可能引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T细胞。近年发展起来的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 ,在提高输血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潜力。1 浓缩血小板输注中潜在的危险浓缩血小板输注具有潜在的传播病毒、细菌、微生物等引起的疾病的危险。通常认为 ,HBV、HCV、CMV和逆转录病毒 …  相似文献   

8.
核酸扩增技术在血液筛查乙型肝炎病毒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WHO)为输血安全提出了3大战略,即挑选安全的献血者、临床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严格筛查血液,其中严格筛查血液是排除病毒阳性血液、避免携带病毒的血液应用于临床而使受血者感染、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但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载量病毒感染等因素,使得临床输血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9.
电子配血与电子发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无偿献血的推行和血站的规范管理,血液的安全性已经显著提高。在发达国家,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风险已经降至数十万分之几乃至数百万分之几以下,然而,不相容输血所致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却仍未明显下降,因此如何降低不相容输血的风险是当前输血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输血全过程,包括输血前血液相容性检测和受血者身份辨认等进行体系化管理,是提高输血安全的关键。随着输血前血液相容性检测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配血(electronic cross-matching)和电子发血(elec-tronic issuing)系统应运而生,在一些发达国家和…  相似文献   

10.
输血安全性是目前输血事业的重大挑战,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HIV)对血液、对受血者带来的危险,人们对HIV似乎异常恐惧。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无偿献血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基础;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输血安全提供保障,临床合理用血和血液及制品的病毒灭活是输血安全重要保证。无偿献血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基础,因此,从无序献血到建立稳定的自愿无偿献血队伍是保障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的关键,据报道无偿献血输血感染性疾病阳性率明显低于国内职业卖血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输血协会定于2013年7月17—19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血液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推广交流会”。此次会议邀请美国、台湾等国内外核酸检测专家就血液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开展情况、血液病毒核酸检测、输血传播病毒核酸检测技术的新进展、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授课。会议期满将授予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学分证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光化学、光生物学和输血医学(续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3 光化学法对血细胞成分的病毒灭活3.1 血细胞成分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 虽然供血者的选择和血液的检验改善了输血的安全性,但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其原因有三:①检测技术灵敏度的限制;②抗体产生前的“窗口期”;③未知病毒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发展灭活病毒的技术,是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危险的途径。输血传播的病毒及其主要性质见表3。表3的数据为美国的情况,我国没有系统的统计,但情况肯定  相似文献   

13.
<正>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的血液检测由于受检测技术、检测项目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阻断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血浆病毒灭活技术能有效地阻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传播。本中心自2009年7月开始全面推广应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成分,在这期间对血浆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外对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临床上血液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已知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与感染有20多种,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用于这些疾病病原体检测的酶联免疫试剂(ELISA)已由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近十来年,开始应用病毒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ing,NAT)做血液筛查,使血液的安全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就NAT在国内外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输血是临床治疗的1个重要手段;临床输血最关注的是安全、及时和有效。现有的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技术已发展到第4代酶联免疫技术与核酸技术,使得病原体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较此前大为提高,血液安全性从控制病原体感染的角度而言已达到极高水平,而输血安全在红细胞血型相容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人们对诸如艾滋病等输血传播疾病重视程度的提高,生物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输血医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随着全球血液安全战略的实施,新技术方法的普及应用,血液的安全性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国80%以上的临床用血来自无偿献血,成分输血率也已达到了90%以上。血液的白细胞滤除和辐照已经广泛开展。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血浆已经在临床上使用,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也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微柱凝胶交叉配血、微孔板血型鉴定、速率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等先进技术正在普及并实现了自动化。HLA、ABO和Rh血型、血小板的基因分型技术已经建立并正在推广使用。血型转换和血液代用品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血液筛查,进一步缩短了窗口期、降低了漏检率。尽管如此.由于血液成分的多样性、输血免疫的复杂性,尚有许多问题应用现有常规方法难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美兰光化学法用于血浆的病毒灭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兰光化学法用于血浆的病毒灭活研究进展200051上海市血液中心上海输血研究所程庆文高峰临床输血由于大力推行无偿献血和严格筛选检测,其安全性已大大提高,但仍存在经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血浆是临床输血中的一个主要成分,其病毒危险性较大,因此对血浆作病毒灭...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严格的血液检测排除一切可能检出的病毒阳性血液是提高输血安全性的重要措施。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目前大多数血站采用献血前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后直接采血进行血液学检测,也有少数血站采取献血者直接采血后对成品血液重复二次检测,由此带来采供机构的血液筛查工作无序性、筛查判断原则不一致性的普遍问题,为使我国采供血机构血液筛查工作更加规范、标准,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血液检验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几年来,我站先后采用了二种不同的血液检测模式,现对二种检测模式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血液感染性安全问题的现况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输血和大多数临床治疗技术一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输血风险主要由免疫性输血风险和输血感染性风险两大类相关的安全问题所构成。20世纪80年代早期,艾滋病的发现使输血相关的安全问题进一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在输血医学不断发展,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的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使人们对血液安全性挑战的认识越来越深化。1安全血液的定义及血液安全状况WHO对安全血液的最新定义是:安全的血液就是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酒精、化学物质或其它能够使受血者遭受损害、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的血液[2]。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发生了一些“…  相似文献   

20.
国家《献血法》的颁布,标志着血液管理工作已经跨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从而使供血与受血的身体健康得到了更大的保障。但是,由于目前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尚存在着已知的或未知的病毒不能被检测出来,同时,免疫学的输血副作用也被日益重视。因此,如何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是我们每个输血工作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笔认为以下几方面因素是临床安全输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